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2599800000017

第17章 好汉不吃眼前亏,当进则进当退则退(2)

市场传闻,主动与李嘉诚接洽的股东,很可能是美丽华董事局主席何添。据估计,何添所持的股权不及杨家的零头。李氏、荣氏欲获成功,杨秉正才是关键。

6月22日,杨秉正又刊启事,称公开信可能有不适之辞,致使公众对李嘉诚、荣智健两位先生产生误解,谨向两位先生深表歉意。

杨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权,李荣集团全面收购仍取胜有望。不料,“半路上杀进个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

谁会想像李兆基会公开与李嘉诚“为敌”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们是地产老拍档,曾去温哥华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波(球)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离。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个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

原来,未陷债务泥淖的杨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股权不放,但他真的担心“怀璧惹祸”,就寻找第三者为其“藏璧”。这个人必须是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在香港10强之列,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碍于李嘉诚的情面,开始十分为难。但现在至交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杨志云在商界名声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杨家祖业行将被外强“吞噬”,身为杨志云生前的世间挚友,必会遭外人指责。

不过,真正促使李兆基下决心的,还是杨秉正的“送璧入怀”。美丽华前景广阔,谁不垂涎欲滴?商场无父子,就更不会有友谊。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

杨秉正以极优惠的条件,让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从杨氏家族购得略超过3成的美丽华股权。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管理权仍为杨氏家族所控,从而解了杨秉正的心头之患。杨秉正最担心美丽华一旦被另一家财团控得,杨家被清扫出局。

李荣集团一时方寸大乱,一贯不抱买古董心理的李嘉诚,一反常态,把15.5元的收购价提高到17元,与李兆基的同等收购价对撼。一位证券经纪商称:“头脑冷静的李嘉诚,也会情绪冲动,在古董拍卖会上竞价了”。

到7月12日,以杨秉正为首的8名董事,仍拒绝百富勤(长实与中泰委托的财务顾问)的收购建议,他们手中还控有7.61%美丽华股权。而以何添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的股权,他们主张接受收购。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全面收购截止。至此仅购得13.7%股权及9.2%认股权证,股权未购满50%以上,承认收购失败。而李兆基通过市场吸纳,使其所持股权增至34.8%。因未过35%全面收购触发点,无须发起全面收购,却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证券分析员说:“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诚再要发动全面收购,李兆基可以从杨秉正等股东手中买入股份,超过半数不太难,李嘉诚又可能徒劳无功。如果李嘉诚按兵不动,他也不动,稳可控制整个集团”。

李兆基敢挡李超人,轰动全港。舆论一直认为:超人之势不可挡,其锋不可争。圈中人道:“一帆风顺的李嘉诚,在美丽华一役铩羽而归,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点。”事情真如这位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商场上你争我夺,硝烟弥漫,有闪失、有挫折都属正常状况。李嘉诚虽在收购美丽华酒店一役中失利,但他力助中资,与荣智健、首钢等企业的合作则又是他过人的精明之处。这一合作,必将为他事业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全局,李嘉诚的事业不仅没有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前景非常良好。

[投资金律]

大商人的眼光总是开阔的,总希望能从大局出发,把生意做活做稳做大。一定的道理投资也体现了商人的君子之风,为他的下一步埋下了伏笔,奠定基础,这样事业才会顺风顺水,商机处处。

4.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

李嘉诚一向主张善意收购,面对复杂的商场,并不是每一次交易都能赚钱,也不是每一次目标都能实现的。当他无法在善意的氛围中收购一家公司,他宁可放弃股权,套取现金。对于他来说,这同样也是一种胜利。

1987年,怡和置地公司惨淡经营,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外界对于财大气粗的华商集团有意向置地公司收购的传言四起。在这些被传会收购置地公司当中,像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包玉刚的环球集团、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李兆基的恒基兆业等,也的确都是实力不容小觑的角色。

