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5858300000012

第12章 独立自主——铸就生存的技能(2)

生活不仅要面对,还要学会分析,在生活中,父母也要引导孩子去分析一些问题。比如:买同样的东西为什么选择这家,而不去那家?家长不在家的时候,应该怎么应对陌生人来访?等等。教孩子经常分析生活,孩子就会研究自我生存的本领。这也是家父母都应该让孩子学会的。

他们到盘山的时候,已将近中午了。于是吃完饭开始爬山。在爬山的时候,小惠的爸爸特意让小惠始终走在前面,选择哪条路,都由小惠自己做主,他们还戏称:小惠,你就是我们的向导,我们的生死就全都交给你了。这个时候,小惠很自信,也很负责任,每走一段路,她都要观察一下地形,然后告诉爸爸妈妈下一步该怎么走。

让孩子走在前面,是要让孩子勇于挑战生活。我们都知道,只有勇于挑战生活,将来才可以克服生活中的问题、困难,才能够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下山的时侯,小惠的爸爸提出了一个想法:三个人分头下山,每个人各走一面,路上遇到什么问题都自己处理,下午5点钟在千佛殿集合。结果,等他们赶到千佛殿的时候,小惠早已经在那里待候很久了。小惠兴奋地对爸爸妈妈说:“我下山时,遇到一个韩国的小朋友,我主动为韩国小朋友当导游,最后,韩国小朋友邀请我坐他们的汽车一起回到了千佛殿,所以就来地比较早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佩服小惠的机智和勇敢呢?作为小惠的父母,这时应该很高兴、欣慰。其实,这都是他们教育的结果。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教育孩子敢于面对生活,认真分析生活,勇于挑战生活,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指导孩子如何去生活。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而我们都明白,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有些习惯经过一两次就形成了,有些习惯则需花费长时间的努力。在指导孩子生活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早起早睡、不挑食不偏食、起床后就整理床铺、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等,都需从小逐步培养。

生活不仅要有一个好的习惯,更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

作为父母,要指导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至生活格调、思想情操、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会影响生活的质量。因此,父母要对孩子的生活态度进行长期地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环境下,需要不断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因此,交往也是人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孩子在交往中,才能表现自己,了解他人,融入社会。交往能力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心情愉快。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会生活的同时,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平等、互惠、坦诚、友善的交往观念,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培养孩子自主的好习惯

孩子从小就能独立自主,并能形成这样的习惯,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不能自主,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但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在一些事情上,都自己代劳,不让孩子自己做。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相信很多父母也都碰到过:

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他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他奶奶正忙,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

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的家长,平时在教育方面没有重视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

对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父母要听取孩子的心声,要给孩子一定自主选择的机会,并能够鼓励孩子。看看下面的这两个案例一定会有所启发。

有一对父母,当儿子参加了“从小学起”的智力竞赛后,他们利用星期天带儿子到动物园去。然后孩子的妈妈告诉儿子:“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带你到动物园来,至于你要到什么地方,看什么动物,找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你的事。”孩子忽闪着眼睛,看起来他好像碰到了从出生到现在的一个大难题。但是,孩子很快接受了这个现实,独自行动去了。为了弄清“长颈鹿是怎么睡觉的”,他满公园跑,问扫地的老奶奶,又找饲养员叔叔……最后终于获得了满意的答案。

上面的这种教育方式,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也让孩子学会了自主选择,能主动找方法去学习,锻炼。下面这位妈妈就不一样:

有一个女孩叫圆圆,她非常想参加合唱团。但圆圆的妈妈却坚决反对。圆圆写道:“回到家,妈妈还没有回来,我便策划着怎样才能说服妈妈让我参加合唱团。要知道,妈妈是一向不赞成我参加课外活动的。妈妈终于回来了,我赶紧凑上去,对妈妈说:‘妈,我想参加合唱团,行吗?’‘什么?’妈妈故意大声说,‘合唱团?在班里才落个中等,还想上合唱团!’‘可是,我真的很想参加。’‘不成!’妈妈的口气更加坚决。我很生气,便大声说:‘为什么我不可以自己做主?这是我自己的事,我就要参加!’谁知妈妈也火了,她说:‘耶?从来都是妈妈管孩子,你怎么能顶撞我?’我也不示弱:‘我都12岁了,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妈妈说:‘你的学习成绩好吗?你要是像你的班长一样成绩好也行,问题是你并不是那么棒呀?收敛点吧!’我说:‘我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我努力学习就是了,不信你看我的行动……’‘不行就是不行!’妈妈一甩头就走了。”

