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43

第43章 人格缺失篇(1)

■玩物丧志

◎成语释义

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积极进取的志气。

◎成语出处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处译文

“如果沉迷于女色,就败坏了高尚的德行;迷恋于自己所喜爱的物品,就会丧失进取的方向。”

◎成语故事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广播四海。周武王经常派使臣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小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镐京向他称臣纳贡。

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个使臣进贡了一条犬,叫做獒,体积庞大,威猛善斗,与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还会蹲下去行礼。武王很喜欢它,重赏了使者,以后天天喂养这只犬,简直爱不释手。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见了,他觉得事情虽小,但是不可忽视。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文中说:“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意思是说:德行高尚的君王是不会轻视侮慢官员的,不然的话就没有人替他竭心尽忠了;轻视侮慢百姓,人民就不会拥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败坏了高尚的德行;迷恋于自己所喜爱的物品,就会丧失进取的方向。

武王读了《旅獒》,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的劝告是对的,于是把收到的贡品分赐给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则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

■尸位素餐

◎成语释义

原意是占着受祭的位置,不做事,光吃饭。现在人们用它形容占着职位,光拿钱不当差。尸,是古代祭礼中一个代表神像坐着而不需要做任何动作的人。尸位,即空守职位。

◎成语出处

《汉书·朱云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山东有一个名叫朱云的人,他力气很大,而且对《周易》、《论语》非常精通。他这个人非常正直,如果遇到不平的事就一定要主持公道,还常常替别人报仇雪恨。

后来,他做了槐里县令。当时丞相韦玄成为人不正,结交奸臣,文武百官都惹不起他,被他的威势所震慑,不敢说话。朱云本来就天不怕,地不怕,有一天居然给皇帝写了封信,信上说:“丞相韦玄成就知道保住自己的地位,他缺乏管理百官的能力,竟然造成下官结党营私的恶劣风气……”

韦玄成听说此事,勃然大怒,就对皇帝进了谗言:“朱云这个人人品低劣,经常对朝中大臣进行诋毁,真是惹是生非!”皇帝也觉得朱云多事,就判朱云死刑。朱云听到要杀他的风声,只得离开槐里,四处逃奔。后来,他可能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于是跑到京城长安躲了起来。

到了汉成帝主政之时,天子的老师张禹做了丞相,执掌朝堂。张禹这个人,没有丁点学问,却位高权重,成为百官之长,所以群臣都不服他。朱云觉得这个张禹既然没什么本事,重用他就是错误的,于是上书求见皇帝。

汉成帝觉得一个平民要见他,实在新鲜,就破格接见了他。没想到,这个朱云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皇帝说:“现在朝中大臣,对上不能使皇帝的过失得到改正,对下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简直是白占着位置吃闲饭。这怎么得了啊!陛下如果相信我,就赐我一口斩马剑,我要斩一个佞臣,让群臣清醒清醒!”

皇帝听了很吃惊:“你要斩的到底是谁呀!”

朱云高声喊道:“就是丞相张禹!”

皇帝听说朱云要跟老师作对,拍着桌子大喊:“你这个小臣,竟敢诽谤当朝丞相,侮辱我的老师,我非杀你不可!”

众武士将朱云押下,向殿外走去。不怕死的朱云大声叫道:“我要像夏朝的关龙逄、商朝的王子比干一样在暴政下尽忠而死。我死了没什么要紧,倒要看看你杀了忠臣能得到什么好名声!”

众臣早就对张禹不满了,此时越发感到朱云是个大大的忠良,说出了大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左将军辛庆忌急忙跪下,脱下冠带,解下印绶,对着皇帝不住地叩头,说道:“朱云素来狂直,这是世人熟知的。如果他说得对,就不该受一刀之苦;如果他说得不对,皇帝也该对他宽容一二,不然何以奖励忠直?臣愿以死替他求情!”

开始汉成帝听不进去,后来他看见辛庆忌的头都叩出了血,这才收起杀人的心肠,将朱云的死罪赦免。

■出尔反尔

◎成语释义

原意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后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你。反:同“返”。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子戒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邹国有一次和鲁国发生了战争。结果,邹国被打得大败亏输,许多将士阵亡。

邹穆公非常生气,向孟子抱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员被敌军杀死的有三十二个,可是被他们保护的老百姓只是从旁看着长官横死,却不施以援手,真是太可恶了。要是把他们全杀了吧,他们人太多,杀不光,不杀他们吧,又难解我心头之恨。这可怎么办呢?”

