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26248100000011

第11章 掌握使自己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3)

在哈佛,即使是那些参加高级经理培训班的人员,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就连曼哈顿银行的总裁都住标准间。在哈佛商学院,住房都非常狭小,不足10平方米。但是中间的大客厅却非常大,六七个人共用一个大客厅,目地就是不让学员在房间里呆着,大家都到客厅里来,交流、座谈、讨论。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法。

哈佛新生到校第一天,最早遇见的是同宿舍同学。哈佛大学规定,一年级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同宿舍同学,必须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经常安排两人或四人结为一组,住同一门宿舍。由于哈佛一年级学生宿舍的建筑结构和住宿情况经常是两组学生住一个套间,中间有门相通,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包括4个人、6个人甚至8个人在内的大宿舍。

新生入校后,陆续入住一年级学生宿舍。新生宿舍有很多房间或套间,一般能容纳15~25个人。哈佛大学为每一个新生宿舍里的学生指定一名学监,学监往往由也住在这里的研究生担任。他们负责召集该新生宿舍的全体学生聚会,比如见面会、一般的信息交流会,或者组织生日庆祝会之类的活动。有时他们还会组织学术方面的讨论,比方说关于如何选择专业。

哈佛的这种宿舍安排规定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学生们反映,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在第一年基本上就固定为一种模式。多数宿舍都包括多个民族的学生。每个新生宿舍里的本科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多元化的本科生群体”本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可是当他(她)到了这里,放下行李箱时,这个抽象的概念就生动地出现在眼前。他们能够立刻看见那些不同民族、种族背景的同学,大家马上就要住在一起了。

组成一年级新生集体的成员看上去差别很大。他们带着不同的兴趣和观点来到哈佛,要朝夕相处整整一年。这种氛围必然成为大学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背景迥异的学生从到校的那一刻,到第一次一起用餐,到第一次宿舍会议,到所有的新生周末活动,所有这一切都被他们视为最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归属感太重要了。

学生们之所以经常提及住宿安排,并认为它非常重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校方明确提出要求:“从第一天起,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平时周末,使一群不同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是哈佛的一个标准和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到快乐。”第二个原因是,不论学生们以后是否还选择与一年级时的同屋继续住在一起,大一集体住宿生活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都非常有益。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民族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因此,学生们提得最多的一条建议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手段,继续将多元化贯穿在大学一年级的住宿安排中。学生们的反映使学校领导认识到该制度的重要性,虽然在它带来惊奇的同时,也会惹来麻烦,不过这些困难通常能够克服,并使学习成效更为显著。在住宿生活中,学生之间建立的友情是持久的,并且这种感情是用别的方法得不到的。

大学是英才聚集之地,是向他人学习的好所在。而那些常常远离众人,独自学习的学生就会失去这一良机。几乎所有杰出的学生都非常重视与同学的交往和交流。

多识老师,多听老师的建议

哈佛大学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客座教授E·H·贡布里希指出:“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此,每个本科生除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之外,都应该与一位甚至几位大学教师建立起这样的联系。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莱特教授经常这样给哈佛的新生提建议:“你在这个学期的任务是认识并熟悉一位大学教师,而且,还要让他也相当了解你。”很明显,多数新生还没想到这一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莱特教授提醒每一位新生:“想想它的益处吧!即使只成功了一半,那么,8个学期下来,你就能够熟识4位教授,而且他们也会熟悉你。这个目标实现以后,你还会得到很现实的报偿。大四毕业时,无论找工作,还是申请研究院或者奖学金,这4位教授都可以提供帮助给你,为你写推荐信,做你的证明人。”

莱特教授选取30位哈佛罗兹和马歇尔奖学金(两者都是哈佛最著名的奖学金)获得者,逐个地对他们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大学期间曾经得到哪些学术建议。其中22位学生明确指出,大学期间,在某些关键的时刻,曾有位学术导师向他们提了一些问题,或者一项挑战,迫使他们思考学术研究与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位哈佛罗兹奖的获得者来自西部一所很小的公立高中,刚到哈佛时,显得有些不成熟。他不知道第一次去见学术指导教师,该说些什么。

所以,在那之前,他做了充分准备。他整理出一张课程清单,上面的6门课他可以任选4门。另外,他还想出一串准备向他请教的问题。比如,那些理科课程是怎么回事,如果把它们作为主修专业,需要达到哪些要求。

当他第一次面对导师时,为了不让他感到拘谨,导师特意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在请自己的学生坐下之后,导师问道:“你为什么来这儿?”

这位学生以为老师问自己为什么来找他,就开始说起关于选课的事。导师很快打断学生说:“不!我的意思是——你为什么来哈佛?”

这位学生真没想到导师会这么问,当时肯定有点儿狼狈。他回答说:“我到这儿来,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文理教育。”

导师又问:“那么,请告诉我,你所谓的‘真正的文理教育’,确切指什么?”

就是这个问题,让这位学生整整思考了4年,并且从未停止过。当时,这位学生没能马上给导师一个明确的答复。但是,当导师要在他的课程卡片上签字时,学生对导师说:“我会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下次再告诉您。”

这位学生事后说:“我永远忘不了导师向我提出的那些问题以及谈话,包括我们之间最早几次针对我个人情况的讨论,他询问我在大学期间的目标,还有他督促我要严肃思考的那个问题——如何研究物理学才能与文理教育的真正含义相一致?

