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教育应避免的16个问题
25512600000008

第8章 总认为“听话”才是好孩子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词儿,也许就是“听话”H 了,他们较早接受的教育之一,就是淘气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们在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个听话的孩子。但这教做的结果,却有可能使孩子具备“独立性差”、“胆小”等缺点。所以,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

孩子的个性发展高于一切

我们的教育是要把孩子从听话的规范教育中拯救出来,恢复孩子自由思考的天性。

——苗体君

世界上60多亿人口,却找不出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兴趣、性格、能力、气质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的不同,形成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

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呼和浩特、西安、南京、厦门、沈阳等地的1000名公众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公众表示我国的孩子没有外国的孩子有个性。多数公众认为,我国的孩子感觉都是一个老师教育出来的,共性很多。文汇报上曾刊登过苏铮同志的一篇文章,也反映了这方面的意思:

开学前,孩子作为初中预备班的新生,按学校要求军训了三天。让我感慨万分的是在参加了孩子的“两分钟自我介绍”班会活动后。40名同学先后走上讲台作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回家路上,我问孩子,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认识并记住了几位?“基本上没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我只记住一位同学,就因为她是外省市来的。”

呜呼!闻听此言,不由得悲从心来,金子般的童年,却不见童真与稚趣,花季的青春,竟演绎出如此的呆板与压抑。

此景此情,让我想起孩子小学时“一分钟竞选演讲”的情况,虽然每个人竞选的目标不一样,但竞选词却也如出一辙,承诺的都是要做老师的好帮手。又联想到现在经常开展的向不发达地区小朋友献愛心活动,学生拿出来的不外乎是“老三件”:一把土,一瓢水,一捆柴,抑或几本书。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真让人不愿往深处想。

应该说,处在花季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周围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锐性,他们的触角、视角和感觉与成人相比,更有其独特、新鲜、活泼、可爱之处,但如今反映在课堂、演讲台上,却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条,这不能不让人要问一个为什么?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急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倡导个性化教育,冰 孩子独立思考,合理想像;提倡“异想天开”,允许“标新立异”,克服孩子思维单一化的倾向,启发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后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以老师和家长的眼光、书本的角度来替代。

而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让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规范,而忽视孩子的个性成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俗语,就是此种教育观念的反应。所谓的“规范”又是由老师、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许多时候它甚至成为压抑孩子创造性的一种工具。

父母应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培养,而不能以父母的“既定方针”强加于孩子,强迫他完成父母的“施政纲领”。在这方面数学奇才陈景润有独特的见解。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陈由伟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地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咸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的。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来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做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孩子的个性别人是难以塑造的,由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是不同的,他们的个性也是不相同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了孩子的未来。试想,如果孩子本身是个绘画天才,家长却硬要将这个孩子送去钢琴班,可能不仅钢琴弹不好,原有的绘画天赋也会消失殆尽。

“把握培养关键点”

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天赋、兴趣、爱好、潜力也是有差异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没有特别的重要性。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啦?”“宝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你什么时候才听话,让老爸省点心!”“你这孩子为什么这么犟,听话好不好?”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听话的孩子是乖宝宝、好宝宝、大人喜欢的宝宝,一些父母还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感到自豪,“我家宝宝真乖,驯良,从不惹大人生气。”“听话宝宝”“乖宝宝”已成为父母对孩子评判的标准。

一位承受很大工作压力的女性在谈到父母对她的教育时说:“小时候,姥姥看护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听姥姥的话。下班后也常问我,听话了没有?3岁上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临走时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上小学时,每天都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认真听讲,上了中学依然如故。后来工作了,也常叮嘱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脸色办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二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次数最多的。”

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小孩从小要“听话”,不要“淘气”。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经落后,不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当改被。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是坏孩子。有识之士已经提出:“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听话‘的儿童是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呢?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不敢与长辈辩论。这样的“听话”儿童,有的只是奴性,却毫无个性和独立性,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反抗邪恶势力。这样的儿童,其性格已经被扭曲,心理也不健全,自然成了“问题儿童”。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人还没有把这种儿童当作“问题儿童”看待。

