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26248100000033

第33章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3)

重新评断和转移心思这两种方法都能助你减轻抑郁、焦虑和怒气。此外,深呼吸和冥想也是对付坏心情的犀利武器。泰丝还说:“祈祷也能缓解不好的心情。”

3.自我激发

有建设性的自我激发——即鼓起热诚、干劲和信心——是争取成就所必须的。专家对奥运选手、世界级音乐家和国际象棋大师做过研究,发现这些杰出人物有个共同特征:能激发自己苦练不辍。

悲观的人遭人拒绝时,可能自怨自艾,很快放弃;而乐观的人把失败归咎于客观环境而不是他们自己,从而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你为人是乐观还是悲观,也许是天生的,但只要肯努力与练习,悲观的人就能学会思想开朗。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如果你一发现自己有消极、自暴自弃的思想就把它控制住,你便能把情况重新评断,觉得还不至于太糟。

4.控制冲动

能否自我调节情绪的一个要素,是要能够为了达到目标而抑制冲动。

抑制冲动的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当你面对诱惑,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你的长远目标,例如,减肥或考取医学学位。这样你就比较容易自制,不会受那些容易使你偏离主要目标的诱惑了。

5.人际关系

与同事、情人、朋友或家人相处,鉴貌辨色、善解人意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在几乎不知不觉中发送或接收情绪。例如,有人对你说“谢谢你”,从他的态度,你会感觉到他是正在打发你走、或真正感激你、还是只不过在敷衍你。我们越善于从别人发出的信号辨别这个人的感受,便越能控制自己发出的信号。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罗波·凯利和珍妮特·卡普兰在贝尔实验室里做的研究证明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多么重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是工程师就是科学家,在学术智商测验中得分都很高,可是他们之中有些入出类拔萃,有些人却碌碌无为。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那些表现突出的人都人际关系良好,交游广阔。凯利发现:“表现平庸的人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时,会打电话向各方面的技术专家求助,然后等他们回音,却往往等不到,徒然浪费时间。而成就杰出的入却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平时已经建立了可靠的关系网,当他要找某人,总是很快就有回音。”

这个事实再一次证明:一个人是否能出人头地,最关键的是情感智慧,而不是智商。

重视研究能力,随时提炼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

哈佛大学的学生被告知,要想在研究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一系列与在普通课堂上做一个“好学生”截然不同的技能,不能只会学习和做标准的练习题。在研究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发问,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而教授们仅仅充当辅助者的角色。

有个正在准备经济学毕业论文的三年级哈佛学生说:“我苦思冥想好几个月,总算有一个想法了,一见教授,三问两问就被枪毙了,还得重新来。在哈佛做毕业论文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教授一点儿都不含糊。博士研究生应该对知识提供原创性的贡献。原创性的!哪有那么容易!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4年才可以完成博士论文(外加两年必修课,共6年)。”

在如此紧张的学习安排和教授对原创性的苛刻要求下,学生们往往倾向于寻求捷径来完成毕业论文,并尽可能迅速得到一份好工作。他们经常问的问题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什么样的课题能帮我们获得顶级大学的工作?”

格里高利·曼昆教授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呢?他说:“我告诉学生,对于从事研究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不该问的问题。他们应该扪心自问,他们真正喜欢研究什么?他们对这个世界观察到了什么?有何疑惑?什么样的课题令他们兴奋?”

他将研究工作与其他职业区别开来,“做研究不像挖沟。一个人即使丝毫不曾喜欢过他的工作,也可以挖出一条很棒的沟。而相比之下,研究工作需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一定的热情。热情与创造力是携手共进的,没人能够为今后求职的需要制造出这种热情。”

