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开始。
――(中国)孙云晓
【经典事例】
一天,一位母亲发现上5年级的女儿在屋里走来走去,而且不停地叹气。母亲想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要么就是遇到了什么挫折,再不难道是女儿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第二天,等孩子上学走了,万般急切而且好奇的母亲撬开了孩子的抽屉,找到了女儿的日记。当她拿到日记本的时候,发现有一张纸条被夹在了日记中。于是,母亲先抽出了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亲爱的妈妈,我就知道您会看我的日记。您这样做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我有什么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相信我自己能解决。”
母亲有些后悔,她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竟然被孩子猜了个正着。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母亲郑重地向女儿道歉,并说:“以后,妈妈会尊重你的权利。”女儿听后,高兴地扑进了妈妈的怀里……
【智慧点拨】
父母总是牵挂着孩子的,看见孩子有一些不寻常的举动,父母的担忧无可避免。就如故事中的母亲,她的焦虑想必不少父母也感同身受。但是也正如故事中的女儿所说,尽管他会遇到问题,但他也有信心自己解决,父母过多地干涉,不但是对孩子权利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失去孩子的尊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孩子也同父母一样,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发展中的人,也一样是具有权利的个体,而且是积极的主动的权利主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父母影响和教育的过程,同时孩子也应当有主动性,并且还要对这个过程产生有利的影响。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不仅是家庭保护的根本,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起孩子的各项权利,并使他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与维护,让他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建议】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所以孩子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所谓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也拥有同成年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
1.不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
孩子是父母的宝,大部分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捧着”,一切本应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都由父母帮忙操持。长此以往,许多孩子都养成了不爱劳动、无法独立生活、责任心差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将无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依靠自身能力生存下去。
所以,这种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的做法,不仅是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成长的条件,培养孩子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行使其全部的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
2.父母要找对自己的“角色”。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是保姆、老师、安全员、提款机、警察、法官的集合体。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又认为自己就是孩子“学习的拐杖”,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无所谓。
这些不能找对自己定位的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权利,而且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父母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保障孩子的生存权利,并且抚育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只是学习的教育,教育是多方面的。
3.不要忽视孩子的需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做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也就是说,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的需求,不应以自己的判断来为孩子决定或者强迫孩子接受一些事项。
刚进寒假,母亲告诉9岁的女儿:“妈妈已经为你报了书法班、舞蹈班。”女儿不高兴地说:“您跟我商量了吗?放假期间我不想去!”母亲却说:“我这是为你好,还用得着商量?多学点东西对将来有用。”但女儿却十分不领情,脸上写满了对母亲的不满。
父母总是没与孩子进行过商量,就做一些自以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决定。这反而会招来如故事中的女儿那样的反感。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其参与到一些事情的决策中来,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一定要拒绝家庭暴力。
父母对孩子施以家庭暴力,是最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总是非打即骂,甚至采取一些其他手段对孩子进行惩罚。尽管从主观上来看,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在客观上来说,父母的这些行为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转变“孩子不打不成才”的旧俗观念,要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纠正成长中的错误。
【金玉良言】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的世界,来观察孩子的言行与举动,甚至评判孩子的好坏与善恶,但这些行为却都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权利。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