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02

第2章 敬胜堂账本反映出的洛阳近代史诸问题探讨(1)

王支援

近年来,笔者搜集到部分清代中晚期及民国时期的一些账本,其中以“敬胜堂”商号的账本最为完整且成系列。这些账本通过主人对其当时生产经营及日常生活的开支记录的形式,反映了许多珍贵的政治、社会、经济、民俗的场景,对我们认识那个时期的洛阳的民众生活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现将其有关问题分类介绍探讨。

一、账本的种类与年代

有关账本一共有三十一本,年代最早的为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最晚的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时间跨度六十六年,其种类包括花费账、买药底账、货底老账、走账、来往账、拾药老账及日清流水账。种类齐全、账目细微、记账认真、装订齐整、保存完好,是这些账本的特点。

1.账本的种类及内容

这些账本根据其标示可分为六个种类,每类记一科目,某些类有分类,现详述如下:

①花费账

此类账本共有七本,最早为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然后是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民国时期的则有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然后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开始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序列基本齐全,特别是民国时期的,除中间缺失几本,大致可以连续下来,账本记载的主要内容均是该商号每年每月每日的各项花费,按年立项,逐月排列,分日记账,十分详尽,包括其商号基本的生产经营支出及收入,家庭生活的支出等等。小至几文钱,大到几千文乃数十两银子,都详细记录,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真实的数据,堪称珍贵。另外,除了日常开支等,还列出了由于诉讼引发的一些开支,反映了当时司法的黑暗,这些将在后文专门阐述。

②流水账

此种账本共九本,其中日清流水账四本,年代分别为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年至1908年),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1925年至1927年),主要内容为记载每天经营项目的借贷出贷记录,这几本账可反映“敬胜堂”所经营的主要业务。其中,一为中药,许多条目中都记录了取药种类及欠款的数目;第二为借贷,这反映了敬胜堂也经营钱庄,以借贷生息为主,账本中对此也有详细的反映。另外日行流水账二本,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这二本流水账和其余的流水账完全不同,虽然也是流水,但不是记载与经营与借贷有关的内容,而主要是敬胜堂自己内部包括家庭及经营有关生活收入和支出的账目,是非常重要的账本,其重要性在于一是反映了当时捐税的苛重;二是有关风俗的情况,如每年二月城隍庙的进香,吕祖庙的抽签;三是物价的水平,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纸张笔墨、布匹用具、粮食副食、调料水果等;四是一些社会现象,从一些支出可看出当时制度的腐败与黑暗;五是当时对某些物品的称呼及名称,现在已经寻觅不到,可回放出当时旧洛阳的某些场景及消失的称谓。还有流水账及日流水账和日行账各一本,内容与上述二种类型基本一致,内容也略同。

③买糠流水账

这是专门记载购买“糠”这种货物的账,时间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中间缺失五年。这么多年连续购买“糠”,用途是什么?账本只字未提,据分析其用途,或许是为了饲养业,这说明了敬胜堂除了中药销售及制作药丸及经营钱庄外,还经营饲养业。此账时间为民国后期,可以得知,是敬胜堂比较晚期的经营项目,这说明敬胜堂对各个项目的经营是有时间的区分和分阶段的,其目的显然是什么有利可图就经营什么,十分灵活。

④货底老账

这种账是专门记载敬胜堂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库存的中药品种及数量的账,它反映了在这一时段敬胜堂经营的中药铺的规模及种类,还是比较大的,另外重要的是该账本中还夹带有许多中药的药单,这些药单都是单页彩色纸,应是敬胜堂卖药开出的,这也说明敬胜堂既开有中药铺,收购中药而且制造药丸(后面有专述),所以有坐堂的中医开药单也是正常的,也便于销售。

⑤来往账

此种账一本,年代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5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共包括三年时间,主要内容是“敬胜堂”与各商号及个人之间经济往来的记录,有中药、生活用品、生产用品及借欠情况。

⑥拾药老账

一共有八本,是留存比较多的类型,也反映了敬胜堂经营中药的时间和规模,其时间跨度较长,从光绪五年始(公元1907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数十年之间基本连贯,由此可看出敬胜堂的诸多业务中,中药的经营是最基本的、连贯的和主要的。许多账本中也夹带有已开好的药方和药单,有数十份之多,这些账本主要是历年买药人所欠的款项。可以看出,有的欠的是整数,就是买药时分毫未付,有的欠的是尾款,由此得知当时经营的困难,有这么多的老账,这么多的欠账,正常经营的维护着实不易。“老”字的含义就是久,过去的,有的欠账几年都没有付清,这也反映出那个阶段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低规模和民众生活的拮据,起码是不富足,所以才造成这么多的老账的出现。

