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妥:这郭子仪乃天下英雄,身为郡王还像仆人一样伺候夫人和女儿,这太不像样了,更不像话的是他还开着大门,让来人都看到了,这有辱我大唐将军的威严啊。于是他召集郭子仪的弟子们,说了自己看到的“不该看到的一幕”,其他人也都说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觉得郭子仪身为国家的大将军,实在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大家商量了一下,便决定一起说服大将军不要这样不顾身份。一天他们来到郭府,进行苦口婆心的劝阻,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说郭子仪仍旧坚持己见。弟子们急得团团转,甚至流下泪来说您功名显赫、德高望重,但却不知道自重、自爱。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寝室里随便走动,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那样贤德的大臣也不应该如此啊!
郭子仪听了,却呵呵一笑说:“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我们家现在有四五百匹马吃公家的粮草,一千多人吃公家的粮食,于进于退都没有余地。如果我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那时我们全家就要遭受灭族之灾啊。现在我胸怀坦荡,四门大开,纵然有人想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啊,这样我不就安全了吗?”
弟子们听了恍然大悟,不由得都非常佩服郭子仪的做法,也就不再劝他了。郭子仪为官几十年,深知官场险恶。虽然已经官至郡王,但难免有和自己结仇的人伺机抱负或遭那些爱嫉妒之人的眼红,若想躲避暗箭伤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别人以借口。因此,他才将家门大大敞开,表明自己心中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这样做既消除了别人对他的猜测心理,同时也向别人证明了自己的内心是光明正大的,使他人没有下手的机会。
杨绾因节俭而众人服从
杨绾(wan)是中唐时期的宰相,在职期间政绩突出,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节俭之风。唐肃宗时,他任中书舍人之职,按照惯例,他因为年龄大而被尊为舍人中的“阁老”,而且中书省的办公官署及官员俸禄等款项,杨绾可以分得4/5。但他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同一个品级的官员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应再以年龄排出等级,这样不利于年轻的人发挥才干,也不利于国家,所以他便把办公官署及其他俸禄平均分给所有的中书舍人,以示公允。这样使中书省的所有人对他极为尊重,大家齐心协力,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而且杨绾的为人也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赞誉。
到了唐代宗年间,杨绾又因政绩突出升至吏部侍郎,专门负责考核官吏,以决定是提升还是降低官职,实权很大。但杨绾却从不居官自傲,而是公平考选所有官员,精选能人干才,受到众人称赞。
当时有个叫元载的权臣掌握朝廷大权,满朝文武官员都去迎合巴结他,唯独杨绾不畏权贵,也不怕孤立受到排挤,从来不去私访拜会元载。而元载对他也存有戒心,虽然表面很敬重他,实际在心里对他极为疏远,后来还找了个机会将杨绾明升暗降,让他做了国子监祭酒这个没实权的官职,但社会舆论却更加倾向于杨绾。等到元载因为犯罪被诛杀后,杨绾又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便是宰相之职。诏令公布之日,朝野上下一片庆贺之声。
因杨绾素来俭朴,品德高尚,所用车马的装饰也极为简单,并且他品德高尚,从不居官自傲,在选择官吏时也不徇私情,公平合理。由于杨绾的威信和俭朴美名,他出任宰相没有多长时间,朝廷中俭朴办事的风气就形成了。
