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物走在队伍前面,并且一直走在前面。他们用自己提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且也乐意别人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他们。”故领导的本质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被领导者能义无反顾地追随他前进。
特雷默定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每个人的才华虽有高低不同,但一定是各有所长,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看重的是他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利用个人特有的才能再委以相应责任,使各安其职,这样才会使诸方矛盾趋于平衡。否则,职位与才华不能疲惫,使应有的能力发挥不出,彼此之间互不信服,就会造成冲突的加剧。这就是特雷默定律。
每位企业管理者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知人善用,择贤而任。但明白这个道理,不等于就做得很好。曾经听做咨询服务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某公司的负责人是一位极其精明能干的人,个人能力很强,技术能力在行业领域中也数一数二的,然而,经营公司数年,企业非但没有按长长期望那样成长起来,而且企业中经他手培养出来的人才纷纷离开,成为了他的竞争对手,使自己企业的发展遭到了重创。
这家公司在接受咨询调查时,这位负责人满面愁容,谈起那些离他而去的下属更是气得捶胸顿足,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他希望通过咨询公司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这位负责人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他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对公司呕心沥血,无论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对员工严格要求,员工工作中出现错误,他会悉心教导。从这些方面来看,他的确是一位好领导。
但是公司里的员工却对老板有着另外的一番印象:老板很认真,但没有人情味;对公司很用心,但对我们很不放心;对业务要求很高,却不能给我们提升的机会;没日没夜的工作,让我们失去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在老板眼里,我们什么都都不是,因为我们什么都决定不了,什么事情都要有老板拍板……
作为领导,选用合适的人才理应成为第一要务,而这位领导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企业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
纵观中国历史,能用人者当属刘备与唐太宗李世民,刘邦曾这样谈到自己的用人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性,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刘邦虽然在某些才能方面,不如张良、萧何、韩信,但他却深谙用人之道,这是他的天下的重要原因。
同样,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懂得用人的高手,他善用人之长,即位之初,就命大臣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好长时间没有推荐一人,反说“于今未有奇才”。唐太宗驳斥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唐太宗用人充分体现出了“各取所长”的原则。在朝廷掌权的大臣中,各有其特点与长处,却又都不是全才。如房玄龄,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国操劳之人,凡事都尽心尽力去做;魏征是一个敢直言建议的人;李靖是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王珐则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而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使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英国管理学家E·特雷默认为,每个人的才华虽有高低不同,但一定是各有所长,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看重的是他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利用个人特有的才能再委以相应责任,使各安其职,这样才会使诸方矛盾趋于平衡。否则,职位与才华不能疲惫,使应有的能力发挥不出,彼此之间互不信服,就会造成冲突的加剧。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领导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合适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从而让整个企业繁荣强盛。后来人们把这一理论称之为特雷默定律。
由此看来,领导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必须善于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都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无法取得成功。
管理启示:知人善用,方能成大业。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此,企业亦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惟才是用,是企业各级领导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人才的领导。
俗话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瓜无滚园,人无十全”。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就拿刘邦的谋士萧何和张良来说,他们都能为刘备献计献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但如果让他们带领将士,冲锋陷阵,就不如韩信,正所谓“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聪明的领导用人要懂得扬其长,避其短的道理。善于用人,不仅要善于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最大特长。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知人。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取,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没有很好的使用人就是因为不了解人。知人的方法有很多,三国时的诸葛亮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观”: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目的在于通过其对是非的判断来了解一个人的的志向;
2.穷之以辞辩观其变。目的在于通过追问了解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目的在于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目的是通过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来了解一个人的胆识;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目的是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一人的品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目的是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一个人是否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目的是嘱咐其办事来证明一个人是否守信。
作为企业的领导,我们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详细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但企业在招聘人员之前,必须对招聘对象进行详细了解,了解他的学识、经历、能力及兴趣,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之后,才能把他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
其次,善用。
所谓的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拿破仑曾说过,最难的倒不是选拔人才,难点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即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企业领导在用人时,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用人之长。
罗斯福曾说过:“不要顾虑此人的弱点,只要告诉我他们能做哪些事。”领导用人就是发掘下属最擅长的方面,然后将之用于最需要这些特长的岗位上去。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必须认真考虑分派给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公司需要选拨一位销售经理,那么,你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这位销售经理是为了提高销售业绩,还是组建一支优秀的销售团队,亦或者是开放新的市场,工作重点的不同,选拔的人才是有差别的。
2.量才适用。
用人如器,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就如同器皿一样,脸盘是用来洗脸的,菜板是用来切菜的,如果调换过来,自然是行不通的。所以,领导在用人时,也要考虑最佳和最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优先在人才擅长的领域内配置工作岗位,比如,有些人技术功底过硬,但不善于交际,就可以考虑它做技术性的岗位;有些人能言善变,交际能力强,就可以考虑做人事、销售等工作。
3.信任人才。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你认定他是人才,就要大胆使用,切不可用人又疑,授职又无权,就要用刘备那样的魄力,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不顾关羽、张飞的非难,敢于将“实权”交于诸葛亮。正是有了这份信任,诸葛亮才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
4.优化组合。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统一大业,绝不是利用一两个人才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将人才优化组合,发挥集体的作用,实现核聚变。当然,人才不是简单地相加就可以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秉性,有些人一到一起,就容易起矛盾冲突,所以,领导还要高度重视群体结构的合理化,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刺猬法则: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刺猬效应”来源于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依来取暖,一开始因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儿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对方。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很好地理解空间距离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其实不只是刺猬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保持这种亲密有间的距离,尤其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更要好好拿捏,这是职场艺术。若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太近了,恐怕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张兰刚刚应聘到一家化妆品公司,担任营销经理,在与下属小孙接触一点时间后,她发现两人不仅在工作上珠联璧合,就连兴趣爱好都很相似,共同的爱好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多了起来,张兰也觉得自己刚到这家新公司,需要找一个心腹来支持自己的工作,小孙自然是不二之选。
一次,小孙不小心得罪了一个客户,客户非要到总公司去告状,最后张兰出面,把事情摆平了,事后,张兰对小孙也是象征性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张兰的这个做法却引起了部门人的不满,说她与小孙关系好,就能免于处罚,这违背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后来,有人竟把这事情捅到了总经理那里,害得张兰挨了批评。张兰觉得很委屈,与员工达成一片,有什么不对吗?
