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书写的日记4
最近只要看到在石就想叹气。这孩子成绩差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傻瓜。在石现在已经就读小学二年级了,可是不只是数学不好,就连英语的音标都没办法正确地读出来。不管怎么讲解,他都没办法理解。
为了教他英语发音,我连口腔构造图都画了下来,把发音也录下来给他听,可是他却一点兴趣也没有,反而硬着头皮消磨时间。如果偶尔表现出一点兴趣,也不会理睬我的教导,只管自己大喊大叫地乱发音。
“你看看这边。发[f]音的时候,要把门牙贴在下嘴唇上,再轻轻移开。来,看看妈妈的嘴形再跟着读。[f]!”
“P!”
“不是P,是[f],[f]!你为什么总是两个嘴唇贴在一起,发P的音呢?这是英语呀!”
“P!P,对了吧?”
每次在石尴尬地一笑了之,却依然不能学会我教的东西。学数学的时候也是一样,刚刚教过一道题,也练习了同类型的题,但是回头让他自己解答的时候,他还是会做错。而且,这种情形不是一两次。
在石从5岁开始做创意练习题,玩著名的智力开发玩具,从6岁开始去外语补习班学习英语,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什么进步。我小时候为了不输给别人而拼命学习,可是在石却一点都不像我。做错题目的时候还会无动于衷,要是做对了那倒是一回事……这孩子的消极态度真的是要把我逼疯了。
我也怀疑过是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所以也换过几次补习班,换过几套练习题,也试过在家里亲自教导,但是都收效甚微。每次让他学习的时候,他不是像麦田里的麦子一样望着远山发呆,就是突然站起来吵着要去喝点饮料,态度极为散漫。
而且在不久前,在石又吵着说不想去补习班学习了,说放学后想和朋友一起玩耍。但是,一考虑到这样只会让他落后于其他小孩子,所以只好连说带劝说服他回心转意,继续去补习班学习。
几天前,他在朋友家玩电子游戏,玩到很晚才回家,之后就一直嚷着要我买游戏机给他。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完全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了,如果再买游戏机给他肯定更不思进取,我只好对他说以后再买,让这件事暂时压下来。我很想把在石培养成最优秀的孩子,可是怎么会发生这么多让人忧心忡忡的事情呢?难道没有办法让他专心学习吗?
我认为我们韩国的父母一生都在承受着来自学习的种种压力。小时候,学校和家里都让他们用功念书,导致他们一直在考试的压迫感下成长。结婚后生了孩子,又为了孩子的学习而无法入眠。小时候学习成绩好的家长会想:“我小时候成绩很好,但现在还是过着苦日子,只有让孩子学得比我更好,才能过舒服的日子。”小时候学习不好的家长会想:“我要是好好读书,现在就不会过这样的日子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至少要比我过得更好才行。”学习好的父母想把自己从学习当中得到的教训传给孩子,学习不好的父母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总是对孩子重复那句“这都是为了你”。他们不管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管对孩子喊“先学习再说”。
前面提到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石的妈妈,因为孩子总是做错同一类型的数学题目而担心。只要孩子坐在自己身边,就能准确无误地答对题目,可是一旦让他独自解题,他就连做过的题目都会算错。妈妈担心这是不是因为孩子的集中力问题。
想提高孩子的集中力,父母就要接受孩子的现状。只有承认和接受“孩子现在解答不好数学题,发不好英语读音”的事实,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让我们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一下因为学不好数学和英语而天天被妈妈和老师责骂的心情。孩子会沉浸在“我没有任何事情做得好”、“爸爸妈妈总是因为我伤心”、“可能我是笨蛋吧”、“妈妈好像不爱我”之类的想法当中,每天过着抑郁而痛苦的日子。他们不能积极乐观生活,做事情总是要观察妈妈的眼色,脸上挂着忧郁的表情,行动疲惫且迟缓,还要为妈妈可能随时发火而坐立不安。
对于这些孩子,与其每天让他们不断做那些做不好的事情,不如先找出他们所擅长的事情,和父母一起练习。同时,与其让父母来决定他们该做什么,不如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喜欢的方式。或是暂时丢下英语或数学的教科书,偶尔让他们看看有关自然的书籍,或者全家人一起参与相关的计划。孩子可能会唱歌,可能会喜欢运动,和家人一起尝试这些可能较为擅长或喜欢的活动,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集中力。这样一来,他们也会对一直提不起兴趣而感到吃力的英语和数学产生想要学好的欲望。这时候,再由父母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和数学就可以了。
父母的忍耐力愈强,孩子的集中力就愈高
如果孩子在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面前表现得马马虎虎或心不在焉,因此导致不断失误的话,这一定和集中力有关。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孩子做完题目后要再检查一遍的习惯。不要让他们做完题目就想合上书本跑出去玩,而是坐下来认真检查有没有失误、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确定万无一失之后再合上书本。
但如果孩子在反复做对他的能力来讲太过简单的事情时接连失误的话,就有可能不是因为集中力低造成的。虽然孩子已经通过很多次练习充分掌握了这些方法,但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力会有所下降,是因为他们再也提不起好奇心而失去了成就感。这种情况下,愈是重复练习就愈容易产生失误。
当孩子在重复的内容上一直失误时,父母要确定这是因为他们没学会,还是明明会却做不好。如果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才出错的话,当然要再为他们讲解一遍,这时候需要反复学习。但是,如果已经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仅仅是在重复演算的过程,那么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让学生反复练习同一类型题目的参考书。但是,这一类参考书对培养孩子的集中力帮助并不大。对智商高的孩子来讲,反而会有害处。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如果是单纯地计算数学题,那么计算机会比人脑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任务。如果不是以培养孩子的耐力为目的,大可不必让他们反复解答题目。在反复解答同一种题目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感到数学是冗长而无聊的科目,因此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
