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26053200000003

第3章 上古、夏、商、西周时期(2)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作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从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20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表示不离开成王的意思,但成王把他葬在了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在周公的教导下,周成王也成了一位很有为的君主,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称作“成康之治”。

知本思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这句话出自于东汉末曹操的《短歌行》,其诗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诗中说自己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希望自己能像周公一样,让天下人才尽归自己。

但“周公吐哺’’的故事最早并不是出现在曹操的诗中,而是出现在西汉前期的文学博士韩婴写的《韩诗外传》,韩婴是汉文帝时的博士,汉武帝时还在任职。稍后成书的《史记》中,司马迁也写到了这些事。

周公里夜以继日理政事

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又称周公。他在哥哥周武王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有些贵族猜忌他的权力,便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他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想推翻周朝复辟。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天下有即将动荡的苗头。

但周公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坚韧不拔的意志,日夜操劳的勤奋,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并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

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说: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后世的孟子赞扬他的精神时说:“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这便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历。

东汉时的光武帝刘秀也有一个与“夜以继日”有关的故事。刘秀兴趣爱好不多,打猎是他难得的一项业余爱好。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尽兴而归时已至深夜,想就近从上东门进城,不料被守城门的官员郅恽拒之门外,任手下的如何解释,郅恽就是不开城门。刘秀没办法,只好绕到中东门进了城。

第二天,未等刘秀问罪,这位守门小吏竞又上书刘秀,指责刘秀只图自己痛快,游猎山林,夜以继日,全然不考虑对江山社稷的影响。郅恽的话让刘秀吃惊不小,他看了奏章后什么也没说,只是下了一道谕令。结果郅恽得到了100匹布的奖赏,而放刘秀进城的中东门侯则被贬为参封县尉。这件事,让刘秀记住了较真儿的郅恽,后来还让他做了太子刘强(后被废)的老师。

知本思义

夜以继日一语有很多古书都曾提到,《庄子—至乐》中说:“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其意都是说晚上连着白天地勤奋工作或学习。

造父驾车一日千里救国家

传说西周初年周穆王姬满在位时,有个名叫造父的人,此人善于驯马,无论怎样狂暴彪悍的烈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不长时间都会非常驯服地听从驱使。因为马对古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所以造父的这种能力也使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周穆王姬满是个风流天子,即位时已经50岁了,还经常喜欢乘着马车到各地去游历。听说造父驾马的技术十分高超,穆王就派人把他召到镐京(西周都城,今陕西西安西)来。

镐京东面有座夸父山,附近的桃林塞方圆三百余里,是个产马的地方。造父曾经多次到那里去,先后为穆王物色到八匹好马。

穆王得到了这些好马,非常高兴,分别为它们取了名字,统称为八骏。一般的车子只要四匹马拉就可以了,他却让造父把八骏配备在一辆马车上,准备到遥远的西方去游历。

一个阳光明媚、天清气爽的日子,穆王把朝政委托给了几位亲信的大臣,只带着少数侍从的卫士,自己坐上马车,由造父驾着向西方进发。

造父虽然是第一次随驾远游,却没有丝毫的紧张和忙乱。开始时他平举双臂勒定缰绳,让马儿以从容的步伐向前行进;行了一程,只见他猛地一松缰绳,口里发出一声轻呼,那八匹骏马便撒开四蹄欢快地奔跑起来。

穆王坐在车上举目四顾,看着两旁的田野和村庄飞快地向后退去,卫士的马队被远远抛在后面,不由得意地笑了起来。

造父驾着八匹骏马载着穆王,一直不停地向前奔跑。他们穿过了高山,淌过了河流,弛过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最后来到了昆仑山下、赤水之滨的西王母管辖的地方。

西王母的国度四季如春,田野上开遍了芬芳的鲜花,鸟儿在树林中自由地歌唱,金碧辉煌的宫殿倒映在清澈的瑶池里,仿佛仙境一般。穆王刚踏上这块神妙的国土,就被它的景色迷住了。

西王母年轻貌美,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穆王也送给西王母黄金、玉璧和锦缎等许多珍贵的礼品表示答谢。

