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李雷今年上小学3年级,性格活泼,回家总喜欢和爸爸妈妈说一些学校里趣闻趣事儿。可是,爸爸对他要求很严格,希望他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不在其他的事情上分散注意力,影响其学习。
因此,每次李雷高兴地和爸爸说学校里的事时,没等说完,爸爸就会打断他:“整天就知道说这些没用的,你要把这些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回去写作业去。”
饭桌上,爸爸妈妈商量一些事情时,他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爸爸又会对他说:“这些大人的事都不用你操心,你就把你学习弄好了就行了。”……
久而久之,李雷变得沉默寡言,放学后,总喜欢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不再和爸爸妈妈交谈了。
【智慧点拨】
李雷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许多父母有一种观点: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不希望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父母常常忽略了倾听孩子这一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意识、渴望表达的孩子来说,“听话”只是压抑他心中的情绪。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完整表达的机会。
有的孩子反映:“每当我和爸爸意见不一致时,他就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其实,父母应该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表述完整,如果没等孩子说完,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不仅会影响他的表达能力,而且,他心里还会不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逆反情绪。
如今,父母在教孩子倾听时,会告诉他尊重别人,不能插话或者打断他,应该待别人表述完整后再做评价。那么,父母自己是不是也要认真反省:当孩子在诉说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做到最起码的尊重,不插嘴、不打断,听他表述完整呢?
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先从耐心倾听孩子开始。
【参考建议】
倾听孩子说话,最重要的是尊重。而尊重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孩子表述的过程中不打断他。所以,父母要保持耐心,允许他表达完整,尊重他说话的权利。
1.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
每位父母都应该练就一个本事,那就是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滔滔不绝而不厌其烦,这样孩子才会畅所欲言。这个过程需要父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话听到一半就盲目下结论,主观评价孩子的谈话,或给出自己的建议,而是要耐心地听他表述完,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2.用“哦”、“嗯”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消极的情绪时,父母的认同会消除他的困扰,减轻他的伤痛,进而他才勇气面对困惑,解决问题。所以,父母先要认同他的感受,如,拉着他的手,温婉地说:“嗯,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这样一句话,就能让孩子马上从消极情绪中冷静下来,进而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补救。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就盲目地否定他的感受,说“别伤心了,不过是一只小兔子,明天妈妈再给你买一只”,这样的话只会更让他伤心。
3.必要时,重复或转述孩子的话。
在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重复孩子的话,一方面让孩子知道父母在认真倾听,另一方面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给出比较圆满的建议。
父母可以把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孩子的表情、情绪、心态、动作、信念等进行总结,再转述出来,最简单的句式是“我看到……听到……你觉得……因为……我感受到……(情绪)”,比如,“我看见你很着急,听到你说‘你很生气’,因为同学不和你玩,我感受到你有点孤独,是这样吗?”这样能让孩子知道父母很理解他,也更容易和他产生共鸣。
4.不将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听孩子表达时,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包括对某件事的观点、人生方向等等。其实,有些事情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和做法,父母只要向孩子阐明自己的期望,让他自己分析、选择就可以了,要允许他保留自己的想法。
【金玉良言】
倾听是给孩子极大的关注和尊重,父母的态度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不是被动无奈的。同时,父母的身份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者,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在思想上把孩子当成朋友,要经常蹲下身来,耐心地听孩子表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