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经》的教育智慧
26033500000011

第11章 《二十四孝》选编(1)

一、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故事】

舜孝感动天

舜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帝王之一,相传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因此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德行很好的人。当时,尧打算征询继任人选,人们就推荐了舜。在将帝位禅让之前,尧决定考察舜。他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衣服和琴,赐予许多的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了这些赏赐,他的父亲瞽叟、继母和继母的亲生儿子象很是嫉妒,他们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想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搬走了,舜只好靠两只遮太阳用的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等还是不死心,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往井里填土,想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逃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便回去将舜的家产给瓜分了。象霸占了舜的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瞽叟和继母霸占于舜的牛羊和仓房。象想住进舜的房子,刚进门就看见舜正在弹琴,象大吃一惊,心里非常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正在想念你呢!”舜也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地并不追究父亲同弟弟要合伙谋杀自己的事情,而是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瞽叟和象再也不敢暗害舜了。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舜的仁孝也被后人称颂,他成为了仁德的化身。

二、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故事】

老莱子戏彩娱亲

春秋时期,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人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已经年过七十。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子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他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三、鹿乳奉亲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故事】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是我国东周时期郯国这个小国家的国君,他的孝名远近闻名。

他的父母年数已高,都患了很严重的眼疾,为此,郯子非常焦急,为了救治父母韵病他想方设法四处求医。

他听医生说,治这种病最好的办法是食用鹿乳。但是,鹿乳在集市上不能买到,到哪儿去找?即使到深山里去找,鹿见到人,早一遛烟儿逃走了!怎么办呢?郯子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化了装,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还在头上安了假角,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的,远远看去,极像一头顽皮的小鹿。郯子就这样扮成小鹿,学着鹿走路的样子,学着鹿“呦呦”的叫,骗取鹿的信任,混进了鹿群中,取母鹿的乳汁给父母治病。

一次,他取鹿乳的时候忽然发现林中有一支箭对准自己,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猎人并不知道他是“一只假鹿”。慌忙中他赶紧站起来,迎着箭大喊“别射!别射!我是人!”于是,他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还表示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四、为亲负米

周仲由,字于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故事】

仲由负米孝父母

孔子有个学生叫仲由(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常节俭。一家人只能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非常担心父母年纪大了营养不够,身体会越来越差。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让父母吃上米饭,仲由下决心到百里之外的集市买米。每次买米他都要走很远的山路,然后再背着沉重的米袋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他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冬天,他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无论怎么艰苦仲由都坚持不懈,并不觉得侍奉双亲辛苦,反而甘之如饴。

在仲由的精心照顾下,父母度过了安详的晚年。当父母双双过世后,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快乐,反而时常的感叹:“父母已经不在了,我有再好的生活,父母也享受不到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五、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故事】

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参年少时家里比较贫穷,经常要到山里打柴,然后拿到集市上卖,以添补家用。

有一天,曾参正在山里打柴,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客人,母亲无力招待,一时手足无措,巴望着曾参快点回家,又总不见他的身影。她焦急万分,情急之下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常言道:“十指连心,母子是命。”正奋力砍柴的曾参忽然心痛难忍,想念起家里的母亲,背起柴薪飞奔回家。

一进家门,只见母亲坐着呆望门外,忙跪问有什么事情。母亲告诉他:“刚才家里来了客人,我没办法接待,急了咬自己的手指以引起你的感应,让你早点回来,你快去招待客人吧。”

后来,曾参跟随孔子游学到楚国,一天又忽地心痛起来,于是急忙告辞老师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情。母亲说:“我思念你心切,又不知你什么时候回来,又愁又急,无可奈何之中又咬了手指,不料你果然回来了,这样我的心也就宽慰了。”曾参羞愧难当,自此终日侍奉在母亲身边,不再外出远游。