同许多哈佛的经济学教授一样,曼昆无论在学术期刊领域,还是如《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这样更为大众化的新闻媒体上,都著述颇丰。他最有名的两部热门教材:中级《宏观经济学》和入门级《经济学原理》,已分别被翻译成15种和20种语言。其中入门级教材的影响更为广泛,已在全世界售出数百万册。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写一本经济学的介绍性教材呢?曼昆自1985年起作为助理教授在哈佛负责经济学原理的教学。1992年,他接受了为其课程撰写配套书籍的委托。在一篇回顾性文章中,曼昆写道:“在从学校毕业多年之后,没有什么比执教原理『生课程更能使一个经济学家不时想起他的领域中真正重要和令人兴奋的东西了。我们在此提炼专业积累的知识,教育我们的同胞如何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

接下来的5年中,曼昆潜心筛选要写入教材的内容,这一艰辛历程直到1997年方告完成。他在其中集结了一批卓越经济学家的观点,如保罗.萨缪尔森、斯坦利·费希尔以及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曼昆的教科书与之前的入门级教材有何不同呢?首先,他通过更早引入供给和需求这对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并对其做出更充分的讨论,使得“供给一需求”这一研究工具的作用更加突出。

其次,曼昆试图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理论间寻求新的平衡。他认为,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版的大多数教材过于倾向凯恩斯主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份量,对形成经济状况的长期力量给予更多关注。

这意味着,在经济的实际量方面,内容更多地涵盖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市场对储蓄和投资的平衡作用,自然失业率的决定因素等;而在名义量方面,对古典货币理论进行更多讨论,例如,货币数量论和费雪效应(即财富效应)。

曼昆把着眼于长期的古典主义经济学,放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之前作介绍,用储蓄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例子,可以说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古典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差别。依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高的储蓄率会降低总需求,导致更低的国民收入,因而储蓄量其后就会下降;而相比之下,古典主义的增长理论认为,更高的储蓄意味着更多投资,从而形成未来更大的资本存量以及更高的国民收入。

最后,曼昆做出很多艰难的删改,使得他的教材适合学生阅读。他不想用过多细节吓住学生,而是着重强调那些基本原理。尽管如此,他的教材仍有775页之厚,只是相比其他动辄干页的经济学原理教材而言,曼昆这本看起来的确很薄了。

他说:“(对我教科书的)评判最终不是来自我本人,市场反馈才是对此类事情的最佳评判标准,正如我教给学生的一样。”依此标准来看,全世界数百万册的销量就是他成功的证明。

当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曼昆教授说:“当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我读了一本书,它展现给我幸福生活的秘诀:找到你所喜欢做的事,然后找到愿意雇你来做这件事的人。”每当他面临下一步的选择时,总牢记这个秘诀。因此,他拒绝了大多数来自编辑和会议组织者的邀请,除非他们的选题与曼昆感兴趣并与着手的研究课题相符。“否则,我将难以愉快地写作,并且很可能写不出好文章。我搞研究的方法,就是首先确定我想要思考什么,然后再看是否有人为我出版研究成果……对我来说,开始一项研究时,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个课题是否能让我感到兴奋。”

“大多数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出于对其研究题目的着迷,都是这样做的,就是这个原因,使教授这一职业的工作满意度在所有行业里名列前茅。教授们寻找到了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找到了为此付给他们薪酬的人——这就是大学。”

另外,曼昆鼓励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因为“提出想法是研究过程中最难、最不可控的部分,而如果你的兴趣广泛,就会多少容易一些。”

“广泛的兴趣能带给你更多成功的机会。”他将研究者和矿工做比较,“如果一名矿工能着眼更广阔的开采场地,而非在同一地点重复劳动,他就有更大的可能发掘到金子。更重要的是,对一个题目的思考还可能引发对其他题目的想法。”

这恰为曼昆跨越经济学众多领域多样化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注释。他强调:“这些研究并非是什么重大计划的一部分,任何时候,我都只去研究当时使我最感兴趣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哈佛大学的学者都及其重视研究能力,他们随时提炼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作为学术成果,这对学生们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有些学生的成绩糟糕得让人头疼,还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下列两种不良现象:

