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礼记·大学篇》:“节彼南山,惟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郑玄注:“师尹,天子之大臣为政者也。”诗笺云:“师,大师,周之三公也。师尹,即周之太师尹氏。故诗曰:‘尹氏太师,为周之氏。’”《汉书—董仲舒传》:“赫赫师尹。”颜师古注:“赫赫,显盛也。”《尔雅·释诂》:“瞻,视也。”民具尔瞻,意思是人民瞻视汝所为。
伊尹(?—前1713年),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游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被重用,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董仲舒(前79年一前04年),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译文】
孔子说:“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永恒不变,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于地,历久不易,更是人们效法的法则。人生天地间,应效法天、地那恒久不变的节候,以孝为一切行为的准则。能效法天道的运行,善用大地的生产,就足以顺遂天下百姓的心。因此,以天地的真理教化百姓不须严厉执行就能获得成效,以天地的真理治理百姓不须严厉执行就可获得大治。先王看见大自然具有如此教化人民的功能。于是自己就以身作则,率先施行博爱,人民受到先王德教的感应,就没有人遗弃父母;陈述宣扬道德和仁义的事绩,人民受到感动,就欢欣地遵行;率先施行恭敬与谦让,人民就不再有纷争;以礼义和音乐教导百姓,百姓皆能和睦相处;为政赏罚分明,百姓都了解禁令而不触犯国法。《诗经·小雅》上说:‘周朝那声誉显赫的尹太师,深受百姓的瞻仰。’”
【故事】
杜环敬老
明初官吏杜环,为人善良醇厚,又博学多才,深受朱元璋赏识。杜环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常允恭,是兵部主事。允恭死后,家境衰败。允恭的母亲张氏,已经六十多岁了,无人奉养,经常在九江城下痛哭。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老,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他念及与允恭的交情,一定不会丢开您老人家不管的。”常母听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来到了安庆。可是世态炎凉,谭敬先竟嫌弃她老迈,不肯接纳她。常母窘迫,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过官,有一个好友叫做杜一元,去找他也许能有点希望。于是她跟随别人到了金陵,人生地不熟,打听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后来遇到一个老道人,告诉她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道士告诉她杜环家的方向。常母穿着破旧的衣服,冒雨来到杜环家。此时杜环正陪着客人,认出了是常母,惊讶地问道:“您不是常老夫人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常母把自己的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也流下了眼泪,连忙扶着老人坐下,对老夫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出来行礼。
杜环的妻子马氏给常母换下湿衣服,又拿出自己的新衣服给常母穿,捧出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歇息。常母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常伯章,但是从小就失散了,她向杜环打听他的消息,但是杜环并不知道常伯章的死活,只好婉转地安慰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再替您打听一下。假若没有人侍奉您,我家即使再贫穷,也会奉养你。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投奔到我们家来,我一定会好好伺候您的。”
当时杜环家也不富足,但杜环坚持让常母安心住下来。常母想到暂时也找不到别人可以依靠,就在杜环家暂时住了下来。这一住就住了十年。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老人,让老人过得舒舒服服的。十年后,杜环做了大常寺的赞礼郎,一次出门办事时路过嘉兴,正遇上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悲伤地告诉他说:“您的母亲住在我家,日夜想念您,都想病了,您早点去见见她吧!”常伯章却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不能去。”杜环回到家,又过了半年,常伯章才来看望母亲。在杜环家过了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怕拖累自己,竟然谎称有要事要办,一去再也不返。遇到这样不孝顺的儿子,杜环不敢把实情告诉常母,而是更加慎重小心地侍奉她。然而,常母思念儿子,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三年就去世了。杜环备办了棺材,隆重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节去墓前祭祀。
尊老敬老是一种美德,杜环将别人的母亲当成是自己的母亲一样孝敬,而常伯章却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愿意照顾,相比之下,人陛的善恶可见。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1),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2)之欢心(3),以事其先王。治国者(4)不敢侮于鳏寡(5),而况于士民乎(6)?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7)?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8)。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9)。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10)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
(1)遗:遗弃、遗忘、失礼之意。
(2)万国:指四方各诸侯国。唐玄宗曰:“万国,举其多也。”
(3)欢心:爱护、拥护之心。司马光曰:“莫不得所欲,故皆有欢心以事其先王,孝孰大焉?”范祖禹日:“上以礼待下,下以礼事上,而爱敬生焉。’爱敬所以得天下之欢心也。”
(4)治国者:指天子所分封的诸侯。郑玄注:“治国者,诸侯也。”
(5)鳏寡:《孟子·梁惠王篇》:“老而无妻目鳏,老而无夫日寡。”郑玄注:“丈夫六十无妻曰鳏,妇人五十无夫日寡。”《礼记·王制篇》:“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
先秦爵制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一万章下》,其中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候、伯、子、男五等爵。这些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朝时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6)士民:指士绅和平民。
(7)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治家者,指受禄养亲的卿大夫。臣妾,指家之贱者,犹今男女仆役。《周礼·太宰职》郑玄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曾子·立事篇》:“赐与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不能立也。”《礼记·哀公问》:“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
(8)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夫然,如此。《礼记·祭义篇》:“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曾子·本孝篇》:“故孝子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礼记—祭统篇》:“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9)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郑玄注:“上下无怨故和平,风雨顺时,百谷成熟,故灾害不生。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是以祸乱无缘得起也。”天违反时令为灾,即是风雨不节。地违反常理为妖,妖即害物,谓水旱伤禾稼。逢殃为祸,臣下反逆为乱。