六、单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故事】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德行与颜渊并称,但他的孝悌更为人所称颂。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闵损早年即丧母,后来,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很不喜欢闵损,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挑拨他们父子俩的关系。寒冷的冬天来了,后母给两个弟弟缝制了厚厚的棉衣,给闵损做的棉衣里塞的却是芦花,不能御寒。闵损常常冷得蜷作一团,但他什么也不说。一天,父亲要外出了,让闵损给他驾驭车马。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过,闵损冻得哆哆嗦嗦,连缰绳都握不住,掉到了地上。父亲大怒,举起手里的鞭子便抽打他。哪知阂损的棉衣布料是那样的单薄,父亲只几下便将它抽烂了,里面的芦花露了出来,父亲怔住了,才明白了一切。

回到家,父亲便想休了后母,闵损忙跪下来对父亲说:“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两个弟弟也只有单衣穿,这样我们三个都会受冻的。请求父亲让母亲留下来吧!”后母听说了此事,非常感动,羞愧于自己以前的言行,从此视闵损如同己出。

七、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故事】

汉文帝侍母尝药

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文帝的母亲薄姬,虽不是正宫皇后,但她秉性仁善,深得朝中大臣称道。汉文帝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身体力行,每天都向母亲问安,在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在母亲左右。在文帝心中,始终把侍母尽孝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

有一次,母亲不幸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宫廷内外也都为尽早医好太后的病而各尽所能。此时此刻,文帝焦急万分,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离自己而去。文帝时刻牵挂着母亲,他不放心宫女们照顾母亲。只要完成公务,便会来到母亲寝宫,守护在母亲床前亲自照顾。看到母亲因病痛折磨而日益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在休息时,文帝也从不宽衣解带,生怕在母亲呼唤时不能及时应母亲之需。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学习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而且牢记于心。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自品尝,品一品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然后再嘱咐进行调制调温,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母亲在文帝三年如一日的侍奉护理下,终于有了好转。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病人三年无微不至地照顾,对一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可是,一位管理着天下万民的君王,却能够真正做到三年如一日地悉心侍奉,追其根源,这都是由于他有一颗真挚的孝敬之心。汉文帝以一颗拳拳孝子之心,以侍母尝药的孝行,为天下百姓做出了侍母报恩的榜样。

八、拾葚供亲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故事】

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西汉末年汝南人。他少年丧父,侍母至孝,因躲避王莽兵祸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后来,樊崇率领的赤眉农民起义军打到许昌,把军营安在椹涧境内的熊耳山进行整编。当时老百姓因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这样,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还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天菜园村西的三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有一次,蔡顺饥肠辘辘地走了一天,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地上落有不少桑葚,便如获至宝,忙捡拾起来。他把黑紫色的和青红色的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回家途中他遇到一队赤眉军。军士们见他篮内的桑果按颜色分作两处,好生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让她好拿。”赤眉军士兵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韵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想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称这条河为“洗眉河”。

九、为母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故事】

郭巨埋儿奉母

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他家境非常贫穷,一家三口带着老母亲只挤在一间破茅草屋里。尽管贫穷,他仍然很孝顺,诚心诚意的侍奉母亲。夫妻两个人节衣缩食地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文钱。

他们有一个三岁的儿子,郭巨的母亲每次有好吃的时候都要和孙子一起吃,经常是小家伙把奶奶的东西吃光了。虽然每次郭巨见了都会把儿子教训一顿,但是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总不能让母亲挨饿啊。于是郭巨就对妻子说:“家里太穷,本来就没有好的东西供养母亲,这孩子又不懂事,还要分吃母亲的东西,看她老人家越来越瘦了,时间长了怎能支持住呢?我想,咱们将儿子埋掉专心供养老人,这样老人家兴许能多活几年。我们还年轻,孩子以后还可以再生,母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妻子知道无论如何也执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他。

郭巨和妻子找到了一块空地,挥舞着锄头挖坑,此刻他们心如刀割,但为了孝敬母亲,也只能这么做了!谁知,挖到一米多深的地方,忽然挖出了一个陶罐,他上前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发着金黄光芒的金元宝。元宝的上边还刻有几个字,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孝心居然感动了上天。从此他和妻子对母亲更加孝顺,并决心用赤诚的孝心和恭敬的行为来感动老天的恩赐。

十、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