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泰戈尔
25763500000009

第9章 泰戈尔作品简介

泰戈尔的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音乐、绘画及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复兴、民族独立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土》《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其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的创作生涯长达60余年,这60余年可以分为5个时期:

19世纪80和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第1个时期。泰戈尔从14岁起就开始发表诗歌了。他的初期诗歌(如《暮歌》、《晨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刚与柔》(1886)和《心中的向往》(1890)等诗集的问世则标志着他在诗歌创作上面向现实生活的开端。与此同时,他还着手写作长篇小说和剧本。1891年以后,泰戈尔从加尔各答迁到西莱达居住,负责管理家里的地产,这段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知识,使他了解了农民。同时,他在创作上也获得了丰收,先后出版《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刹那集》(1900)、《故事诗集》(1900)等一系列诗集和60余篇短篇小说。

《故事诗集》是短篇叙事诗集,收入25首诗,这些诗在孟加拉和印度广为传诵,中小学经常选它作教材,大学文学系也以它为教学和研究内容之一。故事诗的题材有印度教故事、佛教故事、锡克教故事、拉其斯坦故事和马拉塔故事等,都以宗教典籍或民间传说作依据。但是,泰戈尔的作品并不是宗教典籍的直接翻译和民间传说的简单记录,而是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诗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较强的战斗性,贯穿于其中的主要思想是反对异族侵略,反对封建暴政和宗教陋习,赞美人们的高尚品格。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故事动人。无论是情节比较简单的,还是情节比较复杂的,都写得波澜起伏,结局往往出人意外,产生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其次是形象生动。尽管作品篇幅有长有短,人物描写有详有略,可是篇篇都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再次是抒情味浓。诗人既善于讲述故事,描绘人物,又善于抒发感情,激动人心。第四是语言优美。生动的口语,民歌的调子,读来明白晓畅,琅琅上口,美不胜收。总之,《故事诗集》篇篇都可说是珠玉之作。

这时泰戈尔写的短篇小说也有不少名篇,如《邮政局长》(1891)、《喀布尔人》(1892)、《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3)、《太阳和乌云》(1894)、《饥饿的石头》(1895)等。这些小说涉及到了印度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印度民族和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矛盾。如有的揭发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为所欲为的暴行,有的讽刺洋奴买办的丑恶表演,有的揭露地主、祭司的为非作歹,有的表现妇女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不幸命运等。这些小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具有浓厚的诗意,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的评论者指出,泰戈尔创造了一种将抒情诗与短篇小说的艺术结合起来的新形式,这是符合事实的,他的许多小说本身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或者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泰戈尔小说的抒情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他用他那枝生花妙笔描绘印度美丽的自然风光,让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和心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性情和心理;他用感情充沛的笔调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所蕴藏的丰富的诗意和美,并使自己的感情与人物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感染读者。一言以蔽之,他把短篇小说所必备的生动的情节和抒情诗所特有的充沛的感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了。

20世纪最初10年是泰戈尔创作的第2个时期。1901年,泰戈尔在和平村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创办了一所学校,并且亲自担任教学工作。1905年,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迅速高涨,泰戈尔起初积极投身到这个运动中去,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谱写热情洋溢的歌曲,但是后来因对日趋激化的斗争感到忧虑,便退出了战斗,过起了半退隐的生活。这个时期他创作的作品有《回忆》(1903)、《渡船》(1905)、《吉檀迦利》(孟加拉文本,1901)等诗集,《邮局》(1911)、《顽固堡垒》(1911)等剧本,还有三部长篇小说,即《小沙子》(1903)、《沉船》(1906)和《戈拉》(1910)。

《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它写的是19世纪70和80年代的故事,但也具有20世纪初叶的时代特征。这部小说以正统派新印度教徒戈拉的家庭和梵社姑娘苏查丽妲的家庭为主要舞台,以戈拉和苏查丽妲的恋爱为主要线索,讴歌印度青年救民族出水火的热情,批判宗教教派的偏见,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号召人民群众联合起来,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小说的主人公戈拉是正统派新印度教徒,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一批先进知识青年的特点--澎湃的爱国热情,积极的斗争精神,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缺乏明确的斗争方向和办法。一方面,他无限热爱印度,无限关心印度,准备为她献出自己的一切;但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偏见也是相当严重的,他严格遵守印度教所有的清规戒律,小心保护婆罗门种姓的纯洁。小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描写了戈拉克服自己思想偏见的过程:首先,他所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偏见发生了冲突。他到农村后发现,宗教根本不能给人们以力量、生命和幸福,种姓在人们来往的路上到处设下障碍。其次,他与苏查丽妲的恋爱也和他的思想偏见发生了冲突。由于苏查丽妲是梵社成员,所以他千方百计地压制自己的感情,这种努力是违心的,爱情和偏见使他的内心冲突达到了空前剧烈的程度。最后,他从养父母那里知道了自己的出生秘密--他不是印度人,而是爱尔兰人,这个惊人的消息终于使他获得了精神解放,克服了思想偏见,成长为头脑清醒的爱国者。

