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容易削弱管教的效果,威胁就等于试探,而试探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话。
――(美国)斯波克
【经典事例】
一位母亲在街边哄孩子,可是,孩子并不听劝,还是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我就不要你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这时,孩子哭得更凶了。
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向前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这下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智慧点拨】
这样的场面让人很心疼。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说出这样威胁孩子的话却不应该。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特别依赖父母,同时也存在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全感。
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如果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孩子的潜在不安全感就会加剧,易于受到心理打击。同时,这种不安感,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举动,比如自杀。到这时,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威胁孩子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要知道,孩子需要安全的环境,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也包括心灵上的。
而有些父母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视为筹码,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当他表现与期望相悖时,情急之下,动辄就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类似的语言恐吓孩子。而孩子受到威胁恐吓后,怕失去父母,就乖乖地顺从了父母。表面上,暂时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负面影响是父母始料未及的。
事实表明,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对孩子说威胁的话,轻则导致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重则会萌发出许多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不管怎样,都会毁掉一个好好的孩子。所以,如果不想毁了孩子,就不要说威胁他的话。相反,父母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至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参考建议】
积极的语言,对孩子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效果;而消极威胁的话,只会使孩子消极。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语言环境,经常说宽容的话取代威胁的语言,这样孩子才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1.不说警告孩子的话。
有时父母被孩子气急了,动辄就说:“我警告你,你要是下次再……我就……”教训孩子一顿后,还威胁孩子:“下次还敢不敢了。”父母以为这样孩子就顺从了,但有些孩子听了这些话后,不仅不会服从,相反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下次还要去试一试,你看我敢不敢。
事实上,父母的这些警告和所谓的“威严”更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父母要让他明白道理,有什么话心平气和地谈,而不是让他因为怕挨打或挨骂不再犯错误,这样孩子的坏习惯才能真正根除。
2.不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生活中,一些母亲喜欢拿孩子的爸爸摆出来吓唬人,似乎爸爸更具有威慑力。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不仅拖延了孩子认识错误的时间,还容易让他陷入恐慌中。这样也相当于母亲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等于告诉孩子:爸爸需要畏惧,妈妈不足惧。所以,当孩子犯错了,母亲不要拿爸爸来说事,应该及时教育,让他意识到错误。
3.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等威胁他。
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经常会说:“你再不听话,就让医生来给你扎针!”“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你必须给我‘头悬梁,锥刺股’!”“再哭,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再敢撒谎,我就撕烂你的嘴巴!”……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威胁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时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能安心听老师的课?可见,威胁孩子,可能就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千万说不得。
4.不说“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但是有些父母竟然把“狼来了”当成一张王牌,或者用鬼、神来威胁孩子。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误导孩子,还会使其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对这类事物产生恐惧感,形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不良性格。而且,这种做法在孩子小的时候能起到震慑作用,当孩子大了之后,父母再这样说,容易给孩子留下一个不诚实的印象,不利于孩子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因此,父母最好不用狼、鬼、神来吓唬孩子。
【金玉良言】
发现孩子的错误后,父母不能用威严来震慑他,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错在哪里。在发现错误的基础上,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制定一份改正错误的计划书,让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这样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