圆圆的妈妈知看到孩子的成绩,而不允许圆圆参加喜欢的合唱团,这不但扼杀了圆圆的一个想法,更是抹杀了圆圆的兴趣,也影响了圆圆自己选择的权利。从圆圆妈妈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不信任圆圆。其实,在培养教育孩子自主能力的同时,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给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发挥,去锻炼。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作出自主选择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无事可做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试着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依据和动机,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他们,如果孩子的选择确实存在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商讨解决。

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和计划。

当然,很多父母不放心给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他们会做错事。他们往往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早晨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其实,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信赖他们,能够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说,“你能行!”“你能自己作出选择。”“我相信你能办好!”之类的话,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

因此,在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时候,父母不要代替孩子作出生活的选择;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作出选择,但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经常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从而缺乏独立自主性。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作为父母,就要允许孩子自主,并指导孩子抓住机遇参与竞争。一位小学生偶然同爸爸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爸爸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父母不仅要指导孩子抓住机会,还应该为孩子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晚饭后,有一位父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爸爸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爸爸!”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的活教育原则。一般来说,孩子长到两岁左右便有了强烈的“我自己”的独立愿望,慢慢地就开始会有自己动手的愿望,什么事都想自己试一试。如果家长能循循善诱,孩子的独立能力便能不断提高。如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到了三四岁,便可让孩子喂鱼、浇花、帮助妈妈剥豆、分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进一步学着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树立独立意识。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因势利导地引发孩子蕴藏着的积极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孩子参与劳动的愿望,就会使孩子失去早日获得自我服务技能的机会,而事事不愿意动手,养成一种依赖性。

孩子的依赖性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其中之一是大人常围着孩子转,孩子能做的事也不让他们做。久而久之,孩子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成天忙于工作,在照料孩子生活时只图省事、省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些父母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一些父母认为,吃饭、脱穿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子长大自然就会。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在平常教育中,父母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因此,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里,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刷牙、洗脸、整理床铺,整理自己的文具书本等。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做父母的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个女孩叫蓝晓琳,还在读幼儿园时,晓琳的妈妈就要求她把自己玩过的玩具收拾好。晓琳的爸爸在外地工作,所以,她妈妈每天下班后才买菜,容纳后回家做饭。晓琳每天看着妈妈忙里忙外的做事,她总觉得很有兴趣,总想帮着干点什么。晓琳的妈妈从眼睛里看到了晓琳的想法。于是,晓琳的妈妈就顺势利导的教她擦桌子,拿碗筷,扫地等,虽然扫的不是很干净,但通过慢慢地引导鼓励。到读学前班的时候,晓琳已学会了用电饭褒洗米煮饭,收衣服等做些简单的家务事。现在,晓琳读五年级了,每天下午,要是放学早,晓琳就会去收叠衣服、浇花。饭后洗碗,有时也会拖地。

有的父母看到这里,会觉得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做如此多的事情。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劳动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劳动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可以促使肌肉群的协调活动及以视觉与运动的协调,另一方面,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如信心,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重要,但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孩子年纪小,有些劳动技能不易掌握,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练习的机会,鼓励孩子克服困难,通过不断的练习去获得成功。

孩子学习劳动,可从进行自我表现服务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进而鼓励孩子帮助大人做事,按照孩子的年龄和兴趣来学习劳动本领。通过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我们要明白,年幼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逐渐做得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与过程,重要的价值在于孩子从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因此,父母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嫌他们做得不好,也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劳。

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感到“我行!”从而产生自信。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内部动力。幼儿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鼓励孩子再去做,并可适当给予帮助,切不可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幼儿还往往是自不量力的,有时他们执意要去做那些难度大,自己做不了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与他一道做。孩子在不断的独立行动中获得锻炼,感受着独立做事的快乐,就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很多家长也许都给孩子讲过红狐狸捕获野鸭子的故事:有一只红狐狸,它为了捕获野鸭子,常常可以连续几天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地,它是那样顽强而有耐心,慢慢地毫无声息地贴在地上接近野鸭子。当野鸭子无意中游开了,红狐狸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原处等候着。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红狐狸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连续好几天,直到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逮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