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2593900000013

第13章 书体与材料(3)

楷书属于静的字体,由点、横、竖、撇、捺、提、钩、折等基本笔画及其在组合形态变化中的复合笔划(如横折竖钩、竖弯钩、横折撇……)组成独体字,或与偏旁部首结合而成合体字结构,更重视平衡、对称、谐调、统一等形式审美因素。但又要求静中有动、整齐中见参差,端稳中见笔势、字势的斜正、俯仰、顾盼、呼应。忌点画中无筋骨及僵板、刻削。多数人主张初学书法者应从楷书入手,有利于实用及基本功的练习,也便于以后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可以上追篆隶,下探行草。

楷书的格式布局

(1)章法格式

楷书的行列格式及行距、字距的特点总体上比较规矩,纵有行、横有列,字与宇、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几乎处处相等。主要有以下三种格式:

(1)字距与行距均等。这种章法多见于碑铭、题记、经帖中,其特点是方正稳重,端庄平整。

(2)行距宽于字距。在小楷作品中几乎都采用这一章法,字距与行距疏密有致,清秀俊雅。

(3)行距窄于字距。这种格式多为字趋扁势风格的作者的喜欢。用这种章法书写的作品虽是竖写,但看上去却像横写似的。

(2)布局要求

(1)量纸定字

楷书作品的书写,一般应先按纸幅的尺寸大小、开式、形状,写多少字,行距和字距的要求以及怎样题款,怎样钤印等都要作总体设计,然后将纸幅按比例要求折成相应的小方格,或用铅笔轻轻地打上方格。

(2)黑白相间

黑白相间,是指一幅作品中不可满纸被墨迹占满。墨迹占满,会给人密不透风的沉闷感,而必须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留有空白,上下两边也要留出适当的空白,如此才能使整幅作品气息相通,给人以透气、明快之感。

(3)粗细一致

楷书作品书写时,要粗细一致。粗细在于笔,提则细,按则粗。粗细的变化要根据字的形体结构而变化。一般要求,笔划少者宜粗,笔划多者宜细,这样才能突出楷书端庄稳重、平整一致的特点。

我国书法中所使用的笔是中国特有的圆锥形毛笔,为了把字写得符合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毛笔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中国毛笔制作的原料、性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多种。

(1)按性质分类依性质的不同,毛笔可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三种。

(1)硬毫笔。硬毫笔往往用狼毫、猪鬃、兔毫等兽毛制成,狼毫、兔毫(紫毫)最为常见。硬毫笔富有弹性,尖利挺劲,出线挺拔刚健,适合写小字。

(2)软毫笔。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兔毫、鸡毫等制成,以羊毫最常见。软毫笔柔软、肥硕,含水量大,落笔饱满,适合写大字。

(3)兼毫笔。这种笔中间用狼毫、紫毫之类的硬毫,周围用羊毫,弹性介乎硬毫与软毫之间,所以它软硬兼备。如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等,适合各种书体的表现。

(2)按大小分类毛笔除了有大楷、中楷、小楷的分别外,依书写的对象,还有写对联用的大对笔、写条幅用的屏笔、写匾额用的大斗笔等不同。

在选购毛笔时,应以笔毛顺而有光泽,笔尖内外整齐,笔身浑圆饱满者为佳。如将笔浸入水中,然后取出在手指上画圈,若笔身旋转自如,笔锋挺直如初者为好笔。在笔杆方面,直而较重者,书写时易中正、沉稳。写大字宜用大笔,表现出“大行不护细谨”之气概;写小字宜用小笔,表现出“一笔不苟”之精神,因此大、中、小楷至少各备一支。

墨是用烟料加胶制成,呈长条状,使用时再在砚台里加水研成液状。依制作的原料一般可将墨分为三种。

(1)松烟墨用松炱和胶制成,色暗重而无光,缺少胶质,容易溶于水,价格便宜,适合粗用。

(2)油烟墨以桐油、猪油炼烟和胶制成,乌黑发亮,胶质较重,质地细致,浓淡变化细腻丰富,适合书法、绘画创作。

(3)漆烟以漆烧制而成,墨黑如漆,为墨中最黑者。适合书法、绘画创作。

好的墨,质地细致,色泽光洁,胶质不重,墨身着水后,四边平正而不变形,研磨时不会嗝吱作声。凡色灰而有气孔,浸水后四边膨胀者,即非好墨。不过,现代人多以墨汁取代磨墨写字,各地生产的书画墨汁,如北京的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上海的曹书功墨汁等,质量较好,效果与好墨不相上下,可用于书法创作,且用时方便省时。但平时练习时可用普通墨汁即可。

