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那些喝醉了酒的下级官员风闻丞相到后花园游玩,也都止住了声音,开始战战兢兢,毕竟这样的做法影响别人,确实有点过分了,让丞相知道了更不好。一时间,一些人扬扬得意以为可以一解心头之恨,从此能一劳永逸地过上清静的生活;另一些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战战兢兢等待丞相的处置。
聪明的曹参看到这个场面就明白了一切,但是他却假装对这些毫不知情,不但对那些喝酒吵闹的家伙并不理会,反而让手下的人也取酒来,并在后花园摆开了酒席,叫大家一起过来开怀痛饮,要与大家一同开心快乐。
曹参与这些人一边开怀痛饮,兴之所至还一边带头唱歌并高声呼叫,与那边喝醉了酒的官吏互相呼应对唱。整个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之间的怨气顿消,反而在痛饮之时都成了朋友。一时间借着酒兴,丞相府高级官员和下级官员都喝得兴高采烈,大家不再局限于平时的地位高低而打成一片,原来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变得亲切融洽了。
通过这件事情,曹参不仅化解了下属官员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情,有利于整个丞相府官员的团结与合作。这是曹参一贯的对人不苛求细节、不计小过的具体表现,因此所有在他手下工作的官员也都不必谨小慎微更不必战战兢兢,遇事尽可能放心大胆地按制度去办,而且在这样和谐团结的气氛中工作起来也更加的尽心尽职。
袁盎待人大度保全性命
在汉文帝时期,袁盎曾任相国,他手下有个幕僚与他的侍女私通。袁盎后来虽然得知此事,但并未泄露出去。然而,却有个好事之徒却以相国已知此事并将要惩罚此通奸者的罪名去吓唬那个幕僚,那个幕僚听说后自然是十分害怕,便仓促地逃走了。袁盎听说后,就亲自带人去追回那位幕僚,待他仍然像以前那么亲近,并且干脆将那个侍女许配给他。这个人后来另投他人效命,但仍很感谢袁盎。
过了些年,汉景帝即位,袁盎被任命为太常侍。有次他奉命再度出使吴国。刘濞当时正在谋划反叛,便威胁袁盎,袁盎宁死不从,吴王很生气,便准备杀掉他,在夜里派了500人包围了袁盎居住的宾馆,事情十万火急,但袁盎竟还没发觉。幸运的是,此时担任侍卫指挥校尉司马的人,恰巧是原来袁盎府里的那位幕僚。他眼见恩人落难,犹如万箭穿心,便有心想搭救袁盎。思忖片刻,他心生一计,便命人买来200石好酒,请500名将士开怀畅饮,于是,将士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当晚,那位校尉司马悄悄地走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着急地对他说:“大人,您赶快逃走吧!明天吴王就要杀您了。”
袁盎虽然在黑夜之中看不清来者的面容,听声音似乎耳熟,便问道:“先生,您是什么人啊?”
校尉司马答道:“在下就是以前那个勾引了您的侍女的罪臣呀!”
袁盎闻言大惊,知道他这是感恩图报,就赶忙拜谢,之后,他急匆匆地乘着夜幕的掩护,带着随从逃离了吴国,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袁盎可说是一个以仁厚待人的人,他对自己的幕僚犯的小错误,不但不追究责任,还一如既往地看待,他宽大的胸怀打动了这个人,在他遭到劫难的时候终于得到这个人的报答,救了他一命。如果袁盎当初重重惩治这个人,恐怕他将命丧吴王手中了。
贾谊遭人谗毁作《吊屈原赋》
西汉时的贾谊小时候便以诵诗通经闻于郡中。当时的河南太守吴公闻贾谊之名,召至门下,见他的确很有才学,很是喜欢他。汉文帝初立时,闻河南太守吴公政绩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来与李斯同邑,曾师从李斯,于是征召他为廷尉。吴公便向文帝推荐贾谊,文帝召之为博士。
这时的贾谊才20多岁,年少轻狂。汉文帝每次诏臣议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谊尽为之应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力不及贾谊。文帝很高兴,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
贾谊以为汉朝此时已天下大治,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法礼,认为汉代的颜色应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由秦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虽然文帝刚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却以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因此而忌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但汉文帝觉得贾谊还是有才学的,照样很相信贾谊。
这些大臣没有扳倒贾谊,但贾谊却被一个小人物扳倒了。这个人就是文帝身边的太监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在渐台上天,结果发现自己怎么也上不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他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像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个人就是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邓通左右,封他为上大夫,赐给他巨额的金钱,还经常同他一起玩耍。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自恃才高八斗,心里很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当面讥讽他。邓通便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还说得很严重,终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不久后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在赴任的路上觉得自己无故被贬,心里难受,他有满肚子的学问,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却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泪罗江而死,而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
过了三年多,文帝想起贾谊的超人才学,便召见贾谊来长安,与贾谊长谈至夜半,但所谈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不能自陈政见。后文帝又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喜爱读书,也很受文帝喜爱,几年后梁怀王学骑马,不想竞坠马而死。贾谊悔恨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哭泣一年多,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卫青听善言得汉武帝信任
西汉武帝时期,有一次大将军卫青奉旨率大军出兵定襄,其部将苏建、赵信领3000人马先行,却突然撞上了匈奴单于的大部队。他们率部拼命作战,激战了一天,终因敌众我寡,汉军几乎遭到覆灭,赵信投降了匈奴,苏建只身逃回大营。卫青知道后,便召来幕僚商量如何处理此事,议郎官周霸建议道:“大将军自出征以来,未曾杀过一名部将,现在苏建弃军独自逃回,应该将其斩首,以显示将军的威严。”长史任安反对道:“不对!苏建将军等以区区几千人马抵挡住了匈奴的数万大军,殊死战斗一天,除极个别的投降以外,全军将士大都以战死为荣。而现在苏建杀出重围死里逃生,却要被大将军杀掉,这分明是警告以后战败的将士,如果打败了,就不要逃回来。因此,臣认为苏建不应该被斩首!”
