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11

第11章 洛阳民间社火文化综述(5)

九莲灯舞最常见于宜阳县盐镇乡的刘岭、罗村、周过、会过以及新安县铁门后刘岭村等村,其中以新安县的表演最为有名。相传洛阳的九莲灯舞系清末时期由陕县传入。灯由宽5寸、长1尺的木板下面中间装上4寸长出木柄作灯座;用竹片在灯座上做成两盏莲花灯的灯笼,灯笼上面扎两根2尺长的缨须。每块木板为1盘,共18盘6朵莲花灯。另外,用竹篾编扎8匹竹马,名“对子马”;还有一对首尾长达5尺许的孔雀灯。表演时,玩灯的扮作仙女,驾竹马的扮作武士。灯与马相间,纵列两队。另1人也是仙女打扮,手擎孔雀彩灯窜前奔后,表演孔雀戏花时的各种神情姿态。另有一人左手举一扇形竹灯,名日“牌灯”,还拿有一只铜锣;右手执木槌,击锣指挥。武士们扬鞭催马,仙女们擎灯起舞。忽而成一条直线,犹如长虹横空;忽而聚作一团,形似蟠龙戏风;忽而对集成“天下太平”等字样,优美壮观。

(27)高抬故事

以特别的方桌做平台,台又分层,高达丈余。每层有一故事人物。底层为男,高层为女,如梁山伯、祝英台等。由数人高抬平台行进于人流之中。远观惊险异常,近看妙趣横生,令人神往。孟津县白鹤乡的铁榭、白鹤台高7—10米,最为有名。

(28)抬杆

又叫扮故事。它是以巧妙的构思和结构,装饰成多种形状的花、花篮等,然后将眉清目秀加以化妆的小孩,缚在上边,远远望去,就象在花朵上站立,飘飘如凌空飞翔。在行进中,不时转动,看的人无不把心弦绷得紧紧的。个中机关,属于秘密,各村竞相设计,翻新花样,出奇制胜。凡站在上面的儿童,必须胆量大、长相好、讨人喜欢。每次扮演,儿童们都争当这种角色,且以此为荣。因为是在大方桌上抬着进行,所以称“抬杆”。

(29)高庄

此属造型艺术,于明末自南召传人,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表演的内容以传统戏曲为主,同时也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年年有高庄,岁岁翻花样。其行当有生、旦、丑等。

全舞分四垛,每垛由八人抬,垛由1张八仙桌和单桌撑起,下坠磨扇或大沙袋以使重心下移,保持稳定。上由畸形铁拐因势造型,可在铁拐上扮演“大耕田”、“张果老倒骑驴”、“葛麻”、“状元祭塔”、“猪八戒背媳妇”等古装戏曲画面。加上30多人的铜器队,伴以协调的抬垛步伐,气势壮观。

此表演现见于嵩县车村乡孙店元宵社火中。

(30)背装

此表演以嵩县旧县乡西店最为有名,旧时偃师亦见。嵩县的“背装”是高跷与“肘阁”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系清光绪年间黄河北孟县李英科逃荒落此所传。所谓“肘阁”,是表演者把一铁制的特殊道具绑扎于身,另把一二名儿童稳扎在道具的上端,犹如用手托起,形成两层或三层的各种戏剧人物造型,名目繁多,如“金钱豹”、“丑三打柴”等。该地“背装”的表演者脚下踩着木跷,上面有一二儿童,其表演及道具制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背装全舞有顶拐、袖拐、活拐、死拐之分;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共有6垛,即六个典故:《秦香莲》之“韩琦杀庙”、“杨八姐游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游龙戏凤”、“松鹤延年”、《白蛇传》之“断桥”等六个场面。表演者不唱不念,也无动作,但因其造型别致、惊险、有趣,故此表演较引人入胜。

(31)垛子

流行于洛宁县兴华、崇阳、下峪山区,属于大型综合活动,表演人员以多为宜。各队响器有大鼓1面,10铙10镲,旗帜数十对,分赤、橙、黄、绿、青、蓝、紫,绣龙、凤、麒麟、七星、八卦图案。另有小炮、小旗杂列其间,化装表演。

