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25

第25章 隋唐五代时期(3)

陈子昂摔琴一举成名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家,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擅长写作,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任侠,慷慨豪放。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由于无人引荐,他便想走科举之路。24岁那年,陈子昂从家乡梓州来到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既无名气,也没有当朝权贵为后台。为了一举成名,他自编自导了一出轰动长安的喜剧。一天,在长安应试举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一个人抱着一把琴卖,这人居然开出100万钱的天价,一下子引得许多人围观。陈子昂挤进人群,拿起琴来看了看,说:“你这把琴我买了,你等着,我去拿钱来。”

众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都等在那里看热闹。不一会儿,陈子昂用车拉着100万钱来,买下了这把琴众人见他出手如此大方,认为他一定是一位弹琴高手,纷纷要求他给大家弹奏一曲。陈子昂对大家说:“诸位若要听我弹琴,请明天到宣阳里。”第二天,大家准时来到宣阳里,陈子昂早已准备好酒菜。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弹琴乃伶人之贱艺,岂宜留心。”说完即把琴往地上一掼,摔得粉碎,然后把自己的诗文卷轴赠发给众人。结果“一日之内,名满天下”。之后参加科举考试果然折桂。

中进士后,陈子昂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今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他的《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38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这也显示出唐诗在初唐时还未达异彩纷呈的境界。

张悦成人之美得厚报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悦是一个既耿直又富于智慧的人。据说张悦有个婢女既美丽又温柔,很得他的宠爱,但是他很看重的一位贾虚全的书生竟然与这位婢女私通。张悦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准备送书生到京兆尹去接受审问判罪。谁知这位书生大声说:“见了美色情不自禁,是人之常情。您贵为宰相,难道就不会有紧急情况,需要人帮忙的时候?您何必要吝惜一位婢女呢?”

张悦听了他的话后很是惊异,心中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不仅饶恕了他们犯的过错,还成人之美将这位婢女赏赐给了贾虚全,并且给了他们一些钱财将他们打发走了。贾虚全与婢女结成眷属离开之后,一年多的时光不见踪影,也无消息。有一天贾虚全突然出现在张悦眼前,十分忧虑地说:“我感激张公的恩德,大人不计小人过饶恕了我们,就一直心存感激,想着要报答您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可是前两天我突然听说张公您就要被姚相国陷害,御史台已准备调查,您的危险就要临头了,就立马赶来向您通报,请您早做打算,以防万一。”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原来张悦任宰相期间喜欢古玩珍品,时不时受点贿赂。他与姚崇关系不好,所以姚崇想办法要治治他。而贾虚全离开张悦后来到内廷机要处任佣书,所有大臣的密奏,都要先过他的眼,然后由他整理上报朝廷。某日他看到姚崇告发张悦的奏章,就马上奔来告诉张晚。

张悦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十分担心,着急地不知该怎么办。这时贾虚全又说:“我听说当今皇上非常喜欢九公主,如果您能让九公主为您求情的话,我想会很管用的。九公主最喜欢宝物,您就从您的宝物中选一件送给她吧。”于是张悦就听了贾虚全的话,从最喜欢的宝物中挑选一件夜明珠,连夜赶到九公主府邸,将夜明珠献给九公主,请她向皇上求情。果然,九公主收下了礼物后,就进宫对唐玄宗说:“皇上难道不想想在东宫当太子时,不是一直说以后要好好对待张丞相吗?现在怎么一听到一点对他不利的消息,就要对他严加处罚呢?”九公主的话果然管用,唐玄宗听”后想想张悦也曾为他做过不少好事,心里深受感动,就赦免了张悦。

裴宽埋肉得娇妻

唐玄宗时,名士裴宽曾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刺史韦诜(shen)手下做事。韦诜有个女儿很受宠爱,便想为他挑选个好丈夫,但一直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韦诜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的女儿也很不满意,但是韦诜却坚定地认为裴宽会有大作为,他严肃地对女儿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后来裴宽果然不负岳父韦诜的重望,被朝廷任命为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职务)之职。

要学会识人,要透过表象认识其本质。韦诜选中了裴宽,他不以衣貌取人,不以贫富取人,是因为从裴宽埋肉干的行为看出他清正廉洁的人品,由此断定裴宽以后必定能够飞黄腾达,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识人方法果然没有错。

