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26248100000022

第22章 成为善于思考和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4)

罗伯特和一些同事进行实验,教那些要接受大手术的病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痛楚。请他们想象自己在踢足球或做晚餐。在足球场上与别的球员碰撞,即使擦伤了,他们也不在意。同样的,在你忙碌地为10个人预备晚餐时,即使割伤了也不会在意。可是,如果你在阅读一份沉闷的商业文件时,被纸张割伤了,便会觉得真痛。罗伯特举这些例子,让病人知道痛苦并非是无可避免的,主要是看他们怎样看待他们的处境。

医院的人员(并不知道这项假设的)负责监察两组病人——曾接受辅导的实验组和未经辅导的控制组——的用药和留院时间。那些接受过辅导、以不害怕的态度来对待痛楚的病人,服用止痛药物较少,留院时间亦较短。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住医院这件事,而且态度积极一些,所以,更能控制自己的康复情况。

要是我们想自己事事如意,生活“随心所欲”,就得多动脑筋,做事经心,而且要经常吸收新资讯,接受新看法。

敢于破旧立新,创造性地打破常规

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提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各国及各界对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研究的同时,创造力教育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重视。

给予创新意识及创造力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不为过。美国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其拥有强大的武器及富足的金钱,而关键在于它拥有一个庞大的人才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是各种创新的发源地。

正是这些创新,使美国的各种产品,如武器、航空航天、电子电工、汽车、化工、医学等始终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不仅如此,在产品的开发、销售以及各种活动的组织方面,美国人也是经常出人意料。

如果说在过去,创新是一个个人或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成功、领先的基础,那么,在将来,这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人脑将通过电脑来节省大量记忆的时间和精力,人将主要去从事对电脑中所存储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归纳,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合成、组合、改变,最后运用个人所特有的创造力对原有的信息、知识在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和知识产品。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谁能创造出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新产品,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哪个国家能够在传统上有新的突破,哪个国家就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哪个个人能够有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哪个个人就会在事业上有新的发展空间。

在知识日益增值的时代,商品价值已不是劳动者简单体力的物化,而更多的是劳动者创造性智力的转化,劳动者的创造性智力使商品的价值出现几何级数的扩大。因此,个人强烈的好奇心、高度的创新意识、创造欲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新时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基本的要求。

法国科学家法伯做过一个有名的“毛毛虫实验”。法伯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6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这些虫子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一圈地行走。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一走到底。后来,法伯把其中一个毛毛虫拿开,使其原来的环出现一个缺口,结果是在缺口头一个的毛毛虫,自动地离开花盆边缘,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松针。

毛毛虫的实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的思维模式里,很容易形成盲从和跟随。

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无论多么有才干,绝不会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一个优秀的头脑不能屈从于陈规,或者因循守旧。真正的成功者从来都是陈规陋习的粉碎者。正是这万里挑一的人物,才能够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以其独特的个性展示,赢得真正的成功。

多年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一位教授愤怒地说:“我想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学院现有的管理模式?要知道,80年来,我们的学院在这种模式下一直运作良好。”

“我可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会议主持者、年轻的校长埃利奥特说道,“因为现在来了新校长。”

这位年轻的新任校长只有35岁,大胆而自信,对那些仅仅是因为古老,或者因为已成定规而一直遵行至今的陈规旧律,他可是没有丝毫的敬畏。对于如何管理这所大学,他有着自己全新的观念,他也有勇气,有能力去推行这些观念。作为新任校长,他决心要为这所古老的大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赋予它崭新的生命,无论要打破什么样的先例,也不管会冒犯哪些人的观点。

年轻的埃利奥特发现,哈佛大学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宗教体制是根深蒂固的,但他无所畏惧,凭借着自己非凡的才干,勇敢地破旧立新。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到他离任时,原来仅有400名学生的一座神论小学院,已经拥有了6000名学生,并吸收了大量优秀的教师,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前途的大学之一。

常规是被众多人认定的,但是,能够赢得精彩人生、创造辉煌事业的人,恰恰只是少数。曾经有一位社会学者调查后得出结论:凡是能够成功打破常规的人,几乎都赢得了成功。

常规是束缚创造力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打破常规,冲出重围,我们就可以开启成功的大门,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在成功的边缘徘徊。

注重在日常锻炼和激发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做出重大选择等。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或是反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

比如,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之而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等也已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化学食品增多、污水废气大量排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白色污染”垃圾杂物任意堆放……这些问题是某一部门、地区所不能解决的,甚至也是某一国家所不能单独解决的,但又是每一部门、地区必须去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各部门的领导,就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是制定一项新政策,如《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既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又保证环境不被污染,或是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工作方法,改变单独从经济上考虑的角度和方法,既强调生产的经济价值,又强调产品的实用价值,或是发明一种新的技术如安装在锅炉、汽车上的“空气净化器”,使锅炉、汽车排出的废物在进入空气之前被净化处理,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运用。