表演开始,每队响器各由两面令旗前导,依次而行。一队迎一桩,先高后低。高桩方桌安装铁拐,上铺花毯,由两个4—7岁不同性别的小孩,扮成相公、姑娘。男孩依一定姿势或坐或立于桌上,女孩暗用铁拐连接于男孩身上,专接人力不支的部位,如手指顶人,构成奇艺,让人观赏。出桩时,方桌由四人轮流抬,4桩依次相间而出,尾随响器,徐徐移动。低桩则由一强壮男子和一女孩扮演。男子将拐子紧扎身上掩饰起来,上接女孩。数桩齐出,且走且舞。每桩根据不同故事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直观效果像是一个人站在一枝花、一杆枪、一只玉镯、一面小镜、一根头绳、一只蝴蝶之上,巧妙装扮,不露破绽。此外还配高跷、地乐,另有一丑角作滑稽表演。

(四)洛阳民间社火中的火流星

洛阳民间社火中有一种“火流星”值得一提。火流星俗称“火弹子”。它的构造非常简单,用一根不太粗的苎麻绳,两端各系一个短圆台状钢丝笼,内装燃烧着的木炭。表演时,但见火球在头顶飞舞,形成圆形、扇形等多种图形。火球舞动,呼呼生风,炭借风势,越发红旺,煞是壮观。如成群结队玩耍,无数火球在空中翻飞,特别壮观精彩。

耍火弹子需要有一定技巧。别看这项民间杂耍儿不起眼,要掌握它,耍得精,玩出一点名堂来,必须得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得年轻力壮,再就是生性好动爱玩,情愿拜师学艺,头脑清楚,肯下苦功。据说开始学艺时,老师先让徒弟用一根衲鞋底子绳,两头各拴制钱一个。练习时右手捏住绳中,左手拿住一端制钱。右手左右转动时,制钱便在空中画圈儿,当圈儿转匀后,左手的制钱顺势向上抛出,右手立马停止转动,扇形便一张一合拢重复出现。要紧的是当扇形合拢时千万不能相碰,一碰就玩儿完了。这是玩火弹子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项。

玩火弹子的技艺名目繁多,如“天女散花”,就是把火弹子绕在脖子上甩动画圆圈儿,火炭星子进出,满天飞舞,好似天女散花一般。绕在腰间玩,好像乌龙绞柱;蹲下舞时,犹如地陀螺转动,抛到空中叫飞天弹。单手、双手、口噙、腰缠、抛空、坐地、躺地,花样之多,技术之高,难以言表。社火表演,特别是舞龙表演时,如果场子太小,表演者便用火弹子向人群抛去,观众后退,场子就撑大了,场子中心放竹席一张,表演者便站在场内舞出各种花样。最后再亮一招“地趟流星”:左手撑在席子中央为圆心,身子斜倾伸直为半径在席上画圆,右手耍的火弹子还不停地在场内飞舞。观众喝彩,表演停止,加些木炭继续前行。如果挡驾的在街中放的不是席,而是一条板凳,表演者便仰面躺在凳子上,表演些惊人的招数。此时,锣鼓声、鼓掌声、鞭炮声、口哨声响成一片。

社火队伍往往用“火流星”开始,既可开路打场,又可烘托气氛,也可维持秩序,是社火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形式之一。

(五)洛阳民间社火队的组成及演出

社火队,就是民间不同形式的社火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规定组成的演出队伍。社火队伍一般由社火头、旌旗队、鼓乐队、开路官、社火表演队组成。洛阳民间社火演出,俗称“出社”或“行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火队都有自己的习俗和规定。

社火队出行,一般多设“探马”绕街开路,即由一身穿皮袄、倒骑马匹的探马,绕社火队拟行的路线跑一趟,俗称“踩场子”,以示社火队即将出动。接着,开始放三眼铳。放铳后,鞭炮齐响,鼓乐齐鸣,表示社火出动。

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是社火头。社火头一般身扛一杆红心黑边的“令”字旗,指挥社火队向前行进。有的地方社火头穿着打扮比较惹眼,如反穿皮袄,头戴凉帽,眼戴墨镜,口上方挂长须,腰间系一大带子拖于裆前,足踏长筒靴,完全是一“老翁”打扮。通常其右手摇一鹅毛扇,左手执一长竿,上挂“水牌”,牌上饰以红绫,正面书写某某村当日的社火节目,背面书写演出时间。

社火头后面是旌旗队。一般社火队的旗帜有三角形狼牙边的龙凤旗、红旗、彩旗等,从几面、十几面到几十面不等,大的社火队的旗帜甚至达到上百面,上书各个乡村及其各社之名。旧时,紧跟旌旗队有四个吹号员,手握一米多长的“过街号”边走边吹,其声嘹亮震耳。

