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文明史简编
25960400000026

第26章 城邦的衰落和希腊化时代

雅典在发展奴隶主民主政治、加强对奴隶阶级专政的同时,也不断谋取并扩大其在希腊的霸权地位。希波战争后,雅典竭力扩充海军,维持加强海上霸权。它用武力强迫一些城邦加入提洛同盟。迫使已入盟各国采用雅典法制、币制和度量衡制,向雅典纳贡,并组织向外邦进行军事移民。把提洛同盟这一成立于希波战争期间、以雅典为首、具有抗击波斯侵略的政治、军事同盟,变成为雅典剥削盟邦、间接统治入盟各国的手段,成为雅典维持巩固其霸权地位的工具。这不仅加深了雅典同其他盟邦之间的矛盾,还激化了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矛盾。全希腊各国围绕雅典和斯巴达形成两个大的政治集团,彼此间存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方面的尖锐冲突。雅典和斯巴达双方都力求把盛产粮食和其他原料的地区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以保证本盟邦各国商品销路和不断获得成批奴隶。双方还存在着奴隶主民主政治与奴隶主贵族政治之间的冲突。同盟内部、外部个别国之间又有利害冲突。这种情况导致希腊两大同盟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并引起希腊世界的一场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打打停停前后延续27年。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战争在国际间进行,同时,许多国家内部也进行着尖锐复杂的斗争,既有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也有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斗争。例如,公元前413年,雅典2万奴隶逃亡斯巴达。雅典内部也有人要求实行贵族寡头统治,他们成为斯巴达在政治上的同盟者。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性质,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争霸的战争。战争以雅典战败告终。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订立屈辱的和约,提洛同盟被解散。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文明由城邦走向帝国的转折,是由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起点。战后,斯巴达虽然取代雅典成为希腊霸主,但其统治又引起一系列新的矛盾。它对伯罗奔尼撒同盟各国横加干涉,招致盟邦不满。而提洛同盟各国,落到斯巴达统治下以后备受剥削和压迫,斯巴达干涉他们的内政,强行实施贵族寡头政治,引起不满反抗,他们认为:“斯巴达的霸权在一切方面都要比雅典的霸权更坏”。斯巴达称霸希腊的局面不到10年即告结束,此后数十年,希腊各城邦陷于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相互间混战不息。与此同时,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几代国王注意吸收希腊文化,励精图治。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执政期间,进行各项改革,使马其顿从希腊世界之外的“蛮国”发展为希腊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希腊的军事强国。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击败反马其顿派的希腊联盟军,从而确定了马其顿对全希腊的控制。次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泛希腊会议。希腊各城邦保持形式上的独立,但承认马其顿的领导地位。会议还决定以马其顿为首,联合希腊各城邦向波斯进军的计划。科林斯会议后不久,腓力二世在宫廷阴谋中被刺死,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继位。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身份,组织对东方的侵略战争。希腊奴隶主阶级早就酝酿、期待对东方的远征。他们认为只有这种侵略才能解决希腊城邦的危机。雅典著名政论家伊索克拉底曾大声疾呼:“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而把亚洲的财富带回希腊!”道出希腊大奴隶主阶级的心声和侵略目的。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步兵3万、骑兵5000和战舰160艘开始东侵。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畜群分送给他的部下和战友。别人问他给自己留下什么,他回答说只留着“希望”。亚历山大正是怀着强烈的征服、掠夺的希望开始了东征,把战争指向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的军队在数量上远不及波斯军队,但都是精锐之师。而波斯帝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内部矛盾重重,宫廷内讧不断、军队士气低落。国王大流士三世是个昏庸无能、优柔寡断的人。亚历山大的军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登上亚洲大陆后,与波斯军队交锋屡战屡胜,先后攻占小亚细亚、叙利亚、腓尼基、埃及、两河流域,然后攻陷波斯首都巴比伦、苏萨和帕赛玻利斯,掠得无数金银财富。此时,亚历山大拒绝大流士三世的求和,声称自己是“全亚洲的统治者”,要取得波斯帝国全部领土,并继续向中亚进军。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杀死。亚历山大在中亚转战两年后,进抵印度境内,达印度河支流。尽管亚历山大努力劝说将士继续征战,答应在征服全世界后便带他们回马其顿,但部下已不愿听任何诺言,坚持回国,甚至酝酿兵变。于是亚历山大不得不决定撤军。分水陆两路从印度经阿富汗、伊朗返回两河流域。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结束了10年征战,率部回到他的新首都巴比伦。在马其顿—希腊联军的打击下,波斯帝国灭亡了。亚历山大在10年军事征战的基础上,建立起疆域比波斯帝国更为辽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空前大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多瑙河与药杀水。亚历山大还积极准备继续远征,想进一步征服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但是,公元前323年,正当亚历山大打算再次出征时,因患恶性疟疾而突然病逝,终年33岁。亚历山大刚死,他手下的高级将领即开始争权夺利。经过一系列争执、妥协、混战,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被昔日的部将一分为三:埃及的托勒密王国;中亚和西亚的塞硫古王国;希腊的马其顿王国。