孟子答道:“有一年闹灾荒,很多人在山沟荒野之中被饿死,外出逃荒的居然有一千多个壮年人。那时您的粮仓却很丰盈,国库里也有的是钱,可那些管钱粮的官员对于这样严重的灾情,却不向您进行汇报。他们整天高高在上,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还任意地欺负百姓。”

孟子痛快地将这些往事讲述之后,又对邹穆公说:“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向人们发出警告:要警惕啊!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将怎么对待你。现在老百姓既然有了报复机会,当然就会用同样的手段去对待那些毫无责任的官员了。”

最后,孟子又对邹穆公发出告诫:“所以,大王不要去轻易责怪老百姓,也不要任意惩罚他们。如果您施行仁政,您的黎民百姓自然就会对他们的长官倍加爱护,甚至不惜为他们去死。”

■言不由衷

◎成语释义

心中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致。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出处译文

“言语不发自内心,即使相互派了人质也是没有用的。”

◎成语故事

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担任周朝的卿士,在朝廷掌握大权。那时,周朝已十分衰败,郑庄公凭着自己的实力,根本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周平王内心对郑庄公的傲慢无礼十分不满,于是就想让另一个贵族虢公代郑庄公担任卿士。

郑庄公知道了,非常恼怒,埋怨周平王。周平王向郑庄公解释说:“没有这回事”。周平王觉得口说无凭,就和郑庄公交换人质,周太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来做人质。

后来周平王去世了,他的孙子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很不放心,也想让虢公代替郑庄公做卿士。不料,这事又让郑庄公知道了。郑庄公派郑国大夫祭足带领兵马将周朝温邑地方的麦子全部割了运到郑国。秋天,祭足又率领兵马将周朝成周的谷子全部割走。

从此,周朝和郑国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了。

当时的史官评论这件事时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如果不出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的。倘若他们都能坦诚相待,为对方着想,都能用礼仪要求自己,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

■专横跋扈

◎成语释义

形容专横暴戾、独断专行、骄傲放肆。

◎成语出处

《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汉顺帝有一个外戚,姓梁名冀。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所以非常狂妄,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他虽然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是皇亲国戚,因此平步青云,从黄门侍郎、侍中、中郎将、步兵校尉一直做到河南尹。

有一次,一个叫吕放的人,仗着与梁商有些交情,在梁商面前告了梁冀一状,把梁冀的许多恶劣行为都堂而皇之地揭露出来了。梁冀知道后勃然大怒,就派人把吕放给暗杀了。

梁商死后,梁冀子承父职,做了一呼百诺的大将军。

他非常贪婪,州县官吏必须搜括一些银钱、珍珠财宝进献给他,否则他就给人家扣上一条大罪,将人家逮捕入狱。

有个财主叫士孙奋,家里很有钱,但是比较吝啬。有一回,梁冀想用一匹马作抵押,向他借五千万的巨款,可是士孙奋想了又想,只借给他三千万。梁冀觉得士孙奋胆敢触犯他,就说士孙奋的母亲偷了他家的白珠、紫金,将士孙奋兄弟二人关到监狱里,将他家的财产全部霸占。

汉顺帝死后,年幼的汉质帝登基。质帝虽然年纪小,却非常聪明,他知道梁冀为人狂妄自大,非常厌恶他。有一次接见群臣之时,质帝望着梁冀对大臣们说:“这个人真是一位跋扈将军啊!”

梁冀听了这话,心中就容不下这位少年天子了。没过多久,他就派亲信把质帝毒死了。大臣们虽然觉得质帝死得不明不白,却因为害怕梁冀,不敢派人追查。

■出言不逊

◎成语释义

形容说话非常傲慢,缺乏礼貌。逊:谦让。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袁绍手下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名叫张郃。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各自率领军队,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决战。袁绍害怕自己粮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琼专门负责督运粮草,屯粮于乌巢。此时曹操的粮食不多,想迅速结束战争,就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张郃对袁绍进行劝谏,劝他不要小看曹操,应当派遣重兵保住乌巢,否则军队没了粮食,后果不堪设想。而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却认为乌巢的形势没有那么严重,应该调动主要兵力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张郃觉得这样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坚决反对。

袁绍对郭图非常信任,只派小部队救援乌巢,而调动重兵攻打曹军大本营,却未能如愿以偿。结果,曹操真的攻入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袁绍大军军心浮动,士气低落。

郭图知道正是自己的计策才造成大军失利,为转移袁绍的视线,就净说张郃的坏话:“您打了败仗,张邰却整天幸灾乐祸,说话也非常傲慢无礼。”

■同流合污

◎成语释义

原意是言行同不好的风俗、世道相合,后来指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成语出处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出处译文

“言行同不好的风俗、世道相合。”