一是个别学生感到与其他学生的疏离。少数学生也许能体验到独处的快乐,但毕竟只是少数。他们总是独来独往,既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也不属于任何学习小组。他们对付那些低分的招数,就是从教室到宿舍,关上门,独自一人拼命熬夜,学习、学习、再学习。即使成绩维持原样,他们还是不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仍然日复一日单调地学习着,结果成绩依然故我。更有甚者,干脆放弃这门课程。

二是不愿寻求帮助。美国所有大学都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帮助。很多学生一遇到麻烦,就非常果断地找到教授、指导教师、宿舍管理员寻求帮助。可某些学生就是不肯这样做。他们遇到问题,从不主动去找指导之师,这样,别人就很难为他提供帮助。

因此,哈佛大学的老师常常鼓励学生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社团,尤其要深入参与至少一项课外活动。需要挣钱的话,就去打工;也可以参加体育运动、志愿者服务之类的集体活动。

哈佛半数以上的本科生都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不论哪个专业。他们的工作门类各种各样。最常见的是行政、文书工作,其次是研究分析或数据分析。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文书工作;男生更愿意从事管理工作。他们每周通常工作7~12个小时。

从事计算机运算和科技工作的学生人数稳步上升,他们不仅赚了钱,也增加了不少知识。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开发新技术,或者研究现有技术的新应用,或者帮助大学里其他人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打工与学业成绩之间无显著联系。不论打工与否,成绩分布情况都大同小异。即使那些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学生,其学术成绩也不比别人差。至于工作量的多少,以及工作的灵活程度与成绩分布情况都没什么关系。总之,打工这项课外活动与学术成绩之间相关不大,并且学生们是否打工,也不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对课程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难度的整体满意程度。此外,学生是否打工,与其交友情况和对哈佛浪漫气氛的满意程度,都没什么联系。

当学生们讲述在打工经历中获得的乐趣时,有两项调查结果十分明显。首先,那些视打工经历为大学生活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时间越长心情就越愉快;其次,75%的打工学生认为这段经历提高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只有6%的人持相反的观点。女生与男生相比,更认同第一种看法。在哈佛,除了打工以及校际运动比赛之外的其他课外活动,本科生的参加率为80%。女生参加率为86%,男生参加率为76%。这10%的差异在于男生参加校际体育运动比女生多。不过,近年来,这种差异在缩小,参与校际体育运动的女生也在逐年增加。

志愿者工作也是一项很典型的课外活动。怀着“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回报社会”、“美化世界”的愿望,每个学期都会有25%的本科生加入志愿者行列,65%的学生大学期间都要不定期地参加此类活动,志愿者以女生、高年级学生居多。即使那些打工的学生,也会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去做志愿者,而且他们参加活动的次数比那些不打工的学生还要频繁。

大学生志愿者一般每周工作5小时左右。志愿者活动与学术成绩之间也无显著相关。

在所有的课外活动中,只有校际体育运动与学业上的低分有关。哈佛大学体育队里的学生,成绩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其他大学的情况也大概相同。这种局面是由于他们用在体育运动和功课上的时间比例造成的。不过有一点令人安慰,校体育队的学生虽然成绩低于平均水平,但就整体而言,他们是大学校园里最快乐的一群人,他们到哪里都有朋友,而且他们觉得自己和哈佛大学的感情最深厚。

此外,艺术活动在许多大学都相当受欢迎。许多本科生都投人到一项以上的艺术活动中,并且人数骤增,远远超出体育活动和政治活动。

如果将音乐、合唱团、弦乐团、室内音乐、舞蹈及戏剧编剧都列人艺术活动的范畴,哈佛近一半的学生在校期间都参加了这些活动。如果把音乐、戏剧、舞蹈方面的编剧和导演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工作也考虑在内,这个比例将超出一半。

一位哈佛大学的女学生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她在上大学前经常跳芭蕾舞。到了哈佛之后,她决定主修生物化学专业,同时参加大学芭蕾舞蹈团。她想继续跳舞,继续表演。但是她发现自己患了一种类似应力性骨折的轻伤——这并不奇怪,其他女舞蹈演员也常常有类似情况——但是,她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