跟在旌旗队后面的是鼓乐队。建国前,旌旗队后面还有一个祭神队,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香桌和猪羊供桌等,香桌、供桌居中,神头、族长、乡绅达贵等身着长袍、头戴礼帽簇拥围护左右。建国以后,政府大力破除迷信,祭神队已不复存在。鼓乐队一般由大鼓、大铙、平面锣、府锣、大钹组成。鼓乐队一边行进一边以鼓点敲打乐章。敲打到激情澎湃处,表演者全身随鼓点而动,敲打飞锤、飞锣、飞铙,令观者亦受其感染而情绪高涨。

“开路官”居于鼓乐队之后。开路官即用大轿所抬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模拟像,通常为包公、关公等名垂青史的正面人物,即民间俗谓的能除恶扬善的“好官”或能庇佑人们发财致富的“好人”或“财神”等。并非每一个社火队都设开路官。没有开路官的,便紧跟以社火表演队。

社火表演队按排列顺序又分为社火头、社火心和社火尾三部分。社火头多为高跷队或垛、庄、阁、台、芯子等表演队,其静态设计一般求新、求奇、求精。社火心则由各种垛、庄、阁、台、芯子等表演队组成,不同表演队的艺术造型各不相同,亦称“芯子”。芯子与芯子之间穿插以各种形式的社火表演。最后是社火尾,俗称“坠子”,由各种嬉戏逗乐的杂技杂耍和丑角组成,以其打、跳和滑稽、幽默的表演增加喜庆、热闹气氛,并可起到防止尾随人群拥挤的作用。

洛阳民间的社火玩会大多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一般都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形式的社火组成,队伍整齐,雄旗猎猎,铳炮轰隆,威武壮观,观者如潮。各种形式的社火,或边行进边表演,也有随时根据情况停下来表演,还有被路边的观众用长凳或桌子置于路中间拦住表演,称为“拦社火”,俗城“拦会”。于是,被拦的社火队便暂时停下打开场子进行表演。拦会者有个人、村、寨、机关、团体、商店等,多在桌凳上放茶水、烟酒、瓜果等,作为对表演者的酬谢。

不同的村庄、社团在参加社火演出时,往往相互之间在形式、内容、技艺、道具以及组织水平、观众人数等方面进行或明或暗的较量,民间称之为“赛社火”。为了一决高下,许多村庄在出社火时,全村男女老幼倾村出动;凡有可助兴之物,都主动献出;凡有一技之长者,都踊跃参加排练演出,其团结和睦的势态达到空前。在社火表演时,往往是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此时鼓声一时大震,都想压倒对方。各家的社火演出人员,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观众。虽然带有竞赛的性质,却从不评选名次,好坏优劣标准自在人们的心里。

另外,洛宁县人们结社集资在传统节日放烟火敬神,也称为“社火”。其中“花子”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做法是用硝磺、木炭、白沙、细沙按比例配成,然后装筒,用药线牵引。玩时点燃,顿时火花四进,花色多样,十分好看。而旧时流行于洛宁县上戈乡的天灯亦是社火活动的一项内容。即用纸糊在圆竹圈上,呈筒状,竹圈下中用细铁丝十字网成,缠上棉花,浇上煤油。点燃后热气推灯徐徐上升,越飞越高,愈飘愈远,直至油尽灯灭方落。

综上所述,一方面,社火以奇妙的装扮,优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欢快的情绪,集中展现出民间多种艺术以及锣鼓、舞蹈等表演。社火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充满了强烈的阳刚之妙,内容蕴蓄着娇艳的阴柔之美,不仅保持了周、秦、汉、唐以来的乐舞风貌,而且增加了娱乐方式的艺术魅力,既为研究古代乐舞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又使人民群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育,增长知识。

另一方面,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成为中华民族年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民间社火表演,既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也丰富和活跃了节日期间各个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节日闲暇中出现的聚众赌博、聚饮酗酒等不良习气起到了抑制和疏导作用。

民间社火亦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是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民间社火不仅是洛阳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洛阳人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洛阳民间社火,对增强洛阳人民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可以规范人们的行动,另一方面便是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二十一世纪的洛阳民间社火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也必将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瑰宝。

作者简介

粱淑群,女,1970年生,河南洛阳市人。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