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信任周围的人,反之则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
――(美国)艾里克森
【经典事例】
方明上初中后,一直想换一辆新自行车,因为现在他骑的是爸爸的老自行车,有些旧了,各个零部件也没那么灵活了。他曾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多次向妈妈提出更换自行车的申请,最后终于把妈妈说得动心了。
于是,妈妈找爸爸商量:“给儿子买辆新自行车吧!”
可是没想到爸爸却说:“憋着他,不能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不给他买。否则样样都满足他,他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低,轻易得来的东西也不会珍惜。”就这样,方明的自行车拖了3个月才买。
后来,方明在日记中写道:“这段时间总算梦想成真,换了新的‘坐骑’了。乍一看,小样长得还挺精神,一身蓝色‘坎肩’,还戴一副黑色‘墨镜’,‘脚’还是两钢圈,坐在它身上,真是春风得意,犹如坐在一个大弹簧上,一颤一颤地,不亦乐乎……”
【智慧点拨】
看了方明的日记,就能知道他得到期待已久的自行车时激动的心情。试想,如果父母第一次就满足了他的要求,他还会这么兴奋,这么珍惜吗?
生活中,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是也应该具备智慧,适时地拖延时间,延缓满足他,以增加他的幸福指数。
一项研究表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养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还能使父母和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朋友关系,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父母应在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的合理要求。比如,彩笔、儿童书画等一些相关的学习用品,玩具、乒乓球、篮球等培养他兴趣的文体用品等等合理要求。
相反,如果孩子的合理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又没有合理的原因,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独立性在增强,有可能导致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父母要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和精神要求。
【参考建议】
当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不是不管什么要求都持漠视的态度,而是要把握好“度”。一般来说,合理要求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孩子基本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利于其成长并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之内。
1.父母要在原则问题上要保持一致。
父母要对一些原则问题持相同的态度,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同一要求的处理方法要一致。父母不能今天高兴了,就都答应了;明天不高兴了,同一要求就拒绝了。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辨别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合理,也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久而久之,孩子还会学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所以,父母要保证不因情绪变化失去理智判断,也要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保持一致,减少矛盾,给孩子树立一个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
2.拖延满足孩子的时间。
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又不要轻易满足他。因为轻易得来的东西不仅不会珍惜,还会使孩子形成有求必应的习惯,降低其幸福指数。而终有一天,当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可能会经受不起打击。而拖延时间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好方法,这样会让孩子知道“来之不易”,并让他学会等待,适时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3.说明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
有时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其他原因,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父母要向孩子阐明原因。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只是不予理睬或者一概拒绝,有可能会伤害他的积极性。当然,满足其合理要求不是让他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所以说,父母也要教育他勤俭节约,让他合理消费。
4.满足孩子合理的精神要求。
对于一些合理的物质要求,有些父母绝不含糊,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但是合理的情感要求往往是父母容易忽略的。比如,孩子要求一个拥抱,要求在睡前听一个故事,要求父母聊聊天、散散步,这些都是孩子合理的情感需要。因此,父母要多注重生活细节,不能盲目地用物质需要替代孩子的精神需求。
【金玉良言】
父母一定要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因为迁就和顺从只会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拒绝他的目的是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其耐挫的心理,树立其正确的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