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枕着唐诗梦游
2593600000035

第35章 犹自梦渔樵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唐朝诗人许浑,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任过当涂、太平二县县令,后来又做过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元外郎,郢、陆二州刺史。此人的诗,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等内容见长。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一诗,是如此写的:“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有专家说,此诗是作者赴长安途中,于潼关驿楼休息时写的。言此诗气象壮阔,笔力雄健,表达了作者在出仕和归隐之间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

诗人的心情很矛盾,都快到首都长安了,都要做不是很大,但也不是很小的官了,却仍在留恋着捕鱼打柴的百姓生活,这让今天的人看来,特别的不可思议。如今考一个公务员,科员,是“吏”不是官,地方上是百里几百里挑一,到了首都,便是千里万里挑一。考公务员是要挤破头的。如果某人考公务员榜上有名,接到通知后的心情,可以用杜甫的一首诗来状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人会兴高采烈,克服一切不便,扑向工作岗位。心理素质差一点的,没准会像范进中举,一口痰上来,疯了痴了,要找老丈人扇一大嘴巴才能清醒。“帝乡”快到了,功名快到了,荣华富贵快到了,却“犹自梦渔樵”,二傻子才会那样!所谓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并非完全是由衷之言。

古代的文人,具体说唐代的许浑,为什么对做官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与消极的态度呢?

古代的官位官职官帽的含金量大约没有今天高。虽然俗语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但从韩愈、苏轼、柳宗元等人的情况看,并不是很富有。比如韩愈吧,因为官俸不足以养家,不得不做“谀墓”的事,靠吹捧死人去挣些银子贴补家用。古代的官,不似今天的公仆,有气派的“衙门”,有现代的坐驾,有丰厚的俸银以及灰色收入。特别是有明一代,官员的俸禄很低,以致朱元璋采取剥人皮充草人的办法,也禁不住官员的贪赃行为。

做官的油水不大,自然吸引力不够。

古代的官员调动频繁。正常的,非正常的升降流转,极其频繁。比如许浑,前后任过六七个职务,一生东奔西走。现代的官员上任,坐飞机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就可到官所,古代的官员,要赴任要进京汇报,路上走个把月几个月那是必须的。毛驴车上颠簸的辛苦劳顿,是今天的人们体会不到的。路上风吹日晒雨淋,蚊虫毒蛇叮咬,猛兽威胁,土匪挡道,疾病袭扰,真正是九死一生。到了任所,办公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较落后简陋,做起官来,也极其的辛苦。

做官不易,吸引力自然减弱。

在古代某些官员的眼里,官职如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李密呈出《陈情表》,辞官不受,自有他的道理;诸葛亮要等到刘备三顾他的草庐后才肯出山,也有他的合理性。许浑到了潼关,坐在驿楼上仍做着渔人樵夫自由放任的梦,也不足为怪。

许浑们很让今天的人们羡慕。相对于许浑们,老牛自惭形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老牛也没有办法!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