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人就期望以保持距离来平息这种冲突,尤其是辞职或解雇这种永久的分离。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并非所有同事都喜欢他们。但是,一旦他们离开公司,同事们的态度事实上立刻就改变了,中立的仍然保持中立,稍怀敌意的态度也缓和了,而敌意最深的改变得最多。
简而言之,愈是讨厌你的同事,在你离开之后愈会忘记你,对你的敌意也就烟消云散了。
例如:山德斯离职6星期后,有人问盖瑞(最不喜欢山德斯的人):“你为什么不再开山德斯的玩笑了呢?”他顿一顿说:“我不知道,怎么我不觉得呢?我想那是因为他已消失了。”
当盖瑞和山德斯还是同事时,就毫不保留地表示出他的敌意,公开地对山德斯在公司内的明星身份表示憎恶,而且一再唆使别人也讨厌山德斯,他的煽动成功了。每当山德斯不在的时候,盖瑞总是以幽默的口吻(这是他一向坚持的),像啦啦队长一般煽动别人。
山德斯离开不到1个月,两人在一个部门中争宠的事件就没什么重要了。由于山德斯离职,盖瑞当然是赢家,眼不见,心不烦,他对山德斯的攻击于是完全停止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发生在每个案例上,显然卡生、丹妮尔、山德斯及其他许多人的解释只是错误地自我安慰罢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的客户突然减少呢?
当人们跳槽后,对旧公司的伤害并不会持续太久,伤口会愈合的,旧公司可以从现有职员中找人接替,或另聘新人补空缺。
例如,丹妮尔离开的当天,公司里就有人去信给她每一位客户,信里完全没有攻击丹妮尔,而只有礼貌的字眼儿。比如,有一封标准的通知信函,目的在于介绍布兰达给客户,她是一个年纪稍长而且很受丹妮尔喜欢的女同事。“以后我将负责公司的业务,”信上说:“在各方而提供服务。”接下来列举了该公司的服务项目:有关股票买卖、证券交易、股权交换、房地产、邮票、古币、稀有金属买卖、信用卡业务、税务以及退休基金的市场运转等等。
半年后,丹妮尔看到这封信时,她愤怒极了,“这似乎是向我炫耀嘛!”她动了肝火说,觉得那封信暗示客户,丹妮尔离开后公司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服务,“从前我也可以提供所有这些服务,但你晓得,并非每家客户都需要呀!”
布兰达的信件寄出几个星期之后,又以电话作为客户追踪。由于客户的惰性以及对老公司的熟稔与适应,加上布兰达机智与开朗的态度,其努力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但是,布兰达并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她采取了一个极聪明的做法。
在仔细调查过客户的业务后,她向每家客户介绍了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新产品或服务项目,“我要提供一些较具诱惑力的东西给他们。”她说。
当她知道一位31岁的生产经理喜欢炒爬升快速、变化无常的电子类股票后,在首次交谈中布兰达就建议他买下一家不曾买过的股票,“我相信这一股票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她热心地说:“它过去的纪录好极了。”“喔,是吗?”他回答,显然很感兴趣,“如果你有资料,麻烦寄一些给我。”当天她立刻寄了出去,不到3个星期,他就买了1000股。
她这种温和的但又是积极的方式,的确在两方面收到效果,不但防止了老客户随丹妮尔跳槽而转到新公司,而且约有1/3客户的交易额最后超过了丹妮尔时代。
布兰达对这件事曾不经心地说了一名含意深远的话:“她替我铺好了路,客户的排斥力很小,如果不好好加以利用,那我岂不是傻瓜?他们不会呆坐在那不做生意的。”
这种行为模式在许多案例里都出现过,发生在丹妮尔身上的事同样也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有人离职了,另外会有人进来递补,然后,真正的问题产生了,几乎每个案例的结果都是:旧客户与离职人员之间的业务量明显地减少。许多人跳槽之后,老客户却不再光顾,于是便把它视为一种挫败,而这些人的解释则是:“我被人从背后刺杀了。”
实情并非如此。我们并不是有意蔑视这些人当时所经历的愤怒、苦恼及沮丧,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被客户拒绝或抛弃,只是被遗忘罢了;甚至往昔瞧不起他们的同事也完全改变了态度,以往的仇恨已被漠然所取代;而且敌意愈强烈,改变也愈明显;在彼此分开之后,有些人甚至成了朋友。
结果显示,人们换工作后,在业务上及个人精神上都遭受了打击,主要原因有三:
一、旧客户的惰性。
二、客户与旧公司较熟悉。
三、旧公司并不懒惰,它需要那些公司与离职员工所建立的业务。员工常常认为他们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结合,而客户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因此在与客户的关系中,他们应该是主要的部分。不过,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在商业社会里,只要是合法,公司有权为求生存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由于企业提供了国家迫切需要的工作机会,所以在法院诉讼中,公司(而非个人)会被认为是与客户的主要合伙人。
