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03

第3章 先秦时期(2)

老子问:“你打算去什么地方啊?”

阳子居道:“我打算去东方的沛(今江苏沛县)地。”

老子说:“我也去那里,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两人走到一条大河边,便乘船渡河。老子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在船上,老子慈容笑貌地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而阳子居昂首挺胸,神情庄严,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

过了大河之后,二人继续前行。老子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看来已经难以教诲了。”

阳子居听了很吃惊,想了一会儿后不由得面带隗色,诚恳地对老子说道:“弟子以前习惯成自然,以后一定改掉!”

老子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随时随地都应保有随和随性的心态。”

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之态,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他也感到和大家相处得很亲切。

老子便称赞他说:“看你稍有进步,很不错!你要知道,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大道!”

阳子居便将老子的话记在心里,并在行动举止上加以实施,一段时间后,终于做到了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态度随和,为人谦逊。

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澹台灭明的武城(今属山东省德州市)人,字子羽,他的年龄比孔子小39岁,求学到孔子门下,想侍奉孔子。

孔子收徒之时,澹台灭明走到孔子的跟前以后,孔子抬眼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个澹台灭明长相实在是太丑陋了,不仅相貌丑,而且他的体形也七扭八歪不端正。所以孔子当即断定,这个澹台灭明没什么大的出息,不过孔老夫子还是很厚道的,心想人家既然求上门来了,就让他跟着学吧!但又觉得整天看着个丑人,心里难免不爽,就免了让他随在身边侍候的工作。就这样,澹台灭明因为貌丑的原因,最终失去了在身边侍奉孔子以求教的机会,他在这里跟孔子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掌握了孔子学问的大义后就回去了。

虽然澹台灭明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他回去以后却脚踏实地地领悟和实践了孔子的仁德理念,他处事光明正大,不存偏私,宽谅别人无心的过失,却对自己的品德严格要求,不是为了公事的话,从来不登公卿大夫的门。

在布道的行动上,他也以自己的老师孔子为榜样,一直游历到长江一带,传授孔子的仁德思想,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奉他为老师,向他悉心求教。而澹台灭明却要求自己更加严格,无论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或是给予别人些什么,又或者是他离弃某一个人,愿意趋就某一个人,都是从堂堂正正的德义之理出发,可谓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澹台灭明修心养性,传布仁德的名声,很快在四方诸侯之间传开了,愿意追随他的门人弟子越来越多,在他去楚国讲学时,跟随他一起去的弟子超过了300人。孔子听说后,不由感慨地说:“我当时以貌取人,真是失之子羽啊。”这就是成语典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来历。

孔子识箭猜出制造者

春秋时期鲁国的司寇的孔子博学多才,是位大智者。

有一次,一群隼鸟飞到陈国宫廷的上空,一只受了伤的隼鸟掉在宫廷院落里,伤口还挂着一根奇特的箭矢。箭矢的箭杆用一种没有见过的非常坚硬的木头做成,箭头则用经过磨制的硬石头做成,非常锋利。

因为当时的人大都很留意一些奇怪的事,认为那往往是出现某种大事的预兆。而陈国国君滑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让人四处寻问箭矢来源,却无人知道。

正好孔子周游列国,刚来到陈国,陈滑公知道孔子博学多才,便派人去请教。

孔子询问了箭矢的形状,想了一下便说:“这群隼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鸟身上的箭听你的描述像是桔矢,这是肃慎人造的一种箭,过去周武王灭殷,国势强大,九夷百蛮,四方属国都来朝贡,北方的肃慎贡了‘桔矢石奢,就是这种东西。周武王曾把肃慎人献来的栝矢石磬赐给分封在陈国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长女的美德。在周武王时,同族亲属分给珠宝,异姓诸侯分给远方来贡的珍品,以示周王室的恩惠。陈国一定受赐过‘桔矢石奢’,你们可以到仓库里去找。”

陈滑公赶紧派人去找,不出孔子所料,果然在金柜里找到了肃慎的楮矢石磬。陈滑公这才知道很早以前,在东北就有会制造“桔矢石奢”的肃慎人,从此更加佩服孔子的博学。

孔子虔诚学琴悟出作者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30岁那年,为陶冶情操,便跟着琴艺能手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孔子一首曲子后,孔子便在家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对琴的声调运用也渐渐了解。

过了10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我们接着学习一首新曲子吧!”