显然,张兰的问题在于没有秉公执法,在自己最亲信的下属犯了错误之后,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是明显的偏袒行为,这一做法自然无法取得其他人的信任与信服。
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就是,领导与下属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若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过于密切,就会影响工作。比如,有些领导会与下属聊一些私事,这样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就会慢慢转变成朋友,但如果下属把关系混淆,领导处理公事就会有难处。
举个例子,你的一个关系密切的下属找你谈私事,他说早晨需要带孩子去参加课外辅导班,不能准时上班,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你融通一下,允许他不用准时上班,还是希望你调整他的工作?假如每个员工都有这样的要求,公司还怎么正常运行?这就好比士兵不能服从将军的命令,那么,将军该怎么带兵打战?
所以,领导与下属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在这一点上,戴高乐将军就做得很好,戴高乐建立了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生涯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死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团,没有一个人的工作年限超过两年以上。
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
戴高乐之所以这样规定,原因有二: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才是正常的,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也就是说,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保持距离才能保证他的下属思维与决断总保持新鲜感,还可以杜绝时间长了,顾问与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徇私舞弊。
戴高乐的这一做法很值得今天我们的企业领导学习,与下属保持距离,对领导而言,非常重要,首先,与下属保持距离,就可以更好的行驶权利,不会犯张兰这样的错误——徇私枉法,更容易在团队中树立威信。其次,领导不过多地依赖下属,不主观武断,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管理启示:领导与下属要保持亲密有间的距离,才能让员工既尊敬,又不敢逾越界限。
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实在是一道难解的题,关系远了,说你这个领导不平易近人,关系近了,又不容易建立自己的威信,大家都知道与下属的距离应该是“亲密有间”,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但是,能够真正的把它灵活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总的来说,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管理心理学专家认为:领导应该与下属保持密切的关系,但这是指“亲密有间”的关系。倘若与下属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就容易导致彼此不分、称兄道弟,在工作中丧失原则。所以,领导要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又要给人以敬畏感。
二是把握恰当的时间距离,有些领导每次开会都喜欢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这是非常令人反感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如果你占用了别人的时间,就会给别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下属在你休息的时间,来到你的家里,谈工作,是不是会令你很不舒服呢?
三是把握空间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一般来说,陌生人之间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会让人很舒服,靠得太近,会让人产生威胁感。
以上只是总体的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变动,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就需要区别对待了。
1.当下属犯了错误的时候。
不管你多么欣赏这个下属,或者多么同情他的处境,只要是犯了错误,就应该一视同仁,该批评就要批评,该教育就要教育,任何偏袒的行为,都会有损你的个人威信。
2.向下属下达命令的时候。
当你向下属传达该执行的工作任务时,必须保持距离,严肃的布置工作任务,但当你需要与下属进一步沟通工作中的细节时,则可表现出亲和力,不一定要板着脸孔。
3.刚刚上任之初。
倘若你刚到一个新公司担任管理职务,切不可急于表现自己的亲和力,不然会弄巧成拙,不如过了一段时间,与下属熟悉之后,再决定距离的远近。
4.根据下属的数量调整策略。
不少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企划部等部门的人员都很少,多数是一个经理带着一两个兵,这时的管理就比较简单,只要注意保持心理距离就好了,工作中不要谈过多的个人隐私问题,虽然这对增进感情有好处,但会给管理上带来困难。
当你有几个下属,并且这些下属会分成几个不同势力的小圈子时,你应该注意平衡自己与各个阵营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而不是只局限于与个人的关系中,要注意日常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绩效考核是否公正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