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叶剑英晚年写过一首诗,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由这首诗,知道了唐朝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叶剑英反其意而用了李商隐的诗。
叶剑英与李商隐的处境不同,心情不同,所以对黄昏、对夕阳的感觉感受也便不同。叶剑英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的一生很顺,没怎么打仗就当上了元帅。比那些将军们幸运,尤其比那些该当元帅而没有当上的将军们,比如粟裕等人幸运。虽然“文革”遭受了冲击,但他兵权尚在,在国家事务及最高领导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定分量。尤其在毛泽东离世后,他的权力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满意的,对前景是乐观的。所以他才能面对预示生命终结、前景漆黑的夕阳,吟出“老夫喜作黄昏颂”的诗句来。而李商隐呢,因为先是为牛党的令狐父子提拔,后来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受牛李党争影响,仕途极其坎坷。只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秘书省正字、周至尉、武宁军节度使判官、太学博士、东川节度使判官、盐铁推官等名位不显的官,一生郁郁不得志,在官场的边缘溜达,尴尬无比。他的人生,他的仕宦生涯,他的心境,基本没有过“如日中天”的时候与“如日中天”的火热。当他渐入老境之时,不能不益增悲凉之感,垂暮之情。夕阳很美,金光万道,红光万道,把远山,把近景,把河流,把树林,点染得如同油画。透着沉稳、成熟、辽阔、苍茫、深邃。但是,夕阳毕竟是夕阳,它没有朝阳清纯、妩媚、艳丽,没有正午之阳的炽烈、聚焦、傲然。有的,是隐藏于眩目光晕之后的萧然与沉寂。
夕阳是太阳运行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必然现象,必然结局。一如人生的暮年。
有生就有死,暮年当然是不可抗拒的。人生之始,死案已立,垂暮之案当然也已确立。
人在“黄昏”时期,其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被诗圣杜甫推崇的庾信,就有“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巨大成就。比如古代的许多帝王、大臣,如汉武帝、三国时期的老将黄忠、清朝的康熙皇帝等等,暮年在征战、杀伐、开疆扩土等方面,都有大手笔,大建树。英国的邱吉尔、美国的罗斯福,领导抵抗纳粹德国时,年纪都已不小。美国有作为的总统里根,上任时已七十多岁。在中国,暮年有大作为者,不能不提叶剑英,更不能不提邓小平。邓小平在战争年代是著名的将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有上佳表现和十分重大的贡献。刘邓大军,威震四方。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做了书记处书记,做了副总理,他有能力,有贡献,有作为,有影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他展示才华、发挥作用的条件有限。那时老一辈革命家成群结队,一下子也显示不出某个人的能力。那时毛泽东的威望太高,权力太集中,其他人也难以有大作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邓小平是被打倒、被批斗、被监禁、被流放的对象。他是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排在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后。他在江西的一个工厂待了好多年,在那里当钳工,与钢铁配件打交道。因为贫穷,一根香烟也要分两次抽。他的儿子被整成了残废,他都没有办法很好地予以照顾。“四人帮”被打倒,“文革”结束,邓小平再一次复出时,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但邓小平开始发力了,他倡导解放思想,设计改革开放,尤其是他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无疑的,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卓越的建树。中国从1978年开始,这三十年,是迅猛发展的时期,是天翻地覆的时期,是让世界瞩目与认可的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邓小平一生,暮年是最为辉煌的。
在人类世界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境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也是一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苍凉,第二种境界豁达。两种境界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处境与心境去选择。对于李商隐与叶剑英以及他们的诗,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一分平常心。重要的,是把黄昏之后的人生之路走好。
20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