当时的御史中丞崔宽,是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弟弟,家中有万贯财产,不仅平时吃穿用行极为豪华奢侈而且他还在皇城南边修了一栋别墅,园中亭台楼阁无数,式样也十分讲究,人称天下第一。但在杨绾上任这天,因为杨绾的简朴作风在朝廷的影响,崔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当时丞相的作风相差太大,就默不作声地把别墅拆掉了。
当时有个叫黎斡的京兆尹很受皇帝宠信,每次出门都要带一支很壮观的随行队伍,光马夫就达100多人。在杨绾拜相的诏书下达后,黎斡马上下降到了10多人。
在军事上也是如此,当时唐朝国力还算强盛,军队在很多方面都很豪奢,军中的娱乐活动非常多。但管军事的中书令郭子仪听说杨绾拜了宰相,便也下令将军营中的音乐减掉4/5,以示节俭。
其他官员也因为杨绾拜相而自觉地节俭起来,可见杨绾的影响之大。其实,杨绾拜相本身就是一道下令节俭的诏书,他以身作则,直接引来了一个国家的倡俭作风。
李泌保友人为国出力
唐朝德宗时期,有人向德宗李适上奏说检校左仆射韩混(huang)乘皇帝外出之际,命令一些士兵修筑石头城,企图谋反叛乱。皇帝对此产生了怀疑,就此请教近臣李泌。李泌答道:“陛下恕臣直言,韩公一向忠诚清廉,自从圣驾在外,韩公的贡献不少。他亲自坐镇安抚江东15个州,从此那里的盗贼不敢轻举妄动,这都是韩公的威力所在。韩公之所以修筑石头城,是因为考虑到中原一带动荡不安,认为陛下将要巡视永嘉一带,正为保驾而做准备罢了。这是他作为人臣对陛下您的一片忠心,怎么反而成了他的罪过。当然,韩公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意附于权贵势力,因此对他的诽谤自然就很多,恳望陛下认真地考察,臣敢以性命担保他此举没有恶意。”
皇帝说:“外边的议论纷纷扬扬,呈上的奏折多如丝麻,你没听说吗?”
李泌答道:“陛下,臣当然听说过这些事情,韩公的儿子韩皋为考功员外郎,至今都不敢请探亲假回家,正是考虑到外面的流言蜚语太多,而不能不避嫌罢了。”
皇上接过话头说:“你看,他的儿子还这样害怕,你为什么还要担保他呢?”
李泌答道:“陛下,韩公的用心良苦,臣非常了解,臣愿上奏担保韩公没有二心,恳请陛下将臣的奏折批转给中书省,使朝野大臣都知道。”
皇上看了看他那副严肃的神情,叹了口气说:“爱卿,朕正准备重用你的,你怎么可以轻易担保韩浣呢?你下去后要慎重考虑考虑啊,不要违背中等上下x芹斧循黼颧豁大多数人的意愿,朕恐怕这件事情因此会连累你啊!”李泌告辞皇帝后立即上奏,愿以全家百来人的性命做担保,保证韩混不会叛乱。过了几天,皇上召见李泌,责备他说:“爱卿,你怎么竟然还在为韩混打抱不平?朕已把你的奏折扣下来没批发,朕知道你与韩混为世交,但不管怎样也要爱惜一下你自己吧!”
李泌诚惶诚恐地答道:“陛下,臣怎敢因为袒护世交而有负于陛下呢?只是考虑到韩混实在是冤枉的。臣所以上奏折,并不是考虑臣自身的名誉,而是为了朝廷啊!”
皇帝不解的反问道:“怎么说是为了朝廷呢?”
李泌答道:“陛下,现在天下旱灾、蝗灾四起,关中一带一斗米已涨到一千缗钱,国库的粮食也已经枯竭,而江东一带幸获丰收,如果不能尽快地扭转这种缺粮的状况,臣恐怕又要闹事了。恳望皇上早日批微臣的奏折,以解除朝野对他们的疑惑,并且诏谕韩皋回家探亲,以使韩混感激陛下的信任,从而打消被世人所误解的疑惑,迅速组织运进粮食,以解关中缺粮之危,这难道不是为了朝廷着想吗?”
皇上这才明白了李泌死保韩混的良苦用心,点头称许道:“爱卿的心意朕都明白了,朕同意你的意见。”随即马上批发了李泌的奏折,同时诏谕批准韩皋回家探亲,并当面赐给他一件绯衣,还对他说:“告诉你父亲,朝野进来有些不利于你父亲的流言蜚语,朕现在已知道是为什么了,疑虑已经消除了,朕也不会相信的。现在关中急缺粮食,请你父亲马上到江东一带去组织调运。”韩皋点头称谢。
韩皋辞别皇上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润州,将皇上的意思转告给父亲,韩混对此感激涕零。当天就赶到渡口,向朝廷发送大米100万斛,留韩皋住了5天便叫他返回京城。韩皋进屋同母亲告别时,母子的哭泣声传出屋外,韩混发脾气将韩皋叫了出来,狠狠地鞭打一顿,并且亲自送到江边,顶着风浪将他送走了。
不久,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听说韩混进贡大米一事,也立即向朝廷进贡了大米20万斛。皇上召见李泌,并对他说:“爱卿,韩混竟然能感化陈少游也进贡大米吗?”
