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26404100000001

第1章 修身自省(1)

君子以恐惧修省。摘自摘自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摘自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41页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摘自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页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摘自《礼记·表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4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摘自《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4页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摘自《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5页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摘自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215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摘自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213—214页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3页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己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1页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页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页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4页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2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7页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摘自杨伯峻《论语泽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2页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5页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4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页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5页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1页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3页。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9页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4页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08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君子之道也,贫则欠廉,富则欠义,生则欠爱,死则欠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肢,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摘自孙诒让《墨子闲诂》卷一《修身第二》诸子集成本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7—198页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8页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5页

孟子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8页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8页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8页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1页

孟子谓高于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1页

凡物有乘而来,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9页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页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贫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尃刂行也。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页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无其不遂乎。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页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4页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不丰邕不塞。毂己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2页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432页

谓门人学者,舜何人也?我何人也?夫启耳目,载心意,从立移徙,与我同性。而舜独有贤圣之名,明君子之实;而我曾无邻里之闻,宽徇之智者。独何与?然则舜亻黾俯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摘自《贾谊集》上海人民1976年版第134页

齐王问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摘自《全汉文》卷三九刘向《新序》

知己曰明,自胜曰强。摘自王符《潜夫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3页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焉也与。摘自扬雄《法言》卷三《修身》诸子集成本

东方朔曰:“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

《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摘自《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65页

(王昶曰)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摘自《三国志·王昶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45页人无贤愚,见善则誉之,见恶则谤之;此人情也,未必有私爱也,未必有私憎也。今夫立身不为人之所誉而为人之所谤者,未尽为善之理也。尽为善之理,将若舜焉。人虽与舜不同,其敢谤之乎!故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摘自徐干《中论·道虚》《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人心莫不有理道,至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己,或用乎人。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追末。君子之理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理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仇多。……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矇,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摘自徐干《中论·修本》《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其言,若与之言,必以其方。……君子之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知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苟过其任而强牵制,则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为欺我也。摘自徐干《中论·贵言》《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恐其有余。摘自徐干《中论·道虚》《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摘自萧绎《金楼子·戒子篇》《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盍天道不使物兼焉也。摘自颜之推《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1页

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夫如此,故全也。摘自王通《中说》卷下《礼乐篇第六》丛书集成本

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摘自王通《中说》卷上《事君篇第三》丛书集成本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摘自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卷四《立身存笃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页

明镜所以鉴形者也,有妍媸则见之于外;往事所以鉴心者也,有善恶则省之于内。故黄帝镜铭云:“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又古人云:“前事之不远,后事之元龟。”元龟亦犹镜也。摘自《全唐文》卷二八七张九龄《进千秋节金镜录表》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292l页

古人有言,御寒莫要重裘,止谤莫如自修,修之至极,何谤不息。摘自《全唐文》卷二九○张九龄《上姚令公书》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2943页

夫修身固,治国平天下之大本也。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是身也者,万事之所由立,百行之所由举。故约之在饰己励行之中,措之为治齐均平之业。身之不可不修,修之不可不至。摘自张九龄《千秋金鉴录》卷五《修身第十章》四部备要本

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己果不能,人曰能之,勿信也。摘自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复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摘自《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7页

治心、治身、治友,三者治矣,有求名而名不随者,来之闻也。治心莫若和平,治身莫若兢谨,治友莫若诚信。友治矣,非身治而不能得之;身治矣,非心治而不能致之。三者治矣,推而广之,可以治天下,恶其求成进士名者而不得也?摘自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3页

古之君子,未尝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义归于反身;“二南”之业本于文王,夫岂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其推而及远,则商辛之昏俗,江汉之小国,兔置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谓身修,故国家天下治者也。摘自曾巩《元丰类稿》卷一一《列女传目录序》四部丛刊本

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6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摘自程颢、程颐《二程集》《经说》卷五《明道先生改正大学》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