◎成语故事

战国时,孟子有一个学生叫万章。有一次,孟子对万章说,孔子很讨厌那些“乡原”。万章问道:“乡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孟子说:“所谓乡原,就是那些八面玲珑,惯会讨好奉承的人。这种人往往在一乡之中,被大家公认为好人。但是,这种人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好人,而是言行不一、伪善欺诈之徒,所以孔子不但讨厌他们,还说他们是道德的破坏者。”

经孟子这么解释后,万章还是不太清楚,又问道:“既然一乡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也不错,那他就是个好人。而孔子却认为他是道德的破坏者,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这种人同不好的风俗和世事同流合污,表面看来忠诚老实,公正廉洁,受人们的喜欢,他也觉得自己挺不错,其实他们不起什么好作用。因为他们表面给人以假象,这就更糟糕。所以孔子说他们是道德的破坏者。”

■不学无术

◎成语释义

—个人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成语出处

《汉书·霍光金日■传》:“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霍光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人们知道他政绩突出,都非常崇拜他。他在汉武帝驾前做了二十八年的臣子,处事谨慎小心,深得皇帝的宠爱。武帝逝世前,将幼子刘弗陵交给他,让他尽心辅佐。

刘弗陵依旨登基,就是汉昭帝。汉昭帝非常聪明伶俐,可惜没做几年皇帝就死了。霍光迎立昌邑王为帝,没过多久,又废掉新君,改立刘询为主,就是汉宣帝。

霍光掌握朝政长达四十多年,对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做错了。

那时正是宣帝刚刚登基之时,霍光的妻子为了争权夺利,想把小女儿成君嫁给天子做皇后,霍家也好作为外戚独霸朝堂。然而刘询不忘旧情,仍立结发之妻许氏为皇后。霍光的妻子怒火中烧,想把许后害死。

她用金钱将女医淳于衍买通,趁许皇后生病之时,下毒药将她害死。这样,她的计谋得逞了。许皇后死后,官员们看出破绽,将淳于衍逮捕入狱,严加审问。

霍家虽已卷入人命官司,霍光还蒙在鼓里。他的妻子看女医入狱,事情只怕要败露,情急之下才把情况告诉了丈夫。霍光知道后,非常惊讶,本想大义灭亲,但毕竟夫妻情深,又怎忍心看妻子成为刀下之鬼呢。于是,他昧着良心,将此事隐瞒起来,还包庇女医,让她出狱。

霍光在世时,可以一手遮天。等到霍光死后,有人向皇帝揭露了此事。皇帝想到皇后死得如此冤枉,不由大为震怒,派人对这个案子进行详细调查。霍光妻子听到风声,为了保命,就召集兄弟、姐妹、女婿,策划谋反。

汉宣帝早已觉察到她的阴谋,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派兵将霍氏家族搜捕、杀戮。因这个案子被杀的霍氏近亲、远亲足有几千户。

班固在创作《汉书》时,指出霍光对家人缺乏管教,过分宽容、放纵,所以才招致灭门之祸。班固还说,这是由于霍光不学无术,不明事理之故。

■大逆不道

◎成语释义

多指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逆:指叛逆。道:是指封建道德标准。又作“大逆无道”。

◎成语出处

《汉书·高帝纪》:“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而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正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罪十也。’”

◎成语故事

秦朝灭亡后,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一场楚汉战争,这场战争一共打了四年。一次,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相峙,项羽亲自在战场上说:“现在天下大乱,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你如果同情天下百姓,就和我一对一地打仗,来决定天下到底归谁。”

刘邦却对他说道:“我们二人一开始跟随楚怀王夺取天下,约好谁先入关中准就做关中王。我先平定关中,你却不讲信用,把我贬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怀王命你去援救赵国,你却在路上将上将军宋义杀死,自己做了上将军,指挥军队。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不听怀王的命令,竟然劫持各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将项羽烧毁秦宫、挖掘秦始皇的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降兵、阴谋杀死君主楚怀王等罪状当场公布。

刘邦最后说:“你作为臣子,却把天下的共主楚怀王杀死,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用,已经为天下所不容,这些罪行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才指挥仁义之师来讨伐你。你又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呢?”

项羽听到刘邦将他谋害君主的大罪都讲出来了,气得浑身发抖,一句辩驳的话也说不出来。他气急败坏地下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刘邦的前胸不幸被射中,汉军只好暂时收兵。

■见利忘义

◎成语释义

形容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成语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出处译文

出卖朋友的人,是见到利益就会忘记朋友恩义的。

◎成语故事

秦末,郦商在高阳起兵,归顺刘邦。他将自己的四千兵马交给刘邦统率,自己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当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后来退休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