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名流趣话
26053700000032

第32章 宋元时期(4)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官至尚书右丞,直到晚年仍身体康健、才思敏捷。他对食疗养生颇有研究,著有《苏东坡养生集》传世。

苏轼钟情芡实,以为食疗佳品。芡实,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益精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载,芡实“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苏东坡极喜欢吃芡实粥(又称鸡头粥),常下厨自煮之,经常服食,并称芡实粥“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另外,苏东坡吃芡实别出心裁,尚有一法,即取熟的芡实一粒,剥去外壳,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下咽,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身体保健很有效。

北宋著名史学家刘贡与苏轼是好友,有一天,其父请苏轼等文人学士喝酒,苏轼的弟子有事找他回家,苏轼便起身告辞,此刻刘贡父正喝得高兴,意欲挽留,笑日:“幸早里,且从容”。

苏轼不假思索地答道:“奈这事,须当归”。在座宾客们听见这般对答,都纷纷称赞两位才智过人,出口成对。

原来,刘贡父的出句表面意思是时间还早,不要着急,但实际这六字中却包含了三味水果和一味中药,即杏、枣、李和苁蓉(一种中药,寄生植物,本身无根)。

答句的本意是怎奈这事,必须我回去处理,妙的是其中六字也含三果一药,即柰(苹果之一种)、蔗、柿和当归(一种中药)。

苏辙在文坛上素有盛誉,在食疗方面也颇有造诣,说起来挺有趣味。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延医而治,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服药而不能愈。32岁那年,经名医指点,以食疗病,始食茯苓,一年诸疾皆痊。此后,苏辙对食疗情有独钟,对茯苓的食疗作用赞以诗曰:“解急难于俄倾,破奇邪于邂逅”。他还作《服茯苓赋并引》,其中说:“松脂流地下为茯苓,茯苓千岁,举则为琥珀。可以固形养气,气而却老者”。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味甘平,心脾肾经。约在公元2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指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苏小妹新婚夜三难秦观

苏东坡的胞妹苏小妹到了婚配之年,大家便为她的婚事张罗起来。

先是黄庭坚做媒想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6ng)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雾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雾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做声的苏询冷冷地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雾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这也算是两人没缘分吧。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观字少游,今天江苏高邮一带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1082)和元丰八年(1085)两度人京应试失败,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5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

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又做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由苏家主办。

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等着新郎官去征服,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

铜铁投烘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此诗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第二句蝼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

秦少游略有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遂赶紧走上一步,苏小妹豁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秦少游追着说:“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地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考一考秦少游,报一箭之仇。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歌妓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恩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一一注明谜底。诗谜是: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孔明,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太公望。遂写了名字递了过去。

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像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而苏轼等人好奇,遂偷偷地前来观看。

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交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

“霜”与“双”谐音,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站在门边,秦少游欣然人内,二人共度良宵。

新婚之后,秦少游与苏小妹非常恩爱,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缡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陈莹迎合时势避凶趋吉

陈莹是北宋时期的高官,他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考中了探花。被朝廷授官湖州掌书记之职,后又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其为官以敢于“直谏”闻名。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陈莹任越州通判。越州太守蔡卞认为陈莹德才兼备,对他特别礼遇。陈莹却认为蔡卞心术不正,对他避而远之,后因一件事不小心得罪了蔡卞。蔡卞便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总是想找机会收拾他。

当时陈莹曾一度担任朝廷学子考学的主考官。蔡卞就四处放风说:“听说陈莹想全部录取懂史学的学子,而排斥懂经学的学子,他的目的是想破坏国家正在进行改革的大政方针,而动摇王安石变法的学说基础罢了。”

当时王安石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以经学为改革之基础,而陈莹一向重视史学也是事实。现在蔡卞造谣说陈莹重视学史学的人才,无疑是在挑拨王安石与陈莹的关系,借王安石之手来打击陈莹,从而坐收渔利。蔡卞的这些话,在开科取士之前就在官员们中间传得沸沸扬扬,如今蔡卞计谋已定,就只等陈莹开科取士,在他的录取工作中找碴了。

陈莹早就知道蔡卞会来这么一手,所以心里早有防备。在录取的名单下达以后,蔡卞傻了眼,陈莹录取的前五名学子都是研究经学的和王安石一派的人。但是在五名以后,所录取的几乎全都是通晓古籍的史学人才。

蔡卞因此气得头脑发胀,在家里休息好多日子才来上朝。这一劫过去后,陈莹的好友都觉得这一次真的是太险了,于是就问他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么一招的啊?”

陈莹说:“如果当时我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退让的话,我和蔡卞的矛盾就会激化,更重要的是,如果我都取学史学的人,那也无异于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现在正得到皇上的恩宠,蔡卞是想借王安石的手来打倒我啊!我岂不明白?而如果我按照蔡卞的想法去做,那史学也许就因此而被废弃了。所以,我只能隐藏自己的真正想法,附和当时的风尚,以保存自己的力量,以备将来有力量改变那种风尚。我们办事情不能简单地考虑,只图一时之快啊!”

陈莹深知为官之道,更能够洞察他人的心理活动。王安石变法是当时的主流,如果陈莹逆王安石的意思行事,无疑是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一时的失意并不可怕,而不要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暂时隐藏锋芒,积蓄力量,待他日再做打算,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狄青低出身而高立功

北宋时期,西夏经常骚扰宋朝的西北边境,朝廷便将任参知政事之职的范仲淹调到陕西负责防务。他刚到这里,便有人向他们推荐一个叫狄青的小伙子,说此人英勇善战,有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

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小军官。

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说打仗都有点害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却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

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狄青每逢上阵,便先换了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经狄青和宋军猛冲了一阵,西夏军的阵脚大乱,纷纷败退。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十分高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四级。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因为西夏兵又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的打算,叫人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去。

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方不得安宁。狄青前后参加了25次大小战斗,受了8次箭伤,却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立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身兵士,识字不多,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是不够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鼓励他,十分感激。以后,他利用打仗的空隙时间刻苦读书。过了几年,他把秦汉以来名将的兵法都读得很熟,又因为立了战功,不断得到提升,名声更大。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宋朝有个法律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执法部门会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和做法,便更加器重他了。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便将他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王怀隐种枸杞济世救民

北宋著名的医学家王怀隐是专为赵氏皇族看病治病。著有《太平圣惠方》传世。他曾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对书中所载枸杞能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深信不疑,从而研究出了枸杞食疗方。

如“益寿枸杞汤”,其做法是用银耳、枸杞子、龙眼肉各15克,冰糖15克。制法:银耳泡好,洗净,放入开水中烫一下,枸杞子洗净,龙眼肉切丁。银耳、枸杞子上屉蒸熟;锅置火上,注水烧开,加入冰糖使其溶化,然后加入银耳、枸杞子、龙眼肉煮开片刻即可。此汤有强身滋补、养阴润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