杨振宁教授在回答乖孩子好不好时很有意思,他说:“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很好。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没有特别的重要性。”

“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表现。由于这个缘故,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好有坏。我认识许多非常咸功的人,他们不是好孩子,但他们后来有大咸功。而正因为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念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被容忍。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咸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

根据调查,在社会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士,他们小时候几乎都是不听话的乖孩子,有的还非常调皮淘气。不听话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在恶作剧中学到各种知识等。

家长不能再把培养乖孩子作为培养目标。不要再对你的孩子说“宝宝,听话,不听话,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让孩子那颗被弯曲、被压抑的心灵回归自然,童心、童言、童趣、童乐……

为了培养好学、好问、好动的儿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咸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乌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陶老在传统思想禁锢国人时敢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冰父母让孩子放开手脚地活出孩子自己的天真活泼的生活。今天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还要犹豫在传统观念与竞争机制之间摇摆不定吗?

“把握培养关键点”

淘气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从,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能力。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爱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

不要介意孩子顶嘴

要使孩子登上才智的高峰,争论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佚名

有一位妈妈抱怨说:“最近我女儿特别愛顸嘴。比如,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们到一个公园去玩了一会儿。当我说‘咱们回家吧‘,她不干,还会反问我:‘为什么我非要听你的,而你就不能听我的?‘女儿特别喜欢小动物,总想养一只小狗,我不让,说小狗身上有细菌。但是她却说:‘你说得不对!电视里说过,小朋友和小动物多接触可以提高抵抗力。‘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很着急,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

家长管教孩子经常会遇到孩子不服而争辩顶嘴的情况。在教育孩子时,本来孩子让父母说几句便可没事了,但孩子一顶嘴,父母马上会恨得不得了,而说教也可能升级为一场打骂。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是,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概到了7~8岁,孩子和爸爸妈妈顶嘴的事就多了起来,到了11~12岁时,孩子几乎会天天和妈妈顶嘴。所以,如果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解决孩子顶嘴的问题,以后做父母的就会更加头疼了。

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一早,看书看报多,接受知识多,他们的知识面比父母当年要宽得多。这直接的结果是判断是非的能力强了,要求独立的心理强了。还应该看到,顶嘴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判断的一种特定方式。孩子追求独立性,要加强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与孩子的“不良品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判断,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圆滑和委婉。所以对孩子的顶嘴,家长不要一概斥之为不礼貌,不尊敬长辈,要区别对待。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孩子,在以后会比一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事实表明:争辩有利于思想沟通。因此,孩子与父母争辩,不要怕丢了父母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你,与你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你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你讲道理,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尊重你、信赖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更会心悦诚服地去做。

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他的勇气、进取心、正义感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却更多的是“听话”教育,“听话”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听话”成了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孩子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差,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无疑是对的。但是,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就不能总用“听话”两个字去进行教育。

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冰一种观念:大人的话、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会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试想,一个孩子处处、事事都按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而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所以说,应该允许争辩,不要介意孩子顶嘴,这看起来是管教态度,实际上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一种反映。

但是,如果孩子顶嘴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的顶嘴,专家开出如下“药方”,“药方”的主旨是,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1.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家庭成员彼此间缺乏尊重,动辄脏话满嘴,或者互相说些“抬杠”的话,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理智水平,就会从心底里不尊敬父母,顸嘴便成了家常便饭。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愛,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做、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咸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引导孩子说理,V 己申辩。人无完人,为人父母者受文化水平、职业、性别等限制,有时所持观点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或者父母也可能一时糊涂,幽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委屈。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首先要允许孩子申辩,鼓励孩子申辩。既然你批评孩子,就应允许孩子有这种权力。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有理才能站稳脚跟,对发展孩子个性很有利。