要是别的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孔子却没有,他缓缓站起身来对师襄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接着便向师襄子学习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

就这样又学了几天,孔子的弹奏技艺又提高了不少,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了,乐曲也弹得相当流畅动听,于是他又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这个时候孔子还是没有高兴的样子,他又慢慢地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啊!”

就这样,孔子继续在家里练琴。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彩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不过我还没有完全了解曲子作者真正的意思,也不知道作这首曲子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又过了数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

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这真的是诚心感动上天啊,你连曲子的作者都悟到了!”

这说明,如果一个人抱着虔诚的态度去做事,并且极其认真,那么他就能从中收获很多,身心都得到修炼,他的事业一定会比那些没有诚心的人要走得顺利,也最有可能成功。

孔子的自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他从小就虚心好学,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经过刻苦钻研,他终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治国理念,他曾周游列国,为各国国君介绍自己的治国思想,但都不被接受,因此他始终没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后虽被尊为“国老”,但仍未得到重用。孔子很懂得如何处世,官场失意,他就转移人生方向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也不再求仕,转而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40多年,在我国教育史上,他的影响最为深远。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得意门生72人。比较出名的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羽聚等。

在聚徒讲学的时候,某天有位鲁国的大夫前来拜访孔子。谈话间,这位大夫问孔子说:“听说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收了许多门徒,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那么请问先生您的学生颜回的优点在哪呢?”

孔子回答道:“颜回是个仁爱又聪明的人,我自叹比不上他。”

那人接着又问道:“那子贡有何长处呢?”

孔子回答说:“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我虽为他的老师,但也比不上他。”那人停了停又问道:“那您如何评价您的学生子路呢?”

孔子回答说:“他勇敢刚猛,这点我也比不上他。”

这人便又问:“照先生的说法,这三人都在很多方面优于先生,那为何还要跟随先生学习,听从先生的教诲呢?”

孔子听后静静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是这样的。我不仅有仁爱之心而且也有严厉之时;需要的场合我会能言善辩,不适宜的场合我会言语钝拙,保持沉默;有时我表现得很勇敢,有时我就表现得胆怯。其实人生中我们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场合和环境,只有灵活处世,才能应付自如。上面您提到的三人,各有自己所长,我单方面皆不如他们。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我的辩证处世为人之道。所以会跟随我学习,听从我的教诲啊!”那人听罢,连连点头称是。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人世的态度。如果不能“则仕”,那么其他方面也可以发挥我们的用武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灵活应对,懂得辩证的转变态度和方式。

孔子还在为自己的学生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时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处世之道的辩证态度。因为处世之道是在出世的实践中得到的。在人与人交往中,我们了解别人,别人也在了解我们,这是辩证的,互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兴趣、性格等方面因素,我们的交流往往会不符合他人的本意,但我们要懂得宽容,宽容自己,也宽容他人。

孔子以自己的处世法则、学问和德行深得学生们的爱戴。他在73岁那年病死,他逝世后其弟子们十分悲痛,他们在他的坟前搭棚住了3年表示哀悼,子贡甚至一共住了6年,以纪念和领悟先师的教诲。

伯乐慧眼识千里马

人们大都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其实在古代的传说中,伯乐是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人们借其名来用,所以就把世间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叫孙阳。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而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为楚王寻觅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千里马世间少有,寻找起来也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好的事情。请楚王务必不要着急,他自会尽全力将事情办好。为楚王带回真正的千里马。