其中被人们传得最多最广的还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据说,李嘉诚也为此拜访了西门·凯瑟克,他所提出的方案也是以每股17港币的价格收购25%的置地股权。虽然这已经比置地公司当时每股10港币左右的市价高出了很多,但是西门·凯瑟克还是不满意,并留下一句让大家感到模棱两可的话:“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虽然李嘉诚当时对置地公司股权的收购表示出了意愿,也有迹象表明他确确实实已经开始行动,但是他始终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股市投资运作中,可以说有了良好的时机就等于有了一切。那时香港股市形势一片大好,很快便攀到历史最高峰。李嘉诚知道这对于低价购买置地公司的股权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静静地等待最佳时机到来。

1987年10月19日,扶摇直上的香港恒生指数因为受到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开始暴跌420多点,并在重新开始后继续狂泻1120多点。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概就是指的当时股市愁云密布、投资者痛苦不堪的惨状吧!这次股市的大幅下滑令香港商界人人惶恐不安,大家都在想办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元气,当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其他的收购活动了。当时,置地公司的股票又下跌大约40%,凯瑟克家族的人也为此感到惶恐不安。

幸而这次股灾来得突然去得也快,1988年3月底恒生指数就开始慢慢回升。同时,银行调整了贷款利率,房地产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股市也渐渐恢复了繁荣和兴旺。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收购置地公司的传言又再次被扬起。据一些媒体报道,李嘉诚在1988年三月间,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级参谋包伟世。当时股灾已经结束了近半年,置地公司的股价从最低点回升后,仍然在每股8港币左右的水准徘徊,还是比股灾前的水准低很多。这个时候不管谁对置地公司进行低价收购,都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

本来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已经是放手一搏的大好时机,但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怡和公司的一干人,面对华商的挑战,不愿意束手就擒,凯瑟克和包伟世急忙进行磋商,开始着手计划反收购行动。4月28日,怡策与他所控股的文华东方发布了一则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以每股4.15港币的价格,发行10%的新股给怡策,使怡策持有文华东方的股权比重由35%增加到41%。

这对于做好充分准备以期收购置地公司的各路英雄好汉来说,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李嘉诚从变化的局势中立刻看出:这虽然和置地公司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绝对是怡和公司对置地公司反收购的信号。怡和公司随后还可能采取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收购置地公司的最佳时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为了有效地防止置地公司走上文华东方的路子,5月初,李嘉诚和郑裕彤、李兆基以及荣智健等一起决定:趁怡和公司另一波反收购行动前向怡和公司摊牌。面对西门·凯瑟克和包伟世,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说明了长江实业收购置地公司的诚意,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收购怡和公司所持有的置地公司25%的股权。

早已有所准备的凯瑟克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否定的观点:“不成,必须每股17港币。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公司只是市价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有半点损失,如何能从每股17港币降到12港币呢?”

对于凯瑟克的精明老到,李嘉诚显得很平静,他反问凯瑟克说:“每股17港币的价格,并不是当初双方商谈的最终价格,大家都对此表示了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是商场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目前置地公司的市价才每股8港币多一点,以每股12港币这样高出近四元的价格收购,怎么能算是收购价下跌?”可惜,随后郑裕彤咄咄逼人,对包伟世挑战说“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财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全面收购。”对此,包伟世强硬地表示愿意奉陪到底。

至此,局势对于李嘉诚来说已经明朗至极,收购置地公司的大好时机已经不复存在,而适时放手才是当务之要。分析此中原因,主要是怡和面对华资财团的收购并没有坐以待毙,如他们真的像处理文华东方一样对待置地公司,华商反而会处于一种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因此,若要成功收购置地,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李嘉诚并不是一个逞一时之能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放弃,是他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而选择放弃的时机也同样尤为重要,过早也许会失去挽回局面的机会,过晚则会在僵持不下的时间里消耗大量元气。