⑦走账

此种类型分为两种,一是走账,二是四乡走账,内容基本一致。“四乡”的范围大一些而已。年代均为民国时期,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至民国十七年,民国十八年、民国十九年、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基本上是一些小额的欠账,多以“毛”计算,从账面上看,有近一半是呆账,也就是死账,要不回来了,如果账结了,主人会用笔作以标记的。从这些账本看,进入民国时期的敬胜堂,显然已走上了衰落,其账本装订潦草,字体疏浅,不似清代末期的敬胜堂账,字体工整秀丽,装订也甚规范,这也和当时民国中后期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大形势有关,那么多的欠账要不回来,这生意是没法再做了。

⑧买药底账

此账是从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1年至1947年),主要是记录了这七年买药的品种和价钱,虽然历经七年,但只用了很小的自制简陋账页来记账,一共才三十几页,这说明了敬胜堂业务的进一步萎缩,也与时局动荡有关,这七年正是抗日战争的开始和终结,战乱不已。民不聊生,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证,生意更是不好做了,其中的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以后,再也看不到敬胜堂的任何有关资料,恐店堂已关门了。

二、有关敬胜堂的有关情况

在前面的介绍账本的有关情况时已知了敬胜堂的有关情况,首先,我们通过账页反映的资料,知道其主营的为中药,这通过其数本“拾药老账”及“买药底账”都可以看得出来,另外,该店还制造中成药;其中主要是一种药丸和一种药面,在其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9年)的花费账上的后部对该店历年的药丸制作有一个统计。

“癸丑年十月初五日处制丸药二千二百八十七个

甲寅年八月初五日处制丸药二千三百二十六个

乙卯年四月十六日处制丸药一千三百七十四个

九月二十九日处制丸药一千五百七十个

丙辰年二月二十九日处制丸药四千一百五十八个

丁巳年三月初一日处制丸药二千四百三十个

戊午年三月二十日处制丸药四千六百个

庚申年四月初七日处制丸药二千六百六十三个(至辛酉四月十一日下存一千丸)

辛酉年十一月初七日处制丸药一千三百八十个(壬午年二月用使)

癸亥年正月二十三日处制丸药一千五百五十个

甲子年四月十五日处制丸药一千二百六十一个

乙丑年十月初六日处制丸药一千六百三十个(年内卖二百,寅年正月用使一千五百三十,丁卯正月存丸药九百八十八个)

丁卯年十一月初一日处制丸药二千一百二十二个

辛未年(即二十年也)三月初一日处制丸药二千一百四十个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初十日处制丸药一千六百五十三丸,至三十三年二月初三用九百五十二丸(新补二十八两药面)”。

以上登记制作丸药的年代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至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中间比较连续,只缺民国八年和民国十七、十八、十九年,从每年制造的数量来看,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此账虽然始记于光绪三十三年,但截至到民国后期,使用时间比较长,除了丸药,还有药面,药丸的名称据账本透露是“保身丸”,治什么病,药效如何不见介绍,制作工艺也未见介绍,这是正常的,工艺应该是保密的,不会对外宣传,这样可以保证销售的利润,在现今来说,就是商业秘密。

前面也提到过,在这些账本中,夹带有许多开好的药单,敬胜堂的主营是中药材和中成药,并常年制造中药丸,在账本中夹带有大量开出的药单,在其中的一张药单后盖有一枚正方型的戳记,“传世儒医李大先生是李氏祖传丸药老铺。”这枚戳记非常重要,首先说明了敬胜堂的堂主是李姓,而且是“传世儒医”,其制造销售的药丸也是祖传秘方自己制的,从这些保存的账本上看其上限是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下限为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其延续时间还是较长的。

其戳记中提到的“儒医”,在敬胜堂与账本一同发现的还有其部分线装书籍,这些书籍印证了其“儒”。首先这些书籍都是敬胜堂主人留下来的,有“诗经”、“独快山房文稿”、“三字经”、“上论语”、“下论语”等,但大量的是手写的文章及诗作。其中文章类还有老师的批语,从这点说明其先人是至少经历过科举考试的,或者至少是上过县学或学院的,因这些文章的试题与批阅均与发现的县学或学院的文章体例一致。另外大量的诗作显示了堂主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其由李德峻(关于敬胜堂李姓的辈份下文专列),所写的“游龙门”有一定的史料性和艺术性,还给我们揭示了清朝晚期龙门石窟的一些具体情况,现将其抄录如下:

