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者无畏——穷人的问题与出路
2622200000010

第10章 对自己的老板和同事横竖看不惯

有许多人往往对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满,于是,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采取的是正面冲突,还有一种是“混日子”,在工作上运用欺骗的方法,这种人占大多数。

当然,很少有人会公开承认,甚至自己心里也不承认,他们把一切归罪于周围环境。于是,从前被他们诅咒的行为都变成可以接受的了,比方说,如果他们想说谎或欺骗,内心里便会觉得这是必须的,去做无妨。

例如有个不太老实的人,离职时拿了公司的电动削铅笔机,他说:“我当然恨我的老板,我必得恨他,因为要从你喜欢的人手中偷东西是十分为难的。”

一、我行我素:“他们是一群白痴”

茜蒙丝在一家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通讯公司上班,这家公司拥有3个电视网中的一家。当她安静的时候,的确很迷人,长长的睫毛,弧度优美的嘴唇,以及深黑色卷曲的长发衬托出她的脸蛋,使她看起来多少有点像个小女孩,但是她一开口,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不但声音大,而且速度快如机关枪,因此说话方式就变成她最突出的特征了。

在工作头8年中,茜蒙丝共换了3次工作,每换一次就显得更不高兴。她指出了两个特别的原因:“这家公司实在太没有组织了。”“这儿没有发展有潜力。”那几年可能很令她苦恼,但并非毫无作用,因为在那段期间里,她不知不觉地从学校生活转变成工作生活,至少,不再有学生时代那种自大的态度。

有了8年的工作体验之后,茜蒙丝准备要安定下来了,她故意选了一家经营多角化的大公司,因为它能提供较多事业发展机会,而其中生产部门最吸引她了。“那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她在接受工作后说。茜蒙丝能找到这份新职,是由于她的上一个工作正和这方面有关,这是她比别人强的地方。

“实在是不一样!”她对于新公司的复杂感到十分诧异,“相形之下,我从前的公司就像一群外行人在车间里工作。”

茜蒙丝首次和上司争执时,是她在公司工作尚未满4个月的时候。这种争执在以后又发生了好几次。她的上司是一位名叫莎莉的胖女人,她曾为了排生产日程而与茜蒙丝意见相左。“我告诉她,那日程真是胡搞,”茜蒙丝很骄傲地说:“那条母狗明明什么都不懂又要装懂。”莎莉为此很不高兴,两人以后就经常起冲突。“管他的,”几星期后茜蒙丝说:“如果老板够聪明的话,很快就会请她走人的。”

这种长期性的微妙冲突,也开始出现在茜蒙丝其它的工作关系中,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她是以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来看世界,将世界一分为三:朋友、敌人以及少数介于期间的人。

她的旧日室友说,茜蒙丝非常自我,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当然为了谋生她也会作些让步,比方说每天早起准时上班,努力工作等等。不过,有一点绝无商量的余地,那就是她对事情有看法时,“我若认为是那样,就是那样,”。她时常说:“我很清楚我在想些什么。”她对这点非常得意,而且老是要别人接受她的想法。

这种情形同时发生在对待同事及上级的态度上。茜蒙丝总是希望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她的看法,并且要求别人拿它当一回事,她与一位比她年轻两岁、职务相同的女孩爱咪,就曾为了谁有资格配属一位行政助理而起争执。“她是个白痴,”茜蒙丝很生气的说:“我们一星期做的事,比他们一组人一个月做的还多。”

茜蒙丝在标榜自己的独特性,尤其是当她与同事及上司有了激烈的争执时,任何人只要稍稍冒犯了她,她就非常愤怒,而且几个月之后,怒气仍然存在,并不断困扰着她。虽然她并没有故意制造争端,但她总会这样突出自己:“如果你光是坐在那儿,算什么呢?就像没名没姓的人,没有人会知道你。”

茜蒙丝的方法或许能达成她个人的目标,但却会破坏整个事业目标。过去12年来,她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与其他能力、经验相当的人比较,她升迁的速度比较慢。“为什么”?他的上司回答是:“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都认为她的个性有问题。”

这种结论一定会使茜蒙丝大吃一惊,因为,她自认为是公司里少数几个“有个性”的人。

二、“傻子才替他好好干呢,混一天算一天吧”

大多数人和茜蒙丝的态度不一样,他们采取的是“混”。但这种行为也招致了反效果。因为无论如何,他们迟早总得替自己找一个适合的环境安定下来,而且是愈快愈好。如此欺骗下来,只会距离目标愈来愈远。那些认为自己纯洁无邪而企业界是充满罪恶的人,大都在一生的工作生涯中,保持这样的想法。

