现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家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跟母亲长大的孩子一般内向,胆小,缺乏创新精神,也就是说父亲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孩子到中学阶段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在减弱,父亲的影响力在上升……
男孩为何越来越女性化
失去父愛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格塞尔近几年,“阴盛阳衰”现象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社会话题。男孩子似乎越来越阴柔,身上的男子汉气息在日益萎靡。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更引起许多人的思考:
福建一个名叫赵小兴的男孩,因为想实现做一个女人的梦想,在家用刀片切掉自己的一个睾丸,险些送命。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福州市精神病医院的张仁川教授为赵小兴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检查,张教授认为,小兴的这种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都是因为患上了一种叫异性症的心理疾病。
据介绍,异性症在医学上叫做性心理障碍或者性身份识别障碍,也就是性身份自我识别出现异常。简单地说就是男人想做女人,女人想做男人。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相符合。通常情况下,异性症患者在三岁时开始有自己是异性的想法,到了冰年期开始显现并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自己生理上的性别不满意,讨厌自己的身体,强烈要求改变性别,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穿着异性装束,言谈举止如同异性一样。
关于异性症病因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比较公认的还是心理学上的提法,也就是后天因素——环境的影响。
一名记者采访赵小兴时,他竟称自己想做女人的想法由来已久,在上小学的时候,小兴就表现出了与其他男孩不一样的举动,不喜欢和同学接触,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尤其羡慕女孩子漂亮的衣服。这一切缘于小兴五六岁时候的一次偶然事件:他试穿过堂姝的一条裙子,觉得非常漂亮,从那以后小兴固执地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是个女孩子,只是上帝给他弄错了性别。
生活中,像赵小兴这样趋向于女性化的男孩子,已非特例。
有一位老师有一个怪异的理论:班里有些阴盛阳衰的迹象,大部分女孩个性张扬,男孩子却有些温顺。还有一姓余的男生,平日总喜欢穿一件类似于扎染的花衣服,说起话来细声细气,比划动作时还喜欢翘着小手指。有一天,这个男生上着课突然哭了起来,原来竟是女同桌书包里跑出来的一条小蛇吓着了他!
上海市某小学有个小男孩,平日说话嗲声嗲气,愛与女孩一起玩,大家都觉得他“怪”,不太像小男子汉。后来,他作了有关心理行为测试,证实他的确存在不认同自己性别的不健康心理。更令人惊讶的是,该校209名高年级学生中竟有42人存在这种不良心理倾向,其中除了一名女孩外,41人全为男孩。
事实上,上述现象在小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位心理学家调查了上海市部分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也发现有13.9%的学生希望自己是异性。
人们对男性角色的期望,决定了一个男子汉必须鲜明地区别于女性的特征,并能够充分展现一个男人阳刚和雄性的特性。一个哲人曾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而我们要说,一个失去男性雄风的时代将更黑暗和可怕。也许,我们平日里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应该放缓,而错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眼光也该仔细地去观察,观察我们一天天在变化和成长的孩子: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胆小,是不是特别怕黑暗,怕生人,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怕羞?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愛生闷气,愛哭哭啼啼?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愛撒娇,喜欢受人娇宠?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依恋父母,在可能的范围之內动也不敢动?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愛照镜子?
你的儿子是否对女孩子的用品情有独钟?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愛化妆品?
你的儿子是不是性格特别孤僻,不愿、而且不敢和小朋友交往?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脆弱,特别多愁善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征兆?是什么让男孩子出现女性化的倾向?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及其他长辈出于爱心,极尽温柔,极尽呵护,成长的环境颇似温柔陷阱,软化了孩子成长应有的个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在农村居多,简直就把男孩当女孩养,扎小辫,带小花帽,穿裙子。此外,孩子成长在母亲、奶奶、姥姥的怀抱中,至于幼儿园、小学也都以女性老师为多,这种从女性怀抱中走出来的孩子,大都不自觉地以女性形象规范自己,性格做派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拢……
但一些家庭中存在父爱不足,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也是导致男孩不像男子汉的重要因素。心理卫生工作者也指出,儿童在早期男性观念与行为的获得,很关键的就是观察、模仿父亲的语言与行为,并接受家庭特别是父亲对其男性化角色的规范影响,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许多父亲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力争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而对家庭里的事,特别是有关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事投入精力和时间太少,将此重任托给母亲,回到家里也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有的甚至认为“教孩子”是一件自找麻烦的事情。所以,在家庭里,母性的温柔字根表和性别角色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龙的传人”、“听话、不要太顽皮”的评价、使小小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悄然离去……
并且在孩子的天性中,大多具有喜欢模仿的特点。他们在成长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左右。如果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总是缺席,男孩在一个相对柔弱的女性世界中浸润得太久,身上与生俱来的雄风会随着模仿天性的使然,一点一点地被侵蚀,不知不觉之间便朝着女性化的倾向发展。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亲对男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男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其性别角色越容易混乱。
子不教,父之过
