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枕着唐诗梦游
2593600000034

第34章 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的《金缕衣》是《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有意思的是,此诗与该书第一首诗、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意思似乎是对立的。张九龄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而杜秋娘则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关于《金缕衣》的作者,《唐诗三百首》定为杜秋娘。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定义为无名氏。赏析者周啸天先生说:“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或李锜作,是不确的。”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是说不清的,我们采信蘅塘退士的说法,认定此诗为杜秋娘所作,也没什么大错。符号而已。

《金缕衣》确是一首好诗。不然,唐朝那么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留下了四万多首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诗,而选区区三百首,就能选中一个侍妾的诗,而且以此作为压轴之作,就不好理解了。

此诗劝人不要贪恋富贵荣华,而要珍惜少年时光,珍惜青春,珍惜充实自己、锤炼自己、完善自己的时间与机会。“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如果从励志的角度看,上述两句,已经把意思基本说透了。但这些话,显得生硬、乏力,也没什么新意。这种简单枯燥的说教,是难以打动人心的。妙就妙在接下来的两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将直白化成了意象,将说教变成了诱导。这方面,几千年前孟子的母亲,就有上佳的表现。《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儿子不好好学习,孟母将织布机上的机杼折断了,告诉儿子,你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就像这没有机杼的织布机,就是废物。忖度起来,孟母这一形象的比喻与教育是奏了效的,不然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亚圣孟子的崛起以及他的思想的流布。

人生苦短。上百岁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中国的唐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应在五十岁以下。如今呢,也不过七十来岁。人生的少年时期,是极为关键的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长学识的时期,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时期。少年时期,是贪慕荣华富贵,讲求享乐,游手好闲呢,还是艰苦砥砺,追求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的一生,机会很多,又不是很多。能决定人之命运的机会,少之又少,必须及时抓住,抓牢。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说明青少年时期的机会更为珍贵与关键,不可不及时把握。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少年青年时期基本就定型了。古人如此,今人如此;西方人如此,中国人如此;伟人如此,普通人亦如此。少年青年时期打好了文化底子,道德底子,为人处世的底子,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有了卓越的才华与闯荡世界的本领,那么,其人生就必然顺利,必然成功。反之呢,如果少年青年时期去“惜金缕衣”,去声色犬马,去游手好闲,虚度年华,则将一事无成,其人生注定是平庸平凡平淡的,甚至是失败的。这方面的例子,翻开那些励志的书,一抓一大把。

杜秋娘说的极其正确,花开堪折时一定要去折,把美丽与香艳抓在手里,把主动权抓在手里,把生活生命的美好抓在手里,把人生的成功与辉煌抓在手里。切不可无所作为,不可羞羞答答,迟迟疑疑。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总在期待更美好的事物与前景出现,总想等待奇迹的发生,总认为光明的前景在后头。不要等待最美的花了,美是相对的,只有把握住了的,拿到手里的,才是自己的。否则,花谢了,或者被别人折走了,你就只能空折枝,或者去捶胸,去顿足,去浩叹了。

其实人的一生,都有及时折花的问题,不只是少年时期须如此。及时折花,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去追求一个美人,完成一件美事。人生的方方面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都有及时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的问题。

花开了,便是采摘的时候。花谢了,或被人折走了,摘空枝就十分愚钝与狼狈了。老夫少年时期未读过杜秋娘的诗,殊为遗憾。因为很多时候,花开堪折时我没有折,留下了许多的遗恨。如今已渐入老境,很庆幸读了《金缕衣》,期望今后在把握人生的机会方面能有一些进步。

20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