为了寻找真正的千里马,伯乐不辞辛苦,连月来奔跑在几个国家之间。但是,伯乐却没有发现令他能满意的骏马,就连素以盛产名马著称的燕赵一带,也没有发现千里马的踪迹。几个月来,伯乐仔细寻访,辛苦备至,却依旧没又发现中意的宝马良驹。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天,伯乐疲惫地从赵国返回,心里很是难过,时间已经好久了,依旧没有千里马的踪迹。可是在路经太行山时,伯乐看到了一匹拉着盐车的马,这匹马正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驾车的人却没有丝毫怜惜,粗重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马身上,这匹马发出了委屈的叫声。伯乐对马向来很亲近,不由就走到了这匹备受凌辱的马的跟前。

伯乐一走近这匹马,顿感这马不同寻常,而这马一见伯乐走近,突然抬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相马经验丰富的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尽管这匹马瘦骨嶙峋,但它正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不由心疼得流下泪来,向前用手抚其背,还用自己的衣服为他盖上,这匹马仿佛有灵性,见伯乐如此爱戴它,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便低下头用前蹄叩地,又抬起头来大声嘶鸣,叫声竟能穿越重重山岳,在天际回响。

伯乐心里非常高兴,便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如果是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这下驾车的人可乐坏了,他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竟然买这样的马。这匹马实在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又太多,还是骨瘦如柴的样子,一点气力也没有。其实,他早就想卖掉它了,只是没人愿意买,现在见伯乐想买,就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寻访到了真正的千里马,不敢怠慢,就急忙要把千里马献给楚王。他骑着千里马奔驰如飞,日行千里直奔楚国,不几日便至楚国国都郢城。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准备把千里马敬献给楚王。他拍拍马的脖颈,在马的耳边轻声地说:“你是天地难得一见的千里马,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你可要争气啊!”

千里马似乎明白了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敲击路面,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又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就连深宫中的楚王也被马嘶声所吸引而走出宫外。伯乐便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一下吧。”

但楚王一见伯乐牵的这匹马,其貌不扬且瘦得不成样子,与自己想象中的骏马的丰姿威猛的神态实在不相符合,楚王有点生气,认为伯乐在愚弄他,便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所以才放心地让你买马。但是,你却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你看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厮杀吗?”

这时伯乐坦然地对楚王解释说:“大王,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这确实是匹千里马,是世间难得的宝马。不过,世间的人们没有发现它是宝马,它没有被当做千里马,只是被看做了普通拉车的马,它拉了一段时间的车,马夫喂养得又很不精心,所以,这匹宝马现在看起来很瘦。但是大王请放心,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它一定会恢复体力,显出它千里马与众不同的品质。”

楚王一听,将信将疑,他说:“那好吧,我就再听你一次。”他命宫中的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十日之后,这匹马就变得精壮无比,一副英勇迅捷的神态。

伯乐便让楚王骑一骑试试,楚王便高兴地跨上马,刚扬起鞭子,这马便跑开了,楚王但觉两耳生风,只片刻的工夫便已跑出数十里外。楚王大喜,后来这匹千里马成为了楚王的坐骑,为楚王尽力心力地完成了不少事务,这匹马死后,楚王想以国礼葬之,被人劝住才罢。

卫懿公因喜鹤而亡国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懿公骄奢淫侈,耽于享乐,他最爱好的玩物是鹤。天下人都知道卫懿公好鹤,便有不少人捉鹤来献,凡是来献鹤的人,卫懿公都有重赏,因此百姓争相罗致各种鹤赶来进献懿公。一时间,从园囿到宫内处处养鹤,有数百只之多。

卫国有大夫石祁子和宁速二人是贤臣,他们对卫懿公进谏数次,卫懿公不听。公子毁是卫国王位的继承人,因贤德有名,卫人都很爱戴他,心里盼他能取代懿公。公子毁看到卫懿公沉迷于鹤中,心知卫必亡国,便托故跑到齐国去了。齐桓公很欣赏他,把自己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使他安心留在了齐国。卫人得知,对卫懿公更是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