《戈拉》是泰戈尔所写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个人之间和家族亲友之间的复杂关系,着重表现当时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确实存在过的。它广泛、真实在展现了孟加拉社会生活的画面,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印度民族命运的课题。它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鲜明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不少次要人物形象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时代的风貌。由于这些因素,这部小说有了史诗一般的性质,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

《戈拉》在艺术表现上也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论辩性。这部小说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论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无论是在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情人之间或朋友之间,还是在不同教派、不同观点的人们之间都要进行论辩,并且这些论辩往往涉及祖国、民族、政治、社会、宗教、种姓等当时印度人所密切关注的课题。这是因为小说的主题和题材具有社会性和争议性,小说的主要人物又是知识分子,他们处于开始觉醒阶段,需要探讨许多认识问题,实际行动常常跟不上去。这种论辩性对加强小说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影响了艺术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的表现。其次是它的抒情性。泰戈尔是抒情诗人,他写小说也经常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无论是在描绘景物、布置环境时,还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时都怀着满腔的热情,读者仿佛能够从中感觉到他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在剧烈地跳动;尤其是在戈拉由于知道自己出生秘密而抛掉思想偏见后所发表的大段抒情独白,更把小说的抒情性推上了高潮。

20世纪1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第3个时期。从1912年起,泰戈尔开始走向世界,他出访英国和美国,并在英国出版英文诗集《吉檀迦利》。1913年,他因《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授予他爵士称号。这时他的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潮,除《吉檀迦利》外,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3)、《歌之花环》(1914)、《颂歌》(1914)、《飞鸟集》(1916)等诗集相继发表,中篇小说《四个人》(1916)和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1916)也同时出版。

《园丁集》是抒情诗集,收入85首诗。关于这些诗歌产生的时代和内容,泰戈尔在该诗集序言中写道:“印在这本书里的、从孟加拉文译过来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写作的年代,大部分比收在名为《吉檀迦利》那本书里的一系列的宗教诗,要早得多”。与《吉檀迦利》那虔诚的、神秘的格调不同,这本诗集的基调是欢快的、明朗的。爱情诗在《园丁集》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诗的构思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种种情态,描绘了爱情在他们心中所激起的种种波澜。尽管爱情是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反复咏唱的主题,表现爱情的诗歌自古以来多如牛毛,难以数计,可是,泰戈尔笔下的爱情诗仍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其特点在于,他善于敏锐地观察和捕捉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细腻、微妙的心理颤动,并且善于通过生动的笔触出神入化地描绘出这种心理颤动。

《飞鸟集》是抒情短诗集,收入325首诗。这些诗最显着的特点是短小、简洁,一般每首仅有一二行,可谓短小到了极点,简洁到了极点。其中就思想内容而言,不少诗体现了诗人的泛神论观点,表现了诗人对于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有的诗表明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进步观点,如抨击压迫者的凶暴残忍,赞扬被压迫者的忠厚善良,坚信压迫者必将遭到灭亡,被压迫者必将取得胜利;有的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问题的正确态度,如赞美造福大众、牺牲自我的,主张大胆实践、反对无所作为的,嘲笑欺下谄上的处世哲学的,提倡谦逊谨慎、不图虚名的。就艺术表现而言,深邃隽永,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是其特色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诗歌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境界是无限宽广的,生命是无限长久的。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绘声绘色,是其特色之二。无论是抒发感情,还是阐述道理,都不是干巴巴、冷冰冰的,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加以表现的。

《四个人》是泰戈尔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结构精巧,语言凝炼,人物生动。它描述印度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和生活状况,表现他们探索生活道路的曲折过程。他们的认识是动摇不定的,他们的信仰也是不断改变的,甚至有时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也反映了他们自身的软弱。小说最后所写的主人公的“大彻大悟”,也是让人难以捉摸的,很难说是正确的答案。

20世纪2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第4个时期。从1918年起,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泰戈尔由于坚持不以暴力抗恶的观点,没有直接投身到运动中去,但也采取一些行动表示支援(如放弃爵士称号)。1921年,他在和平村创办国际大学,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愿望。在10年代末和20年代,他多次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为促进印度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反对侵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时期他的主要创作有剧本《摩克多塔拉》(1925)、《红夹竹桃》(1926),诗集《摩福阿》(1928)、《森林之声》(1928),长篇小说《纠纷》(1929)、《最后的诗篇》(1929)等。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是泰戈尔创作的第5个时期。进入30年代以后,印度国内外的政治形势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内,人民大众和殖民当局的矛盾激化,民族解放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酝酿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形势促使泰戈尔的政治观点发生变化,逐渐地抛弃了改良主义,而接近于革命民主主义了。他这个时期除了出版中篇小说《两姊妹》(1932)、长篇小说《四章》(1934)、剧本《时代的车轮》(1931)和《纸牌王国》(1933)以外,还发表了许多诗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再一次》(1932)、《千姿百态》(1933)、《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恢复集》(194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