李林甫为一己之私为祸天下

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李唐王朝的太平盛世,李林甫可说是它的始作俑者。

李林甫可算是唐朝宗室,他又巴结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所以很快提升为宰相。唐朝的宰相不止一人,李林甫任相时,他的上面还有裴耀卿、张九龄。张九龄资格老,又是很有政绩、名望的大臣,李林甫深嫉之。由于在要否废太子以及是否任命文化水平不高的边将牛仙客为相的问题上,张九龄与玄宗意见不统一,李林甫便趁机从中挑拨,使得玄宗最后把张九龄、裴耀卿都罢了相。后来李林甫又耍弄诡计,排挤了与自己同是宗室且性格豪爽不知巴结的李适之。

最后,李林甫找到只会唯唯诺诺的李希烈与自己一起为相。他的地位稳固了,便进一步消除威胁他的地位的任何隐患,他推行了一条直接导致边将专权的政策。

唐朝自高宗、太宗以来,虽然也曾任用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出身的人为边将,但是同时也委派文官中的重臣带着节度使的名号,管领一方边防从中牵制,此即所谓的“善将”。这些节度使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往往被召回朝廷做宰相,像开元年间的张嘉贞、张悦、萧嵩等人都是这样。这样的节度使一般都是有军功,有能力才被召做相的。

所以李林甫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想出了一个彻底杜绝这种出将人相的办法。他对玄宗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玄宗觉得这办法不错,于是便先后任命了很多“蕃将”为节度使,像安禄山就是其中一个。

这些蕃将,不识汉字,无由入相,李林甫认为如此可保自己高枕无忧,稳稳地做宰相,作威作福了。不想他好梦不长,不久他就死了。可是他把唐王朝覆亡的祸根却种下了,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很快便打进中原,直逼京师长安,唐玄宗不得不向西南逃命以避其锋,唐王朝经此打击后也一蹶不振。

李白观人磨针受教育

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非常贪玩,长辈让他读书,他觉得那些经书、史书十分深奥,他读也读不懂,于是他常常丢下书逃学出去玩。有一天,他又逃学出来玩,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来到了一个小溪边。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老妈妈抬了下头,见是个孩子,便说:“你没看见我在磨针吗?”边说边磨着手里的铁棒。

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只要工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不是吗?”

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都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李自杜甫的伟大友谊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两大诗人,虽然诗歌风格各不相同,一个浪漫,一个现实,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友谊的建立。文人相重,古来少见。两颗巨星的交谊,其光芒不仅照亮了当时的诗坛,而且延照后世,令人景仰!那么他们是何时开始成为朋友的呢?又是怎样交往的呢?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为翰林院供奉。时仅二载,便因其狂傲不羁、遭嫉权贵,被玄宗赐金牌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44岁。而33岁的杜甫自从10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到了洛阳。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激动人心的盛事,有如“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闻一多语),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新唐书》中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由此可以想见李杜相遇的情形。

此时的李白,虽然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而杜甫却出道不久,诗名未就。年轻的杜甫能与这位大名人相交,其受宠若惊之情可想而知。李白的相貌大概也有几分仙风道骨,所以杜甫对他的第一印象,也像贺知章一样,惊为谪仙人,也学着他求仙访道了。

当年的秋天,他们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杜甫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两人亲密无间,情如手足。李杜在齐鲁的同游为期并不长。天宝四年(745)秋季,李白南下漫游,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成了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中所说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定居在西北如古树,李白漫游在东南如浮云),从此两人便没有再见面。

分手之后,杜甫写作了近十首寄赠、想念李白的诗歌。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有对李白生不逢辰、怀才不遇的惋惜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句名作。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被流放,却不知他已遇赦,音信杳无,积想成梦,于是就有了《唐诗三百首》的那三首名作:《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三首诗设身处地,处处为李白的安危着想,如此知心之作在诗歌史上很是罕见。

其一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其二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两诗佳句叠出,充分渲染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的至爱深情。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同期所作的这首《天末怀李白》也非常哀惋。内容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李白关切和思念。“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李白对杜甫的感情同样深厚感人,也因杜甫而作过两首诗,即《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甫》。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结句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更造成了语短情长的韵味。

杜甫西赴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此诗为李白的赠别。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难舍难分,依依惜别。语言不足表达情怀,那么,就倾尽手中杯,来一个辞别吧!感情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