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发脾气,也没有必要唠叨个不停。早晨起来要洗脸刷牙,外出归来要洗手,弄乱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自然地教导孩子,这样不就行了吗?
――(日本)池田大作
【经典事例】
上小学3年级的文磊,每天早晨他的家里都是一样的景象:
妈妈早起,准备早餐,然后叫文磊起床。但小孩子总有赖床的习惯,妈妈就得一遍又一遍地叫。孩子懒洋洋地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饭桌前开始吃饭。
而妈妈则一边收拾文磊的房间,一边说:“看看你,这床永远都这么乱,被子、衣服就没分开的时候,总得让人跟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你早起会儿多好,现在知道着急了吧?慢点儿吃!吃那么快,胃要坏的。妈妈每天早叫你就是为了让你有富余的时间,你就是总也记不住……”
文磊却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而且在妈妈的唠叨声中还越吃越快。吃完早饭,他抓起沙发上的书包就往门外走,妈妈立刻跟在后面喊:“着什么急啊?吃饱了吗?一上午课呢,再吃点儿。哎,课本、笔什么的带全没有啊?别丢三落四的,每天都要人说……”
文磊背着书包快速地跑着,直到听不见妈妈的声音,他才长出了一口气,心想:妈妈的唠叨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智慧点拨】
文磊妈妈可以说是目前许多父母一个典型代表。唠叨,正在“锻炼”着孩子的耳朵。但唠叨的效果,却一点也不明显,或者根本就没有好效果,甚至还有反效果,这恐怕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地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说,听话的人明明是在听,但话的意思却完全没被听进去,自然也就不会对那些话上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因此,父母不要总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也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自己太唠叨了,而对孩子造成了“多说无益”?
父母的重复性唠叨,可能是为了让孩子加深记忆。但是,若是父母的唠叨太多,除了让孩子心烦外,还有可能会让他产生依赖感。若是父母不再唠叨了,他就会不适应,由此也就不能好好地学习与做事。这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我意识。
因此,父母不要总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就算是说教也要有个限度。让孩子能够接受的教导才是有意义的教导,否则就只是一堆“空话”。
【参考建议】
有一个词叫“点到为止”,是说说话做事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不再深入。而单看字面意思,这个词很适合父母使用。父母对孩子的说教,也应该“点到为止”,不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停,否则孩子烦躁也就成了必然。
1.拒绝批评性唠叨。
所谓批评性唠叨,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或不足进行不停地说教,长篇大论甚至引经据典。如此时间长了,会很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逆反心理也会随之慢慢增强。另外,总是对孩子进行批评,而且还是唠叨式的批评,对孩子的自尊心也是一种打击。
2.避免“信口开河”。
有的父母的唠叨,具有随意的特点,而且父母只要开了口,就没完没了,从一件事情上扯到另一件事情中,从孩子的一个小过失,扯出孩子所有的做得不正确的事。父母的这种没完没了的唠叨,不但让孩子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让孩子既听不进去父母的说话,却也不能安下心来学习。这种唠叨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
3.尽量言简意赅。
其实有些事情,一两句话就完全能说清楚,根本用不了许多时间,也更不会让孩子反感。父母若是能言简意赅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叙述完整,既让孩子听清楚了,也让孩子听进心里去了,何乐而不为?
所以,父母要学着将一些事情进行语言压缩,去掉不必要的话,也去掉不必要的联系,只要让孩子明白就好。其实,这样也能提高父母与孩子的办事效率。
4.别对孩子抱过高的期望。
很多父母唠叨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离他们的期望值太远。正是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一旦孩子无法达到,父母就会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想让孩子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想让孩子能真的到达自己的期望。
但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也是有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并不是说,父母期望多高,孩子就一定能到达那个高度。父母需要认清孩子的实际能力,知足常乐才是正道理。
5.不要只看见孩子的不足。
引起父母唠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眼里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与缺点。于是他们借唠叨来不停地提醒孩子,并希望孩子能如父母所愿地弥补缺点、改正不足。
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因为不时地被点出不足,孩子渐渐地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他将更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因为总被唠叨,孩子也会怯于去弥补与改正。父母的唠叨往往会使事情的结果适得其反。所以,父母也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只盯着他的缺点不放。
【金玉良言】
对待孩子,应该是指导多于唠叨。唠叨在孩子听来,往往会与责备相等同,父母的教育效果将被大打折扣。所以,别总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只有亲切且简洁的指导,才是帮助孩子成长所必需的。而丢掉唠叨,除了会让父母少操一些心,也能让孩子心情愉悦、情绪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