第二天,西王母亲自陪着穆王浏览国内的名胜古迹。之后天天是盛宴款待,日日是纵情游览,一个多月的时光流水般地过去了。沉浸在欢乐中的周穆王几乎已经忘记了他那远在东方的国家。

忠心耿耿的造父看到穆王这样耽于享乐,就多次劝穆王早日动身回国,穆王却始终不肯答应。一天傍晚,穆王正和西王母在一起纳凉闲坐,凭栏眺望瑶池上美丽的景色,忽然看见造父带着一个满头大汗的武士闯进宫来。

武士拜见穆王以后,呈上一道密封的文书。穆王打开一看,不由猛吃一惊。原来文书上说东方的徐偃王知道天子久离镐京,乘机起兵造反,现在中原地区形势危急,京城人心浮动,请求穆王尽快回去主政,以备不测。

这个消息就像惊雷一样,把穆王从欢乐的迷梦中震醒了过来。时间刻不容缓,必须当机立断。他一面把文书递给西王母观看,一面命令造父赶快备车,立即启程东归。转眼之间,卫士们都已装束停当,集合在宫前待命。穆王坐上御车,对着满面愁容的西王母,不由心里涌起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造父看到穆王的神情,生怕他突然变卦,就举起鞭来猛力一抽,那八匹骏马顿时撒开四蹄狂奔起来。造父施展开全身本领,驾着八骏,飞一样地往镐京前进。

此时徐偃王的大军已经翻过大山,云集在渭水南岸,准备向镐京发起猛烈的进攻。造父驾着马车一日千里,日夜兼程地赶了回来,终使局面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穆王一面在镐京附近地区调集兵马,一面派出使者到东方去动员各国诸侯出兵勤王。部署停当以后,他就亲自率领精锐的部队,到渭河边上同徐偃王进行决战。

徐偃王听到天子已经返回镐京,而且亲自率军前来作战,不由非常吃惊,只好挥兵迎敌。两军刚刚开始交锋,忽然徐军左翼阵势大乱,士兵们纷纷逃散。原来楚国的勤王军队已经赶到,从南面向徐军发起了进攻。

徐偃王的军队在周、楚两军的夹击下,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地向东逃去。穆王命令楚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泗水流域。徐偃王被乱军杀死,徐国就此被灭亡了。

穆王回到镐京,论功行赏,把赵城赐给造父作了封地。从此造父的后代就以赵为姓氏,到春秋末年,赵氏和韩、魏两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

而造父因善于驾马,载周穆王一日千里返国救难,也便有了“一日千里”这一成语。但这一成语在历史上还有一出处,时间是较晚的战国时期,距周穆王时已有近800年了。当时的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有如朋友一般。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

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怀,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也很有谋略,你可跟他商讨一下。”

田光是当时燕之处士,“邑之东鄙人”(即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人),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时人誉其为智深而勇沉的“节侠”。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今河北徐水),与荆轲交往极为投机。

田光有很多壮举流传一时,太子丹也早已听闻此人的能耐,就派人请来田光,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对呀!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轲,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于是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其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知本思义

本节前面的故事见于《周穆王传》和《史记·秦本纪》,战国时庄周的《庄子·秋水》中也说道:“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骐骥:良马;骅骝:周穆王八俊之一。后来的故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一日千里”本意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现在多用来形容人进步很快或事情发展极其迅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朝周厉王当政的时候,法令十分苛刻,人们动不动就会犯法,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重用奸佞荣夷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于是朝政更加腐败,国势日益衰落。但周厉王满不在乎,大臣召公对此忧心忡忡,害怕会引起国家动荡。

知本思义

该故事出自《国语》,其中写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阻止人民言论自由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个典故的意思是说阻止人民言论自由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周厉王不可救药国人暴动

西周后期,国家衰败,统治日益腐朽,朝廷不断搜括钱财,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人们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仍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还嘲笑凡伯,说他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就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我这老夫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其实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但周厉王和那些奸臣们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1年,人们发生起义,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知本思义

不可救药的故事出自《诗经·大雅》,其中有言:“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不可救药”本意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多用来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