卫青听了两人的意见,沉吟片刻,严肃地对大家说:“任安说得对,我卫青得皇帝的信任而在军队里效劳,不怕没有个人的威严。而周霸却劝我将逃将苏建杀掉,以壮大我个人的威严,这太不符合本帅的意愿。况且,即便是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何况是杀一两个逃将呢?但正因为皇帝全心全意地相信我,我就更不敢在远离京城的国境上擅自诛杀将领了,因为咱们都是皇帝的臣子,现在我决定派人将苏建押送到京城去,让皇帝亲自去裁决如何惩处他吧!以此来形成为臣的不敢专权的风气,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于是卫青派人将苏建囚禁起来押送到京城去,汉武帝知道情况后果然赦免了苏建的死罪,并且也更加信任卫青了。
司马相如一首妙曲得文君
在中国的爱情故事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流传很广。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字长卿,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文君当时仅17岁,其“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富家公子,不料那公子短命,未待成婚便辞世了,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宴请王吉,司马相如作为一个客人和乐手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卓文君听见乐音悦耳,便前来大厅边上的帘后倾听。司马相如奏琴时窥见此女美貌非凡,心想可能是卓王孙之女,遂有心留情,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其诗日: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卓文君也早就听说司马相如之才,今又见其相貌堂堂,才艺过人,其琴与诗中之求偶之意声声人心。于是心生爱慕,席散后,文君寻到相如,两人相谈甚欢,有意相好。但司马相如觉得自己落魄至此,无钱上门求亲,而其父卓王孙也势必不会同意,没办法,两人商量后便决定私奔。卓王孙非常生气,宣布与卓文君断绝父女关系。
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己的头饰当了,又想了一个让其父资助的办法,他们来到临邛,临街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光着膀子与伙计们一起在大街上涮大缸。
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闭门不出。他的兄弟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
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卓文君一诗挽夫心
汉武帝初即位时,他的奶奶窦太后掌握大权,汉武帝无事可做,待在宫里实在无趣,他喜欢文学辞赋,东方朔、吾丘寿王等著名的文人,便经常陪伴在他的身旁,吟诗作赋,倒也十分快活。
一天,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赋中华美的文辞与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不由拍手叫好。他一口气读完《子虚赋》,以为作者是前朝人,便连声叹息说:“写这篇赋的人,真是个才子,可惜我没有和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这时,在汉武帝身边服侍的狗监(替汉武帝管理猎狗的人)杨德意谄笑着说:“陛下,写这篇赋的人小臣知道,他是小臣的同乡司马相如,现在成都闲居。”
汉武帝听了又惊又喜,问道:“你说的可是真实情况吗?”
杨德意回答说:“是的,司马相如曾经对我说过,是他写的《子虚赋》。”
汉武帝大喜说:“太好了!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竟没有人对我说过。”于是,他马上派人召司马相如来京。
且说司马相如被召到朝廷,汉武帝接见了他,问他道:“《子虚赋》是你写的吗?”
司马相如非常自负地回答说:“是的,陛下,《子虚赋》正是臣写的。不过,那是写诸侯的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若准臣陪陛下游猎,臣可写出天子游猎赋献给陛下。”
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为司马相如安排了豪华的住处,给以优厚的待遇。第二天就带了司马相如等人去上林游猎。没过几天,司马相如就挥洒大笔,写出了一篇《上林赋》,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上林赋》,感到十分满意,心中高兴,就封了司马相如一个郎官(帝王的侍从官)。
司马相如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并与一茂陵女子十分要好,加上官场得意,曾经和文君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卓文君?竟然产生了弃妻复娶之意。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13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见事竞至此,就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了一诗一书以回赠,其诗是哀怒的《白头吟》:“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shuai),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其书是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唏,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遂乘驷马高车亲赴成都,将文君接往长安,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
东方朔机智诙谐得高官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名士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13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读了22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22万字,总共44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22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但其职俸禄不多,也很难得到武帝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