托马斯·爱迪生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著名的科学家也不喜欢单纯的数学运算,而且也不擅长运算。比起让孩子在数学考试中得满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会显得有意义得多。如果出现孩子已经明白的内容,就要果断地喊出“到此为止”!相反,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给孩子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耐心地等待他们的答案。
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优秀的物理学家的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因为找出了美国挑战者号的爆炸原因,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费曼的父亲只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但由于十分热爱科学,因此在费曼出生之前,父亲就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费曼的父亲从来没有跟儿子说过希望让他当科学家的愿望,而是每周末都带着小费曼出去散步,在自然环境的熏陶中刺激孩子的思考能力。
“那种鸟叫树莺。不过,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并不等于了解了它的一切。知道了鸟的名字,也只是知道怎样称呼它而已。”
“先看看这一片树林,我们所看见的其实不到全部的一半。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只会不停地成长的话,树林只有愈来愈大。但是,这片树林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这树林中的树木有一部分正在成长,也有一部分却正在消失。”
父亲一面说一面踢开旁边的烂树根,让小费曼仔细观察里面的虫子和细菌分解树根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观察,费曼渐渐对事物的原理和演变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终于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在和学生家长谈话的时候,我常常举这样的例子来告诉他们,不要把多做一两道数学题当做不得了的大事。这时很多家长会说,如果考试考不好,老师就会认为孩子很笨,跟着同学们也会瞧不起他,所以只有想办法让孩子多学几道习题,才能让孩子抬起头去上学。
的确有一些老师会不喜欢或是瞧不起不太会读书的学生。但是,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样子。现在,会把做错一两道计算题的孩子当做问题学生的老师并不多。退一步来讲,就算碰巧遇到了这种老师,父母也应该向校方和老师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来说服他们。
如果是真心为了孩子,就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爱迪生是一位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典型人物。众所皆知,爱迪生孵蛋的故事正说明了他是一个多么调皮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有一天,爱迪生看到母鸡孵蛋觉得很神奇,就去问妈妈为什么母鸡要孵蛋。妈妈告诉他这是为了孵出小鸡。随后家人就找不到爱迪生的踪影了,后来找遍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终于在仓库里找到了正在孵蛋的爱迪生。他以为像母鸡一样孵蛋就能孵出小鸡来,于是几个小时都趴在这里孵蛋。
如果我们的孩子做了同样的事,家长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爱迪生的妈妈跟他说明人和鸡的体温有很大的差别,让他理解了人是不可能孵出小鸡的。她没有责骂爱迪生怎么会做一些奇怪的事情而让家人担心,也没有嘲笑他像个傻瓜一样自己孵蛋,更加没有怀疑爱迪生的头脑有问题,将他带到精神科去作检查。
爱迪生极不擅长读书、写作,连简单的计算题也做不好。一部分学者认为爱迪生有学习障碍。在强调读、写、算术的小学教育里,爱迪生总有不少奇怪的行为,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1 1为什么是2?也可以是1吧?”爱迪生总是问这一类的问题,以至于老师把他叫做“脑袋坏掉的笨蛋”。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被说了这样的话,每个家长听了都会感到伤心。想必爱迪生的妈妈也是一样。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并没有为了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而吓唬他说:“求求你不要在学校做那些奇怪的事了。以后好好听老师的话。你要是常做那些事情,连同学都会瞧不起你、讨厌你。”而且,她也没有帮他找课外辅导老师,想办法让他跟上学校的进度。
爱迪生的妈妈只是到学校找到老师,堂堂正正地对老师说:“我家孩子不是笨蛋,他是一个有好奇心、喜欢提问的孩子。”此后,她就没有再送爱迪生去上学了。她认为爱迪生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这不是爱迪生有问题,而是学校的教育体制太死板的缘故。
当然,这并不是要所有的母亲都和学校作对。就算这个世界、学校、老师把孩子当做奇怪的学生而排斥他,父母也要一直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因为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理解孩子。当老师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有问题”的时候,不要无条件肯定老师的话,然后马上设法纠正孩子的问题,而是应该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父母也可以直接问孩子这些问题。
这时千万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不要以责备或担心的心态去接近孩子,而是要怀着真正想了解孩子的心态才行。怀着真正想理解孩子的心情与他对话,就能够发现老师担心的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环节上。在这之后,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或者等待孩子自己领悟自身的问题。此后,父母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对策传达给老师,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请老师一起执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很多老师都喜欢学生家长和自己交换意见,共同努力教育孩子,而不是家长全力接纳老师的意见,被动地等待老师的处理。我们的教师比家长想象得更加温和,也具备更开放的思想。不要忘了,老师和父母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