在纸发明之前,汉字被契刻于甲骨上,铭铸于青铜器上,书写于竹简、木牍、帛书上。过去,长期流传着东汉蔡伦造纸的说法(见《后汉书·蔡伦传》)。一九三三年,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4×10厘米的变质白纸,其年代在西汉宣帝黄龙元年。但因是孤证,未曾引起对蔡伦造纸说的修正。一九五七年五月,西安灞桥又出土了米黄色的西汉纸碎片,其年代当不晚于汉武帝。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甘肃肩水金关出土了两张西汉麻纸,其中一张为白色,另一张暗黄色,现代的考古发现确证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有一定水准的造纸术。

西汉虽然已经有了麻纸,但产量还不大,质量还有待提高,所以作为实用书写材料,尚不能代替简牍帛书。迄今也尚未看到西汉的字纸。根据文献记载,东汉蔡伦在元兴元年(105)造出一批佳纸献给朝廷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应是较大范围用纸书写的开始。本世纪以来,在内蒙、新疆、甘肃等地,曾经先后发现了东汉字纸残片。

到了隋唐五代,中国的造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印度。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除麻类外,扩大到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竹类。产地和品种也日益增多。据《唐六典》卷二十李林甫注,全国各地进贡的纸有益州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细黄状纸,均州大模纸,宣州、衢州案纸、次纸,蒲州细薄白纸。又《国史补》卷下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韶之竹笺,蒲之白蒲重抄,临川之滑薄”。大规模的生产使纸成本降低,用途增广。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大中三年(849),集贤书院在一年之内“计用小麻纸一万一千七百七张”。同时由于加工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品种纸。如唐代出现了用砑光、拖浆、填粉、加蜡、拖胶矾等方法制成的“熟纸”。还有黄纸、加蜡黄纸(硬黄)、白蜡纸、粉腊笺纸、洒金银纸、冷金纸等名贵品种,以及著名的桃红小幅诗笺——薛涛笺被文人骚客传诵一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令造“澄心堂纸”供宫中御用。宋诗人梅尧臣曾咏澄心堂纸“滑如春冰密如茧”,“一幅百金曾不疑。”可知其制作之妙,价值之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驰名中外的宣纸,在唐代开始崭露头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榻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宣纸以产地安徽宣城得名,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宋末元初,造纸工人曹大三迁到安徽泾县西乡小岭,利用当地盛产青檀,泉水洁净的自然条件,安居造纸,世代为业。虽然在晋唐时的主要书画用纸还是麻纸。如今见西晋陆机《平复帖》和唐杜牧《张好好诗》。但宣纸以优良品质和长久的寿命,终于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在明清时,宣纸已作为宫廷及官府公文用纸和高级书画用纸,至今盛誉不衰。

总之,唐宋以来的各种纸张美不胜收,成为中国特有的别具一格的工艺品。详细的介绍请参见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

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除选用一般的宣纸和皮纸外,练习时用竹纤维纸即可。竹纸大致是在宋代开始大量生产的,今天竹纸的品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毛边纸、毛太纸。竹纸的特点是纸质疏松韧性差,色泽黄。还有稻草纤维纸如元书纸,质地和竹纸相仿。这些对于初学书法者练字来说,是比较经济实用的。

砚由土、陶、玉和石等不同材料制成,有的因造型精美、价格昂贵而被视为艺术珍藏品。书法用砚,以石砚为最好,如广东肇庆县羚羊峡出产的端砚、江西婺源县龙尾山(古届安徽歙州)的歙砚,均名闻遐迩。

好的砚台石质坚硬、细腻、磨墨时发墨细、润、快而不下泥,用完后要洗净,免得积下墨渣,影响以后使用,砚台不论形状如何,均以具备匣和盖者为好,前端设有凹槽,以便储藏墨汁。初学者准备一块普通的石砚即可,如使用书画墨汁,可用一小碟盛墨,但用完后同样要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