每当企业景况不佳,情况就愈糟糕。换言之,当整个国家经济或某一行业停滞时,就会加倍感受到压力。公司如果任由大量客户徘徊不定或被一连串离职员工带走。即使在生意景况最好的情形下,也会很快受到影响而动摇根本;相反的,若经济不十分景气时,公司被迫得采取更积极进取的态度以求生存。
但我们得了解,公司并无意要留住离职员工的每位客户,公司特别想留住的是那些大客户。麻烦就在这里,由于大客户往往是这位离职员工最喜欢的客户,因而导致经济上及心理上两股力量的痛苦冲击。大客户突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的拒绝令离职员工大为震惊。
到底是由于丹妮尔与大客户之间的亲近关系才导致出乎意料的高交易额,还是由于客户与他的交易额大才导致彼此关系的融洽,这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丹妮尔的确将情感寄托在那些客户身上,客户愿意和她打交道,表示她的确是能干的专家,很不幸,旧公司千方百计想保留的客户正是她最亲近的。
因此,对于有那么多人在换工作后,失去了原来引以为自豪的客户,而遭受情感上及财务上的挫折,我们倒不必感到惊讶。他们肯定地说,他们失去的不只是钱财,还有一些更珍贵的东西。即使如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旧公司确想抢回客户,而不顾旧日员工的感受,因为它根本忘了他们还会有感受。
布兰达并不残酷,她也无意使丹妮尔心理崩溃,“我只想维持生活而已,”她坦白地说:“而且我做得也并不很好。”但无论如何,丹妮尔是崩溃了。
从这种可预测的危机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两件事:其一是造成问题的原因,其二是防止问题发生的办法。
首先我们的错觉往往威胁到我们未来的幸福。例如,我们经常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假想如果自己死了,将会震惊世界。当然,我们也不相信会这样。
然而这种意念如果引伸到企业方面,就不是这么温和无害了。事实上,必定造成相当的伤害。
“假如我离开,整个公司就会垮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身在其中,我们就希望自己有份量。而如果我们热心参与,就会希望自己的贡献重大。于是念头一闪,我们认为自己举足轻重,一旦离职,全公司都会瘫痪。
但是仅有一个情形才能产生那样的结果:自己创立一个小小的公司,而且小到非靠你不可,那样你永久的缺席当然会造成公司的动荡不安甚至于崩溃。
但是,一旦公司有了相当的规模,也就开始有它自己的生命了。公司里必然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控制着日常的运转以及未来的计划。虽然这些人是不可或缺的,却并非不可替换的。换言之,他们一定得在公司里,不过万一他们不在,公司会找别人接替他们的位置。
公司继续营业,员工便能获得利益,他们需要钱以图生活。如果不打算偷窃或求别人施舍的话,就必须去赚钱。而且,他们对于公司的运转方式也很熟悉,虽然有绝对不满之处,但是他们了解也喜欢公司,因而留了下来。
若有一位重要的职员离职而期待公司垮台,结果一定会令他大吃一惊。很少看到公司由于高层主管的死亡、解雇或辞职而受到严重打击。在一个鼓励生存的环境中,公司所表现的复原能力实在不小。
五、跳槽之前,一定要预见到可能的问题
根据调查,只有不到3%的人对于影响事业成败的因素有正确的认识。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在人们事业生涯中所遭遇的危机其实多半是可预知的。
勃瑞24岁拿到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在奇异电气公司谋到一份工作。3个月后,他说:“我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来上班,担心这家公司太大,怕会被埋没了。”然后,他突然笑起来说:“但是,这个工作环境十分友善,很快就能和同事们混熟了。”
勃瑞有一张娃娃脸以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少年秃头。“我找过几家自夸能使皮球都长出头发的公司,”他用一贯愉快、温和的语气说:“但是,我的头却愈来愈秃了。”
勃瑞在奇异公司似乎很愉快地待了8年之久。第二年时,他在一次滑雪旅行中遇见了爱伦,她是一位小学老师。10个月后俩人就结婚了,他们后来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
在奇异的第7年,他对自己的管理权限增加得太缓慢,开始愈来愈感到不耐烦。“我的确在前进,”他不安地说:“但速度不够快,也许是我期望过高吧!”这只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能够暂时使自己舒服些,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快速爬升的决心。
又过了一年,他才寄出4份履历表应征《纽约时报》上的求才启事。“我不明白为什么耽搁了这么久,”几天后他说:“爱伦和我已决定离开这个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