这当然对自我的发展是一种伤害,但他们沉浸在自以为纯洁的想象中,倒也自得其乐。然而企业界的情况却是持续不变的,于是他们便允许自己欺骗或伤害老板。

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简单的测验来了解自己是否走上了歧路,关于这种测验及其功能,我们需要一点背景资料来加以说明:我们若以“完全投人”当作一个极端,那么“欺诈”则是另一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就可以分析出多数人在工作头几年的感受。有些人的确忙得分身乏术,他们热爱工作,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相反的,有些人永远无法尽快地完成工作。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他们才做;否则,他们很快地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对他来说,似乎长日漫漫。

我们为什么不只是说明他们“混日子”,而用“欺诈”这种强烈的字眼呢?因为,如果他们受到一点大学教育的话,他们应该自觉那种行为就是欺骗。教育程度愈高,若仍然成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自己也就愈有不诚实的感觉。

有人可能对这点不同意,认为即使是最富敬业精神的人,有时候也会对工作感到厌倦,相反的,有些平日最懒散的人偶尔也会热衷起来,话是不错,但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对工作有兴趣的人,能将这兴趣长久持续下去。

因此,我们就得问:到底他们自觉每天有多少工作时间是在欺诈?或者用另外一种问话的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说较容易回答,这个问题跟“恐惧”有关,就是问:“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无所事事而害怕别人会来责备?”

非常令我们惊讶的是,竟有37%的人承认每天都活在这种恐惧中,比例不可谓不大。人直到过了30岁方才醒悟,原来自己从青春期以来,就在担心被识破真相,“我一直都在祈祷老师不会发现实际上我懂得这么少,”有一个说。这种恐惧并不仅只在求学时期有,60%以上的人会把它延续到工作上,由担忧被老师识破转为担忧被老板识破,恐惧感不但没有随毕业而消失,反而跟着走。

他们甚至不明白到底怕些什么,因此这种恐惧感就被当成一般性的焦虑。有趣的是,他们潜意识里不许自己进一步了解这种焦虑。因为如果他们说:“我得特别当心我老板才行,绝不能让他太了解我在做什么,以及我知道多少。”

下一个问题可想而知,一定是会问他“哦?怎么说呢?难道你有什么不能让他知道吗?”为了避免别人或自己问这问题,他们就绕着那种不知名的焦虑兜圈子,同时极力周旋。

他们如何处理呢?办法就是不断地快速移动,几乎没有例外,所有觉得该有所保留的人都相信,不断移动是最佳防御。不论是实际上的活动或是言论上的活动都行,而他们往往都以一种暧昧的态度说:“你们不可能打中一个活动靶。”

“在一个地方久留是会致命的,过一阵子后,别人就开始了解你了,”一位29岁的青年说:“从此之后,你就被固定住了,也失去了超人一等的能力,而且没有一个人愿和你来往,这可能会使你丢掉工作。”

所有这些实例的共同点是: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些人觉得他们年轻时,在学校里学得不够多,能够毕业而没能让人察觉出自己的无知,已经够幸运的了,而最佳的补救办法就是——逃跑。但是当他们到达下一阶段,开始全日工作后,却发现自己根本连最起码的准备都没有。

为了提高他们专业人员的形象,新的欺骗手段就应运而生,但是这种表面功夫没多久又失灵了(人们已看穿了)。因此,又需要另外有所行动,如此一再循环下去。而能力与学识的差距终究使他们必须变换工作环境,如此一来更加没有机会把基础打好以获得升迁,却可能把机会拱手让人了。

还有的人,一直为未能加薪而抱怨,甚至轻易跳槽。

其实,以你目前的情况,如若你准时工作、诚实而努力、对领导忠心,并且接受既定的待遇,这样的话你跟领导之间可说是扯平了。你所能做的仅是保住工作(除非遇到不景气),但是不足以让领导给你加薪。

往往是,你的上级几乎一直很想给你加薪,但是他是在经营企业,而不是做慈善事业,为了使他付给你更多的报酬,你必须对他更有价值才行。所以你要格外热心,花更多的时间做事,此外,还要承担额外的责任。这些步骤保证使你在困难时期仍保有工作,而在发展时期得到加薪与晋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果如何,还得靠你自己。若你值得加薪,却一直没有加薪,你也会从别的地方获得它。

在一家杂货店,有一个名叫查理·史考特的男孩。查理时常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我们很少见过像他这样匆忙的人。老板差遣时,他从不走路,而是冲过去。人们问老板安德森先生,为什么查理·史考特一直这样匆忙。安德森先生解释说,查理是为他一定能得到的加薪而工作,我正考虑给他加薪。就像一位员工在寻求加薪时,他的领导可能说的话就是:“我会给你加薪,但那要等到你能做到的时候。”

国际管理人才征募公司在美国设有300处以上的办公室,也是美国最大的经理主管安置机构,他们办公室安置的人之中(不包括第一次就业者),有95%的人原本都有工作。他们也发现,那些肯做额外工作的“不平凡”的工作者,往往有极大的工作保障。引用副董事长罗·史考特的话,那就是“好的人才不会被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