(10)觉:《尔雅·释诂》:“觉,大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圣贤的帝王都依靠遵行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遣来的使臣都能以礼相待,何况是对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呢?因此,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圣明天子,必能深得众臣民的欢心和拥戴,臣民必依个人的职位来协助天子祭祀历代先王,追思先王的德政。身为受天子分封的诸侯,以孝道治理国家,尚不敢欺骗侮辱鳏夫、寡妇,何况对士绅和平民呢?所以,能深得百姓的欢心和敬仰,百姓也必定恭敬地协助诸侯祭祀祖先。受禄养亲的卿大夫,以孝道治家,尚不敢失礼于家中的男仆女婢,何况是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深得家人的欢心和爱戴,家人也必心悦诚服地事奉卿大夫的父母亲。因此,身为天子、诸侯、卿大夫,若都能遵行孝道,那他们的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也就能安心地享受他们的奉养;死后,也能享受他们的祭祀。因此,人人和睦相处,天下太平,灾害、祸乱也就无从发生了。是因为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才能如此。《诗经·大雅》上说:‘天子若具有以孝治天下这种崇高的德行,四方各国必定顺从他的教化。’”
【故事】
长孙皇后至诚至孝
长孙皇后,鲜卑拓跋氏。她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母亲是曾任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所以生长在官宦世家的长孙皇后,自幼就接受了完整正统的教育,蕴育了她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人格特质。
十三岁时,她嫁给当时太原留守李渊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深得丈夫与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年少有为,文武双全,为完成大唐统一大业,他征战南北,长孙氏总是随侍一旁,照料他的起居生活,使李世民精神得到不少安慰。唐朝建立后,获册封为秦王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禅位李世民,李世民登上皇位,长孙王妃也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她并不因而骄矜自傲,一如既往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太上皇李渊十分恭敬、细心侍奉。每天晨昏定省,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要如何去调节他的生活起居,宛如一般平常家的儿媳那样竭尽孝道。
李渊(566年一635年),字叔德,生于长安,七岁即袭爵唐国公。唐朝开国皇帝,在位九年后,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而功成身退。635年,李渊崩,谥号“太武”,庙号高祖。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1)。昔者周公郊祀(2)后稷(3)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4)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5),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6)。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7)。君亲临之,厚莫重焉(8)。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9)。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10)。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教人君子,其仪不忒。’”
(周公,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注释】
(1)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莫,没有什么。严,尊敬。按古代说法,万物始于天,人伦始于父。所以对父,应像对天一样尊敬。
《后汉书·江革传》:“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汉书·杜周传》:“孝,人行所先也。”《大戴礼—曾子·大孝篇》:“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孟子·万章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配天,指祭天而以先祖配之也。贺长龄曰:“严父配天,是敬之极,即孝之极。虽畎亩之中,有事父如事天,则有严父配天意象,不必帝王备礼,始能尊其父也。”
(2)郊祀:古代祭祀天地在郊外。《汉书·郊祀志》:“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成帝即位,丞相御史奏日:“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莫大于郊祀。”
(3)后稷:周朝的始祖。传说当尧之时,后稷的母亲践踏了巨人之足迹而有妊娠,生子以为不吉祥,弃之在隘巷,牛马不践踏他;取置冰上,飞鸟用翅膀护着他;于是又将他抱回来,取名目弃。等他长大成人后,尧任用他作稷官,封于邰,号日后稷。子孙历代任其官,十五传而至周武王,遂有天下。
(4)明堂:为专祀文王处,故云宗祀。
(5)膝下: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此处指孩提时代。《孟子·尽心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6)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本,这里指的是孝道,因其为孝道的根本。《论语·学而篇》:“君子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曾子·本孝篇》:“忠者,其孝之本与!”此句的意思是圣人的教化虽然并不严厉但却很有成效,圣人的政令虽然并不苛刻但却能使天下太平。其原因就在于,圣人依照孝道行事。
(7)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续,传宗接代。焉,代词,这。《尔雅·释诂》:“续,继也。”《淮南子·修务训》:“教顺施续。”《易·家人彖》:“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这句的意思是父母生养我们,我们又生子传孙,没有比传宗接代更重要的了。
(8)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意思是君王对臣,好比严父对子女,没有比这更厚重的恩惠。(9)言思可道,行思可乐,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以临其民:言思可道,郑玄注:“言中诗书,故可传道也。”这句的意思是君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考虑是否能得到别人的称道。行思可乐,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到能否使人感到喜悦。作事可法,唐玄宗日:“制作事业,动得物宜,则可法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建立的事业要使人能够效法。容止可观,容止,容貌和举止。意思是说君子的容貌和举止要使人能够仰望。以临其民,临,统治。此句是用这样的办法来统治他的臣民的意思。
(10)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象,模仿,效法。《左传》:“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又云:“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民,谓之有威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他的百姓既敬畏他,又拥戴他,并处处效法他、模仿他。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商代人,季历之子,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在位五十余年。商纣时为西伯,亦称西伯昌,因崇候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后得释归,死后追为文王。
【译文】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教您,圣人的德行难道没有比孝道更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