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02

第2章 先秦时期(1)

黄帝娶妻德才为先

黄帝姓轩辕,名叫轩辕十四,被部落中的人尊称为“黄帝”。据说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岐水的支流),居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北),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北)。他还到过成都平原的西陵国迎娶嫘祖,而他们的两个儿子也是在成都平原附近出生的。嫘祖后来跟随黄帝来到中原地区,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后来黄帝部落的人又从炎帝部落那里学到了较先进的耕作技术。我们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黄”就是指黄帝,黄帝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史载,黄帝长大后是自己所在部落的首领,他曾带领部落士兵与其他部落发生过两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争,即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一说在汾河下游,一说在河北北部)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今河北北部涿鹿县一带)之战。阪泉之战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地区发生激战,以炎帝部落归附于黄帝部落而告终。涿鹿之战是东夷部落与黄帝部落战于涿鹿之野,三年九战,最终以东夷部落的首领蚩尤战败被杀才宣告结束。此后黄帝便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最高领导者。

因时代久远,关于黄帝的一些事多被冠以神话色彩,如“黄帝娶妻”的故事就是如此。黄帝的正妻嫘祖是西陵国人氏,本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没有名字,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后来野果被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飞禽走兽都不由得流下了泪水。

恰巧玉帝这天从这里经过,他发现是一个女子哭得很痛苦,了解了情况后,他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让其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这只“蚕”来到姑娘身边,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她的嘴边,姑娘吃了后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因此得以活命。后来她发现桑树上的蚕会吐丝做茧,并且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舒服。嫘祖受到启发,便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西陵国的子民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西陵国国王非常高兴,就收姑娘为女儿,并给她取名为“嫘祖”。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很多部落酋长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后来黄帝来到西陵国,听说了嫘祖的品德和才能,心里非常仰慕,便请求一见,嫘祖也早就听说了黄帝的英雄事迹,早就想见一见他了,结果两人一见倾心,于是黄帝便娶了嫘祖。

黄帝娶嫫母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年黄帝率众出去巡游,路过一片桑园时突然听见一声惊叫,原来一个采摘桑叶的姑娘被毒蛇咬了一口,黄帝便下车朝桑园走去,只见那姑娘又痛又怕,而众多采桑女围住被咬的姑娘不知所措。正在混乱之时,一位黑衣女郎走了过来。她镇定自若地让人去采草药、舀清水;又帮那个姑娘挤出污血,吸掉毒液;随后用水清洗了伤口,敷上草药。不一会儿,那姑娘就转危为安了。这个勇敢镇定、乐于助人的女子就是嫫母。

嫫母相貌奇丑,快到30岁了还嫁不出去,便不愿抛头露面,这次是为了救人才挺身而出的。黄帝被她临危不乱、决断有方的才智而折服,当即宣布纳嫫母为妃。

伊尹扮奴隶见商汤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舜帝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逢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逢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做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做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做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的注意。

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叫伊尹的人。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是个厨司,后来商汤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做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伊尹对商汤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夏王朝已相传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大家作战都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捉住,并将他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周公握发吐哺辅助周成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13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来历)。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这时纣王的儿子武庚也活跃起来,他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夷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便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爽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夷,他绝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爽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调兵打仗的权利,只要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太公望迅速带兵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周公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从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20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说周公做了一些不法的事,周公心里很害怕,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不禁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就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国家操劳。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表示不离开成王的意思,但成王把他葬在了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在周公的教导下,周成王也成了一位很有为的君主,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称作“成康之治”。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所倡导的也是周公的精神和礼乐制度。

管仲靠识途老马救齐军

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国经常侵扰近邻的燕国,他们大都是骑兵,来去如风,让人防不胜防。

有一次,山戎国派大军直逼燕国国都,燕国国君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便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当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却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燕国东部的孤竹国去了。

这时,齐国又与燕国一起率兵去征伐,并在孤竹国击败了山戎国和孤竹国,败军落荒而逃。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

一天晚上,齐桓公扎营休息,突然,敌军将领黄花半夜来投降,还拿着山戎大王的首级,他说孤竹国君答里呵已逃往沙漠之中,孤竹国现在是一个空城。于是,第二天齐桓公便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都城,果然空无一人。

这时,齐桓公决定不给敌人留下喘息的机会,他让燕庄公留驻在这里,自己带兵让黄花带路到沙漠中继续追击答里呵。到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被称作“迷谷”的地方。这儿放眼望去,只见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令人辨不清方向,可这时前来带路的黄花却没了踪影,齐桓公这才知道中计了。

这时,丞相管仲对齐桓公说:“我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指的就是这里了,我们不能再冒险前进了。”齐桓公无奈,便听从管仲的建议。这样大军挨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开始寻找回去的线路。可找来找去,眼见又已经日到中天,却仍然不知怎么走出去。

这时,沙漠中焦热的空气使得全副武装的战士干渴难当,人困马乏,随时都有饿死渴死的危险。管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他看到队伍有些混乱,就赶过去。原来几名士兵实在是忍受不了干渴,就擅作决定准备将几匹老马杀了喝血。管仲赶忙向前制止,担心杀马的风气一开,整个队伍都会对战马开刀,最后会不会演变成自相残杀也是难以预料的。因此决定只要还能控制,决不可以开这样的先例。

丞相开口,士兵们尽管心中不服,也毫无办法,便都散去了。这时,管理老马的老兵因对马很有感情,就一边赶马一边对一匹老马说:“你这回真是捡回一条命啊!不过留着你作啥?反正你也老得只会走路喽。”

不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管仲一听,猛然想起,马和狗一样颇能认路,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老马,能记起曾经走过的路而不会迷失方向,就像狗不管离家多远也能回去一样。想到这里,管仲立刻禀报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我们不如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头走,也许能带我们走出去。”

齐桓公听了大喜,于是便让人挑了几匹老马,放在军队前面领路前行。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经过一夜的跋涉,还真领着大队人马走出了大沙漠,回到了出发地。

老子指点阳子居自然处世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有一天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在牛背上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子闻声睁眼一看,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是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拜老子为师。没想到这次在梁地与老子相遇,阳子居赶紧从乘坐的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长袍跪拜于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也高兴地跳下青牛,扶起阳子居,两人相并同行。

老子问道:“你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所,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子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须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须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自己所知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