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研究及实例表明,特长的灵感往往会促使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上获得突破。因此,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特长的培养和发展。作为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喜好和特长,让孩子参加一两项特长培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塑造和提高整体素质……
保持一颗平常心
身为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可是,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操之过急,这都是无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不仅要掌握教育的方法,更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对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适当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还是离目标较远时,孩子就会产生自责,失去信心。这时,做父母的要让孩子知道的是,无论他考试成绩多少,他永远是父母的至爱,让孩子心理感到踏实,没有不必要的负担。而不是反复说:“你要用功啊,你要考好呀。”你只要说:“孩子,你比我有出息。”“孩子,只要你尽力了,我们就满意了。”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自然、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创造性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也会进步很块。
保持一颗平常心,帮助孩子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
人最难认识的往往是自己,何况是孩子呢?有的孩子拟定的目标过高达不到,就出现恐惧感而增加心理负担。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对孩子的水平,在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作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实事求是地制定一个目标。目标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幻想,鼓励孩子跳起来摘苹果。对孩子特长的学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计划,科学地划分学习的阶段,一步步的去实现。
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研究表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今,“棍棒之下出孝子”和批评、惩罚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已渐渐失灵了,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是把孩子看作平等的个体,尊重孩子、和孩子谈心,“建议式”请孩子做事,决不会命令。在这种环境中,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委屈、遇到困难、暂时失败时,父母不应冷漠、训斥,而应同情、宽容,热情引导,帮助解决问题。若父母实在没有好办法,干脆就让孩子凭自己的本事去处理。当孩子取得进步、获得荣誉时,父母要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以促使其增强信心取得新的成绩。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明白,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是最重要的。父母应把这个目标当做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们与别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
父母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更理智地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孩子是一本活生生的书,需要父母用心地、仔细地、认真地去读……
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
兴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父母应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如今,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一门乐器,比如说钢琴。父母们的愿望和思路是好的,但不能去强求孩子,甚至是逼他们学钢琴,这样效果会很不理想。相反,假如父母尝试着,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事半功倍,而父母也不会被孩子留下埋怨,甚至发展到仇恨!这就需要做父母的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并经常与孩子沟通。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麦克斯韦五岁时,有一次,父亲叫他画一幅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菊花的花瓶。麦克斯韦很快就画完了,满纸涂的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则是大大小小的圆和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在这样一张图画上,做父亲的发现了儿子的数学天赋。父亲立刻教儿子学习几何学,又教他学代数。由于父亲谙熟培养教育之道,麦克斯韦在数学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才华。中学里举行数学比赛,他获得了最高奖;十五岁时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数学论文。以后又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麦克斯韦的成才得力于他父亲慧眼识才。
案例中,父亲的发现让麦克斯韦培养了他的兴趣,并最终帮助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父母在发现孩子的强势天赋面前,竟然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粗心。有的孩子明明多次在父母面前表现了对音乐、绘画、舞蹈、动物、植物、机械等方面强烈兴趣,做父母的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贻误了培养孩子成才的大好时机。
因此,身为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要细心的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去捕捉孩子的特殊天赋。
从孩子的发问中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经常会有一些父母这样讲:“孩子提问,别理就是了,烦都烦死了……”殊不知,孩子爱提问题正是一件好事,说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征兆。父母要善于从发问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
例如:大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就喜欢问“为什么”,他的母亲充分肯定了他的敢于问“为什么”的发问精神,并加以培养,使他成为人所共知的大发明家。
从孩子与父母的活动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
周末、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进商店,逛公园,或到树林里散步时,父母可留心孩子感兴趣的商品、书籍、景物等。此外,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写字、画画、做纸工、修理日用品,一起搞烹饪……一般来说,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活动时,其兴趣和才能便会清楚地表现出来。
从孩子的劳动成果中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以手工劳动和绘画为例,有的孩子喜欢做汽车、火车、轮船,描绘打仗的场面;而小女孩大多数喜欢画装饰图案和制作穿着各种服装、梳着花样发式的布娃娃等。从孩子的劳动中,就可以发现出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加以培养和引导。
帮助孩子发展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期的培养。如何把这样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孩子的特长,这需要父母的引导、培养。
小明上三年级时,有一天,他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学校有一个葫芦丝课余学习班,我非常想学,我去学葫芦丝好吗?妈妈已经同意了,就看您啦。”看到小明那高兴样儿,小明的爸爸没有考虑就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第二天,他们一家三口到乐器专卖店给他买了一支葫芦丝。就这样,在学校老师的辅导下,小明开始学习葫芦丝演奏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小明还比较小,在学习中缺乏耐心,遇到一些难学的地方就大发脾气,甚至说:“烦死啦,我不学啦。”每当这时候,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开导她,鼓励他,告诉小明有信心就能战胜任何困难。后来,小明学会耐心地学习葫芦丝演奏技巧,每天做完作业后,他就自觉练习葫芦丝演奏半个小时。小明的爸爸妈妈在音乐方面没有什么细胞,但他们在精神上给小明很多的鼓励,为他加油;在学习上,他们也尽量地配合小明。他们到音像店去买葫芦丝演奏配音光碟回来,用DVD机播放给他作配音演奏乐曲。同时,他们还经常带小明到公园、溪边,让他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用感情去演奏。通过在学校音乐老师的辅导与小明的勤学苦练下,一年过去了,小明基本掌握葫芦丝演奏基础知识,同时在音像光碟配音下可以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大长今》等七八首音曲,这时候他开心地笑了,笑得很阳光,很灿烂。
上面案例中,小明的父母虽然在葫芦丝、在音乐方面不懂,但他们非常支持小明的学习,帮助小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将兴趣延伸下去。
现在很多父母都让孩子参加一两项特长培养,以此来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塑造和提高整体素质。那么,身为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发展特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