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声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淡薄。
――(英国)洛克
【经典事例】
吕涛10岁,妈妈给他买了一副乒乓球拍,希望他能练一手漂亮的球技。刚买来的时候,吕涛兴奋不已,每天都练习。可是现在一提到球,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兴趣了。
一天晚上,吕涛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妈妈走到儿子身边问他:“儿子,球拍呢?”吕涛专注于电视:“丢了。”妈妈很气愤,责斥了他几句,可是吕涛毫无羞愧之感,气得妈妈走到电视机前把电视关了。可是,吕涛不理睬,甩开房门离开了。
爸爸回家后和吕涛谈了很久,终于解开了孩子的心结。后来,吕涛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妈妈,您知道我为什么要丢掉那副球拍吗?因为它已经不能给我带来快乐,而成为我的负担。您还记得吗?开始时,为了提高我的球技,您每天晚上都陪我练习。可是后来,您逐渐失去了耐性。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指责我:‘别人的孩子几块钱一副球拍就能打一手好球,而你拿着300多块钱的球拍,却打不出像样的球来。’您还指责我……您知道吗?您的揠苗助长已经让我对它失去信心了,现在我只要站在球台旁,心里就会发抖,发一个球,您批评的声音就会回响在我耳边。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能练出好球吗?”
【智慧点拨】
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都能理解,但对孩子的学习或某一方面的爱好特长寄予很高的期望,恨铁不成钢,甚至恼羞成怒,当众批评甚至羞辱孩子,最终结果只能像吕涛那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自尊心和积极性都被打消了。
孩子渴望被保护、被爱,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而父母当众批评孩子,会让他觉得父母是在揭他的短,甚至揭开他心灵上的“伤疤”,导致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崩溃,甚至产生以丑为美的错误心理。
不当众批评孩子是要求父母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样会有益于他形成一种自尊、自爱的心理。一般具有这样情感的孩子,也往往尊重他人,进而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也会更自信,责任感也会更强。
所以,当孩子有缺点,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建议或引导孩子说出补救的措施。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往往更能接受。
【参考建议】
成功的家庭教育来源于父母了解孩子,接受并尊重他,而不是揭他的短。因此,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令父母满意时,父母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随意指责,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结合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与积极引导。
1.适度沉默,给孩子保留尊严。
在公共场合,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或者顽固性错误,父母不用说,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如果这时父母还是依照惯性指责一番,很可能会让他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孩子形成“无所谓”的态度,说过后,眨眼就忘记了。
相反,父母如果适度沉默,给孩子保留了一份尊严,也会营造出一个紧张的气氛,让孩子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当然,这段时间也正是孩子自我反省的好时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批评要合理,不夸大事实。
生活中,有些批评之所以会遭到孩子的抵触,甚至让他产生不满,就是因为父母批评的理由不充分,甚至夸大事实,使他反感。
所以,要想抑制孩子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等,父母的批评一定要合理,让孩子从心理上服气。合理的基础是父母要先弄清事实,听一听孩子的理由,然后批评要有针对性,不东拉西扯,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才能有教育的意义。
3.找准批评的时机。
当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惩罚必要而难免,但要选择时机,注意场合,讲究分寸。在公众场合,父母可以制止孩子过分的行为,然后把他带到其他地方,让孩子认识错误。
一般来说,犯错误的时间和教育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间隔太长可能导致孩子已经忘记了这件错事,教育效果也不明显。当然,父母要允许孩子做错事说错话,因为犯错可以获得相关经验和学识,正是他成长的机会。
【金玉良言】
批评孩子是一门学问,即使不当众批评孩子也要做到恰到好处。有些是非分明的事情,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父母要马上制止,言词程度要根据犯错的程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错误情况而定,以免他产生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