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哈佛大学的大卫·乌普顿教授总结了激发思维能力的几种常见技巧:

1.不要忽视“理所当然”的事物

有时能够激发创造思维的珍贵资料就在眼前,我们却视而不见。名探险家史考特·拉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幽默名言:“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则不会躲入猫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聪明的猫,否则不会搜查自己的耳朵。”

以下所举便是常见的“忽略理所当然的事物”的例子。

假如我们调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自行车的发展状况,将会发现在初期阶段前轮与后轮的大小不一致,但逐渐地,前轮的直径越变越大,而后轮却越来越小。这是由于传动齿轮尚未发明(还没有人想到过),踏板直接装设在前轮的缘故。以致竟有前轮直径长达1.5米的车型出现,是这类扩大前轮的车种发展的极致。

这段历史后来发生奇妙的转变。某些了解脚踏车结构的人寻找更优越、更安全的改良模式,于是联想到将传动链条的技术应用于后轮的转动。H·J·洛逊便是第一个完成这种装配的人。数年内,这种高安全性的便捷车型便广为使用了。

2.关注别的领域

很多卓越的创意都是创作者从自己的事业领域外找到资料,辗转运用到自己的范围之内而产生。

橄榄球教练库努特·勤克尼在观赏歌舞表演时,由队伍的动态变化构思出著名的“四骑士”后卫防守战略;布里克林由会计学中获得财务分析表的概念,设计出“维西卡尔容”微电脑工业程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方的设计家借用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画作智慧,构想出枪炮所使用的迷彩;数学家约翰·佛洛伊曼分析玩扑克牌的人惯有的动机,开发出成为经济模式的“游戏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无法解读”的美军密码,是以那巴赫族的语言为基础;莱特兄弟本为汽车修理工;从生物学可以得到设计广告的灵感;更有由垃圾堆看出新机的投资者。汤姆斯·爱迪生为同事所作的建议的确饶有深意:“要培养经常注意是否有人正利用新鲜有趣的资料进行构思的习惯,至于要如何在自己的问题上活用新资料,则须多方面运用个人的独创力。”

3.找到更多的资料

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莱那斯波林说:“想得到好材料的最佳方法是获得很多材料。”这句极富启发性的话,最初的含义是美材难求,而更积极的诠释则为:不论任何信息,对眼前的问题都可能助益有限,但搜集越广泛,便越接近目的地。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获取大量的“正确答案”,即使未必全派上用场,但,请把判断的工作交给法官执行吧,切莫因此压抑探险家旺盛的活力。

通常,摄影工作者在重要的摄影活动中会采用大量拍摄的方式,可能30张、50张,甚至数百张或者更多。他们事先安排好曝光、照明、滤镜等变因,在不同的设定下大量拍摄,因为他们深知,真正出色的作品可能只有二三幅而已。诚如一位摄影师最近坐上一艘捕鲸船,拍下近850张照片,但其中真正令他乐于向朋友展示的,竟只有11张。

构想出“个人电脑”这个新语汇的电脑学者阿兰凯,就坚信搜索大量材料的价值。他表示:“即使是平时众所公认的强人,在酒后的闲谈中也会吐露,在他所找到的材料中,20个里面可能有19个是不能用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想出超越一般人的少数卓见,主要在于优异的想象力,以及材料多寡的差距。”

发明家雷·多鲁比也抱着相同的信念:“发明是一种技术,有些人具备这种技术,有些人则不幸没有。但发明的方法却可以学习,那就是,必须努力抑制自己立刻采用第一个解决方式的冲动。因为很可能在前面不远处,或转弯的地方,有个完美的答案正在等候你。作为一个好的发明家,必须时时如此提醒自己:‘那的确是一个方法,但并非最好的。’并继续锲而不舍地追求。越不愿以一而足的人,越能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4.超越经验和专业知识

一家规模不大的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处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弯了4个弯。这对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来说都感到束手无策,显然,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任务。最后,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道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道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

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道跑去救它。它沿着管道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因此,工人们就很容易把那根线的一端和电线联在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

那些老工程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但遇到新问题却容易一筹莫展。所以,创造力并不一定和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成正比。

现代科技的特点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具有广博知识的,能从事综合性学术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却越来越少。虽然专业面越小越有利于使研究深化,但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视野狭窄使创造力大受影响。深度和广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知识过于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也容易忽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情报,因而难于实现创造性的飞跃。

5.保持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人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沙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