亚历山大凭借军事征服建立的大帝国,虽然在他死后迅速崩溃,但他的远征却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希腊化时代,也使希腊文明走出希腊世界,在西亚北部地区得到传播,并与当地原有文明交流与融合。希腊化一词由德国历史学家德洛伊森(1808—1884年)首先提出使用。希腊化原来是指随希腊统治的东进扩展,希腊文明也传播于东方,即东方被希腊化了。这一术语具有片面性,因为它只表示、强调这个历史时期的希腊因素,而抹煞了东方的因素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由于史学界已习惯使用这个名词,所以我们仍然沿用它。

希腊化时代的特征是希腊文明在西亚北非得到传播,并与古老的埃及、两河文明交互影响,而希腊化时代希腊世界的中心,则从希腊本土转移到了东方。亚历山大深知,他靠武力征服所建立的大帝国的内部脆弱性。这个帝国与波斯帝国一样,是由具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民族所组成,帝国的各部分在经济、文化上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为了统治这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他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力图使他统治下的各民族融为一体。在政治方面,以君主制度取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希腊各城邦归并于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以埃及法老和波斯国王继承人的身份,完全按原来东方专制主义的制度进行统治。采用波斯的服饰和朝仪,保留波斯的行省制度,起用不少波斯旧臣担任总督,保留东方的宗教习惯。同时在东方原有的政治体制中增添希腊的因素。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帝国境内建立许多以希腊移民为主的自治城市。仅以亚历山大里亚命名的城市就有70余座之多。经济方面,希腊化时代的到来,使希腊与东方之间的贸易畅通无阻,开创了东西方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新纪元。由中亚经伊朗、两河流域而达地中海东岸的商业网,为200年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准备了条件。大批希腊商人和殖民者跟随远征军到达亚非的许多城市,他们开设手工业作坊、经营商业、贩卖奴隶,引入了希腊类型的奴隶制经济,即大量使用私人奴隶,侧重商品生产的经济,亚历山大把波斯王宫储存的大量金银铸成货币投入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以后的各国统治者也效其先例,注意国家铸币及金融管理。文化方面,希腊文明随远征军的足迹直至西亚和中亚内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中亚内陆临帕米尔高原的阿富汗境内发现希腊化时代的城市遗址。城内希腊神庙、广场、宫殿、体育馆一应俱全,完全是希腊风格的建筑,随亚历山大远征来到东方的许多希腊学者,搜集地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资料、标本,扩大了知识范围,开阔了思想境界,也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促进了这些地区日后科学和艺术的繁荣。民族方面,亚历山大为了统治的需要,极力促进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通婚,如与东方女子结婚可以获得免税的权利。他自己带头同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部下将领纷纷效法娶波斯显贵为妻。在苏萨曾举行过盛大婚礼,部下1万多军官士兵,同一日与亚洲女子成婚。虽然这种通婚的范围和数量毕竟有限,但对希腊文明的传播及东西文化的交流,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后,随着希腊化时代的来临,希腊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东方,希腊人虽然夺得了东方的财富,希腊本土却没能因此而繁荣起来。亚历山大的故乡马其顿王国,在希腊化各国中反而是最贫弱、内争外患最多的国家。它对希腊的统治始终不牢固,最后于公元前168年,为罗马共和国所灭,沦为罗马的海外行省。作为希腊文明起源发展繁荣之地的希腊,其独立的一些政治实体,在以后很长的时期中不复存在。但希腊文明的许多因素,不仅为希腊化各国所接受,融合在当地的文明体系中,也为征服者罗马所学习、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