4.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品质。父母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5.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咸人的理解,父母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愛,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6.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简单粗暴。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不肯用心,只凭一时的喜怒赞扬或批评孩子,或只是发号施令、训斥孩子,孩子一时会被父母的威风吓住,作听话状,但他再稍大一些,则不会买父母的账了。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7.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说话是一门艺术,父母教育孩子更要结才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道理的领悟能力较弱等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抓不住重点,反反复复唠唠叨叨,让孩子十分厌烦,这也是引起孩子顸嘴的原因之一。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母与孩子争辩,能活跃家庭气氛,在交流中,表现出一种亲情和友爱,拌嘴、争辩是重视对方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应该允许争辩,不要介意孩子顶嘴。

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无法迈向成熟。

——佚名

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煽起学生的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摄魂勾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咸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脫颖而出。”

“橫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实现梦想。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无法迈向成熟。

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側,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身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时比不上一个小丑,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消灭了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甚至成天沉迷在白云式的愁烦中不得解脱,白白损失了做个自由快乐的人的权利。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作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H 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奧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人,便会丧失自己,便会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

看了以上几个小故事,我们一定有很深的感触,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自己虽有考虑,如果常屈从于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味讨好和迎合别人,就迷失了自己。明人吕坤特别反对这种做事没主心骨,也就是没主见,只是“依违观望,看人言为行止”的做人毛病。吕坤说,做人做事,一定要独立思考,辨明是非,能够选择正确的立场观点。他说,如果做事先怕人议论,做到中间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不敢再做下去了,这不仅说明这个人没有“定力”,也说明其没有“定见”。没有定见和定力,就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从家教的角度上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孩子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太在乎他人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活在别人的判断里。这样的孩子,日久难免会陷入随波逐流、一味依赖的境地,失去自己的“主心骨”,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具有独立的人格。

无法想像,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像一颗摇头草一样六神无主,或像效颦的东施一样只会徒增笑谈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呢?在平时,我们不妨从这样的细节开始:

1.别拿孩子与他人比较。生活中不必常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如何如何。像“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2.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3.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年龄小,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家长在生活中要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咸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致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咸良好的个性品质。

4.让孩子自己选择。“选哪个呢?”“那个好吗?挑你自己喜欢的吧!”在餐厅点菜、买衣服、买鞋帽时,让孩子从小就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母亲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个味道不错,吃这个吧!”“这个更可愛”“这件很适合你,买这件吧!”这样,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主见。

5.做一个好的言论家,不如做孩子的好听众。母亲切勿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没了,也不要过多地指责、命令孩子,最好让孩子多说一会儿,自己做孩子的好听众。孩子在沉思时,不要催促,慢慢地听孩子讲下去。

6.锻炼孩子叙述事情的能力。谈一些有关书籍和电视的话题,引导孩子把从书本上读到的和从电视上看到的內容,有条理地讲出来;或让孩子把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讲出来,家长在旁边静静地倾听,孩子在表达不清时,应从旁给予提示,引导孩子有条理地讲下去,这有助于他们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7.承认孩子的主张并予以赞扬。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认真地听,见解正确时要给予承认并及时表扬。老是抑制孩子的思维,不让孩子的意见得到伸展,孩子就再也不会提出什么主张了。当然,孩子的意见不合情理时,父母要亲切、认真地加以说明,让孩子能够接受,代之以其他的要求。

8.不要对孩子说“太丟人”“别哆嗦”等话语。切忌对孩子说“太丟人,别说了”“别再啰唆了”等话,要让孩子先充满自信,把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9.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或游戏,鼓励孩子充当领导角色。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及戶外娱乐,在活动中,鼓励孩子担任团体领导,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

类似于以上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当中,只要做个有心人,便能处处发现。每一种方法也因人而异,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特别要讲的一点是,要真正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其拥有自己的主见,家长自身必须是一个很有“主心骨”的人。如若家长本身就是一个缺乏主见,处处在乎别人指指点点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主心骨”的孩子呢?

“把握培养关键点”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活出属于自己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