在收购置地公司这件事情上,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随后怡和策略宣布以每股8.95港币的价格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以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份由25%左右增加到33%;同时,协定中还有一项附加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内除了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就这样,一场数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置地公司收购战终于宣告结束。很多看好华商集团的媒体对这个结果都非常失望,称此为“一场不成功的收购”、“华商滑铁卢”。但实际上,虽然李嘉诚等人没有获得最后成功的收购,但是在出卖股权后,他们仍然能获得大约1亿港币的税后利润。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避免了恶意收购将会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更惨重的损失。

商场如战场,谁胜谁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李嘉诚并非是神,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但这其中,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投资金律]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生意场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古人云: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会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坦然、充实和轻松。

5.正当利益,该争则争

曾几何时,以地产骄子为中坚的华资财团,打败了老牌英资。华资大显神威,华人扬眉吐气。然而,还是这些地产骄子,炒地炒楼,使香港的楼价以火箭速度上升,并且云雾山中,居高不下。据说,有一篇报道以“一将功成万骨灰”为喻,来讽刺地产商的辉煌业绩是由置业租房市民的血汗堆砌而成,击碎了民众对地产骄子的偶像崇拜。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说,商人皆为利,自然也包括李嘉诚。香港一位知名地产记者,在其系列地产楼市的文章中涉及到李嘉诚,他写道:

“爱美高于1992年8月时,通过内部认购形式,向长实购入第二期(嘉湖山庄)赏湖居第四座单层数的半幢单位,估计达152个,而内部认购较公开发售价,一般便宜约5%。

“除爱美高外,嘉湖山庄第二期赏湖居第3座,是另一幢以内部认购方式转手的单位。上周初,该批为数2%个单位的现货单位全幢公开推销,20层楼以上的18层单位,买家一次认购3至4个单位才可交易(注:只有炒家才会一次买几个单位)。

“嘉湖山庄内部认购猖獗,复式单位加80万至100万,普通单位加几十万,一个单位未到家,已有几个人经过手,赚过几次钱,其中第一二手‘特权阶级’,自然赚得最厉害……

“‘特权阶级’炒完嘉湖山庄,又去炒海怡半岛。但怎料,上周四李超人一声令下,吩咐立即‘叫停’,说嘉湖内部认购做得太扬。海怡和下一个楼盘都要收敛。长实嫡系人马可以内部认购,但只能转让给直系亲属。

“(海怡花园)示范单位挤得水泄不通,门口亦有地产代理商兜客,加10万、加15万出售内部认购单位!照人计算卖楼反应不会差。难怪好多人一向说李嘉诚最照顾炒家,近期多个楼盘中,炒家在此赚钱。”

尽管这样,香港新闻界人士认为,“与那些与公众对着干的地产商比,李嘉诚则算有分寸、有节制。”从盈利的商业角度来看,炒地炒楼可以更多地搜取利益,只是苦了买楼用户。从长远的角度看,拂逆顾客的做法最终都会招致恶果。整个地产界大势如此,李嘉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也不好多作评论。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财政司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杀楼市炒风,平息民怨。

据说,李嘉诚虽知悉此事,因筹备多时,耗费相当财力精力,改期不利。于是,天水围嘉湖山庄第一期仍如期开盘。次日,炒家买家十分踊跃,排队的长龙浩浩荡荡,3天内竟有3万人登记,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据传媒报道:“麦高乐对此大为不满,觉得李嘉诚明知他在当天宣布打击炒楼措施,却偏偏不避风头在同日推出大楼盘,与政府‘对着干’。麦高乐于是使出厉害的招数,11月13日由银行监理处致函各银行,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由原来的八九成,降至七成”。

李嘉诚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这次却不慎撞到枪口上。地产同仁都为李嘉诚捏一把汗,原以为咄咄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却不料麦高乐一竹筒打翻一船人——地产商均挨五十大板。

银行按揭的比例,直接关系到买家与炒家首期现金的承担,进而影响到楼市的兴衰,楼价下滑,地产商与代理商都要栽进去。

李嘉诚毫不示弱,11月21日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设宴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何鸿、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

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态,声称会通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其他地产巨头异口同声附和,口气异常坚决。李嘉诚在记者的穷追之下,最后也表态说,希望能与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他也会跟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