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杜布森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做的大量调查表明: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让孩子感受受到父亲的存在,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其意义在于使孩子有一种心理寄托,获得安全感,健康地成长。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指出,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父亲强调创新发展;父亲传递给孩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对于孩子而言,父亲既是教育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在很多家庭中,父亲一般比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的重大问题决策上,更具权威,如果父亲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时刻放在心上,就更利于把孩子培训成适应社会所需的性格特点。此外,父亲的严格要求,以及父亲对事业的执著态度,对孩子的一生,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一位父亲,下班后常带儿子玩各种游戏,教孩子搞些简单的的玩具,拆拆装装,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带孩子到戶外捉蚂蚱,粘知了。孩子五岁时活泼可愛,口齿伶俐,遇事反应灵敏,喜欢自己动手做些小玩艺。而另一位父亲,不关心孩子,下班后回家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谈生意、股票,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咸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愛哭的个性。
“美国教育家”杜布森博士认为,父亲应该承担起塑造下一代男人的主要任务。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母亲、幼儿园女教师,要多拿出时间陪陪孩子。父亲为此有可能会牺牲部分事业与社交,但却能得到更伟大的成就——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
杜布森最信奉这样一句话;“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所以,他送给天下的父亲们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高。”
杜布森讲了一则关于自己的故事。
在我16岁时,我父母亲碰到一个困难选择。我爸爸是一名传道者,很多时候都不在家,而我母亲则在家里和我一起。在青春期那段时间里,我开始向我母亲发脾气。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晚上,我妈妈跟我爸爸打电话。我听见她说:“我需要你。”使我惊奇的是,我爸爸很快就把我们住的房子卖了,搬到南方的一个地方去当牧师,这样他就可以和我住在一起,一直到中学毕业。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牺牲,他在事业上从此一直没有更大的发展,但是他和妈妈都觉得,我的健康成长比起他们眼前的工作来更为重要。在那几个年头里,我本来有可能遇到更严重的麻烦,但是由于父母都在我身边,在我走向崩溃的边缘时,他们给了我最大的关心。
可见,强化父爱在培养孩子的健全心理方面,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一作用正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强化父爱,并非就要削弱母爱,淡化母亲的职责。相反,父亲和母亲都应该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让孩子既从母亲那里得到爱抚,学会同情心,又在父亲那里养成坚毅的品格。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把握培养关键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在一些方面的影响是母亲很难替代的。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父亲们不要冷落了孩子,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请记住这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
父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淡出
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格尔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
诺贝尔的父亲热衷于科学和研究。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父亲在家里办起了实验室,请来了高水平的家庭教育专家,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在诺贝尔17岁时,父亲送他去周游世界,历时两年,学到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不少科学家和学者。19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终生道路,决心像父亲一样,当个科学家。后来,他真的咸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
查尔斯,理歇特的父亲,是巴黎一名外科医生,也是他的接生婆。父亲从小就要求查尔斯,理歇特到父亲的诊所当学徒,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积累了丰富的助理经验。有时他还会给其他著名的外科大夫做助手。后来,由于朋友极力劝告,父亲才让查尔斯,理歇特到大学就读,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查尔斯,理歇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发现氩气的英国科学家瑞利出生在英国一个教育非常落后的地方。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打闹,贪玩,10岁那年他曾两次逃学。为改善他的学习环境,瑞利的父亲决定迁居伦敦。由于不适应新环境,父亲请来了家庭教师,瑞利的咸绩迅速赶了上来。后来,他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利说:“父亲给我的童年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
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由于男性自身的特点,父亲早期教育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品质,使孩子的个性更全面地发展。父亲大多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一强的游戏,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影响儿童,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孩子身体、智能、性格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有其特殊的作用:
第一,从幼儿到少年,孩子在体格发育速度方面,父亲的影响都占有优势。
第二,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宽容开朗等性格特征,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从父亲身上观察学习其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
第三,许多研究证实,父亲对男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要比女孩大。而且父亲还是孩子余暇时间的游戏伙伴,心里烦闷的调节者,这都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第四,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同样受父亲的影响。
父亲影响孩子最多的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父亲给孩子的最大帮助是面对现实,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孩子们最钦佩父亲的地方是:不低头,不害怕,不流泪。
二是当受到委屈或被人误解时,父亲的宽容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是父亲们乐观地对待生活,使孩子们感到非常幸福。
家庭教育是一个整体,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将各自的优势互补,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把握培养关键点”
在家庭里应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父亲的角色绝不能从家庭教育中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