李泌骄傲地回答说:“陛下,岂止一个陈少游,全国各地都将要竞相进贡大米呢!您等着吧!”事后果然如此,粮食短缺之急迅速得到解决,从此皇帝也更信任李泌和韩混了。
白居易诗才高“屠天下也不难”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从小就聪慧异常,少年时便极有诗才。唐德宗贞元初年(785),白居易刚十五六岁时,他拿着自己写作的诗文,到长安谒见著作郎(官职名)顾况。顾况初次见到白居易,觉得他的名字很好玩,便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亦不‘易’。”
虽说是句玩笑话,可也包含着一点点不信任。及至顾况看过他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过后大为赞赏,又对他说:“能作这样的好诗,居天下也不难啊!”顾况此后在人前极力称道自居易,因而使他在诗坛上获得了一些名声。然而就是有了虚名,白居易在长安也确实“居亦不易”,他不得不离开“米贵”的长安,在羁旅漂泊之中,过着贫困的生活。后来他决定下苦工夫,走科举之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他29岁时,以第四名进士及第,随即当上了周至县尉。据他自己讲,为了科举及第,他终日伏案读、写,以至手臂上都磨出了胼胝(pianzhi)(硬块),可见他确是下了苦工夫的。自居易为爱妾作《杨柳词》
唐朝大诗人自居易曾经青睐过两个绝色妓女,一个叫樊素,善歌;另一个叫小蛮,善舞。对这两个红粉佳人,白老先生那是怜爱有加,曾赋诗赞美。其中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两句,因为太过传神,所以素口、蛮腰等词至今仍被人们运用。
随着年龄的高迈,白老先生已经力不从心了,而此时的小蛮,却越发丰艳!老先生惆怅极了,唉!郁闷啊,面对千娇百媚的美人却有心无力,怎么能不郁闷呢!于是,一怀愁绪,全借《杨柳词》发出来了:“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阿属谁?”《杨柳词》传开后,被宫廷乐队谱上曲子,演唱给宣宗皇帝听。皇帝听了后感慨万千,就问:“这是哪位才子的诗作呀,永丰坊在哪里啊?”手下就将诗为自居易所作以及白居易和樊素、小蛮的故事讲给皇帝听。皇帝竟然听得是如醉如痴,一腔情愫无以寄托!于是便叫人到永丰坊去折了两枝杨柳枝回来,种在了禁宫之中。此事被白居易知道后,深为皇帝“禁中植柳”的风雅之举以及借风雅之“题”褒扬自己的做法而感动,于是即兴赋诗一首,其最后两句“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添两星!”尤其传神!
列禹锡好为人师遭人恨
唐朝诗人刘禹锡才高八斗,诗名在当时就很大,为人方面则爽直而不拘小节,好为人师,但有时做人不够圆通,惹来不少麻烦。
当时的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称之为“行卷”,这几乎成了一项风俗。有位襄阳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刘禹锡。刘禹锡本着提携后生的心思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他来行卷,便打开他的大作,看了一遍后,便毫不客气地“飞笔涂窜其文”,当面大肆修改他的文章。
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虽是来求教,其实不过是想向刘禹锡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罢了,而刘禹锡本是牛的前辈,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的文章,对牛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牛僧孺不相信自己的大作能被改得更好,从此却对刘禹锡记恨于心了。
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不很得意,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在官道上相遇,两个便顺路同行,天黑后又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显然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刘禹锡见诗大惊,方悟前事之失,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才解牛僧孺前怨。
这件事给刘禹锡很大的教训,后来他对弟子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啊!”
喜好奇后的牛僧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