“不能说我在学业上的所有成功都要归功于那位导师。但是每当我回忆在哈佛做出的选择时,耳边就会响起他在第一次会面时提出的那个艰深的问题。”

莱特教授指出,经常与导师一起讨论“重要思想”的学生,往往认为这样的交谈最有帮助。那么,什么是“重要思想”呢?比如:“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我们所学的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哪些新观点值得我们关注并思考?”等等。有的学生通过这种交谈,会改变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但是有些学生却错过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只要得到导师在学习卡片上的签名,就大功告成了。

另一位主修生物专业的罗兹奖金获得者打算两年之后进医学院深造。

在大一时,指导教师曾经以一种深奥的方式启发并帮助他。当时,导师没有在那张课程计划上签了字便完事大吉,而是不断地问他为什么想当医生。

他说:“我的导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提的问题都很难回答。他问我为什么要学我正在学的东西,他问我是否考虑过其他的选择。他向我指出,我能够修完进入医学院所必需的课程,因此,他建议我应该再主修一门传统的文理课程。我告诉他是我母亲督促我集中全力为进医学院做准备,他了解这些之后,便和我一起研究医学院学生手册,我这才发现其实我不必选那么多的理科课程。我按照他所说的,主修了另一门专业。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真正热衷的是哲学。于是我正式成为哲学专业的学生。渐渐地,我开始运用哲学理论以及哲学中很多两难问题,来思考和理解引导我想做医生的最初的一些想法。比如说,我研究了关于老年人寿命延长和生活质量两难问题的大量读物,看了那些书之后,老年学这个专业让我有些动心,不过,我很可能会改变主意。

“我的导师从一开始,就不断地鼓励我将学业功课与个人兴趣联系在一起,聊了几次之后,我告诉他自己对医学院的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在导师的鼓励下,我将大学里的学业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于是一边学习哲学,一边为进医学院做准备。因为他提出的这些好建议,我相信将来我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积极向别人学习以促进自我迈向卓越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他也许不如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许多人都读过他起草的《独立宣言》。除了政治事业外,杰弗逊同时也是农业学、园艺学、建筑学、词源学、考古学、数学、密码学、测量学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同时,身兼作家、律师、小提琴手;也是维吉尼亚大学之创办者。许多人认为他是历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

虽然杰弗逊是200多年前的人物,但一直到现在,哈佛大学的学子认为,从他那里,可学到许多东西。哈佛大学还曾为他专门授予荣誉学位。

杰弗逊从小就热爱学习,刻苦勤奋,常常手不释卷。读书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最大的享乐”。他对书中的内容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贪婪地吸吮着,让这些知识装备自己的头脑。

青年时代的学习为杰弗逊通往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杰弗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是军中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与平民百姓交往。

杰弗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而是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不乏社会名流,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贫穷的工人。他的长处便是擅于从各种人那里学习,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金子般发亮的东西。

不耻下问,善于学习是杰弗逊的长处。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值得一学的地方。因此,杰弗逊向每个人学习的习惯是颇受美国人推崇。他也因此比其他许多的领导者更清楚民众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最需要什么,这也造就了他成为了一代伟人。

哈佛大学的师生都非常欣赏杰弗逊的这样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向别人学习,如果不比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话,起码和那同等重要。很多成功人士总结经验时都说自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不仅是自谦之词,而是实事求是。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确实离不开向别人学习。在这方面,哈佛大学的学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学会欣赏别人

“优秀的人总是相互欣赏的。”苏格拉底常这样对学生说。一个人总能在某一些方面胜过别人,但在另一方面也总会有人比他强。所谓“一山还比一山高”,就是这个道理。每人都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此,妄自菲薄和恃才傲物都是不可取的,它只会使人沦于平庸。而正确地欣赏别人,就会使平庸变得优秀,使自卑变得自强,使消沉变得进取,使自满变得谦逊。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善于理智欣赏别人的人,他总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帮助,创造一个更适合个性发展的宽松、和谐又充满人情味的人际环境。”

还要有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还要准备向对方提出一些需要请教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

2.学习不要简单模仿或“照搬”

别人的经验或做法再好,也必须结合自己工作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能力水平加以消化吸收,才能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甚至“照搬”的过程。学习别人时一定不要忽视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至少要明白人家这样做的道理何在,还要认真思考这些经验或做法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实际需要,然后再将其用于指导或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进行阅读训练,掌握正确的读书法

“读书不要存心质疑,也不要全盘相信,而是要思索,要权衡。”智者培根如是说。“要思索,要权衡”——这是打开正确读书方式大门的钥匙。

为了掌握正确的读书法,哈佛大学的教授为大学生提供了如下建议。

(1)找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认真看好书的题目,在自己的脑海中设想这个题目下作者可能论述什么样的内容。在字典里查找题目中所有单词的意思,比如“美国历史”。什么是历史?记录下来的历史是什么?两种“历史”(真实的历史与写在纸上的历史)有什么差别?“美国”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名称从何而来?

现在再看看作者的名字。在继续读下去之前,记住作者的生平。了解他在文学或史学中的地位。你对他的作品应该给予什么样的重视程度?

完成这些步骤之后,仔细地看目录。现在你应该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目的有了大致的把握。如果这些内容似乎不够明确,那就要舍弃这本书另选一本。所有课外阅读的书都要经过这样的精挑细选。

(2)假如经过前面对作者和书籍内容的挑选,你希望把这本书读下去,那么认真地读一读前言。读完之后,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说了些什么?依你的判断,这个前言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后读书时都要养成这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