游龙门

龙门艳景应攀寻,并峙双峰震古今。

不识当年谁鑿此,潺溪伊水声清音。

话到龙山景最繁,龙山自古冠群峦。

莲花洞里紫藤绕,石穴几处碧水湍。

龙山叠嶂最峥嵘,一日色三极有情。

遥指千斑石幽露,佛头个个绿纵横。

这些诗用笔明快,不算最佳,亦可赏析,其中提到的“莲花洞里紫藤绕”,说明了当时的莲花洞里应是藤树缠绕,草木茂盛,是疏于管理的景象,但也成了最自然原始的景观,“石穴几处碧水湍”,“湍”,水急而大,与现在相比估计是水大多了。“佛头个个绿纵横”说的是佛像的头部长满了青草和苔藓,而且覆盖着佛像横七竖八的,说明了在清光绪年间的时候,龙门石窟的石像头还都是完整的,而且到处长满了野草,洞窟里苔藓满壁,这也反映了石窟的渗水现象严重和人迹罕至。

在敬胜堂留存下的书籍中,还有一本描述当时民间称谓的手写本,其中包括“天文类”、“地理类”、“身体类”、“亲眷类”、“饮食类”、“肉菜类”、“果品类”、“服色类”、“家具类”、“农具类”、“人事类”、“农具(事)类”、“生意类”、“杂货类”、“文事类”、“武修类”、“婚姻类”、“丧葬类”、“人物类”、“残疾类”、“时序类”、“神圣类”、“花草类”、“禽兽类”、“粮草类”、“音乐类”、“昆虫类”、“正经类”、“混账类”、“闲谈类”、“杂字补遗”,一共三十一类,基本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民俗、动物、植物、丧葬婚礼等等。类似于世俗百科全书,用字简练,总结观察到位,形容透彻,由于是手写本,应是民间坊里的流传本,其中不乏对奸诈之人的抨击,这是一本研究清代晚期的洛阳珍贵资料,也表达了敬胜堂主人取与舍的情怀。

关于敬胜堂主人的有关情况,通过这些账本和书籍反映的有关信息,可以大致梳理出一个脉络。首先诗作的几位作者李德峻、李逢辰、李茂林、李蓬阁,这五李或有诗作,或有文章,他们几位。。应是敬胜堂开创者的前辈。中或有直系,或有叔伯,由于资料有限不能认定。一自光绪五年左右始。敬胜堂开办,堂主李守仁,即那枚戳记所言的“儒医”,此时是敬胜堂的开办期,也是兴盛期。次辈李长生、李偷生,民国初期以后,经营敬胜堂。民国后期,李振奇接手管理,此时敬胜堂由盛到衰,兴盛不再,晚期改名为“敬立泰”,但其业务量已大大减少。

关于“敬胜堂”的所处位置,通过仔细研究现存的这些资料,可以得知在今五股路与东车站一带,其账本中多次提到“进城”,此中的城即今老城,在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洛阳的城就限定在今老城这个范围。可以得出,其位置在城外,但由于其经营有一定的规模,故又不应离城太远。在其光绪三十三年的一本花费账的后部,标注有“民国十二年……将五股路地路此东一段典于郭永印,价钱1000文,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将此地赎回。”又“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五股路南场地五亩典于李富歧,价大钱六十七千文整……每一年出大粮钱二百文……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将地约赎回……”,由此可知,敬胜堂在经营的同时还拥有地产,所以其店铺应在其所拥有的土地附近,而不可能太远,用自己的房子开店铺,是旧时的一般做法。在清末民国时期,东车站一带已比较繁华,相对于老城而言,除了西关处因有传统的官府处决人犯刑场而略为荒凉之外,其老城外的南关、东关(包括新街)、北关(小北门)都形成了新的居民区和商业区。由此也可以理解敬胜堂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了。有地做生活保障,自家的房子开办商铺,经常进城方便快捷,经常赶集采购生活物品。当时在东关北侧的今瀍河东岸,自清晚期始就有著名的九龙台会,此会规模较大,出售的都是农产品和农具、种子、饲料等。离老城又非常近,一直延续至近年才搬迁,敬胜堂账本中所提到的“赶集”、“集花费”就是这处集市。

敬胜堂的业务范围在账本中也有反映,在其业务往来中涉及的地方有“北王林”、“齐村”、“太平庄”、“东马庄”、“崖望村”、“厚岗台街”、“苗沟”、“南关”、“西下庄”、“西石桥”、“城角村酒坊”、“饯铺村”、“东石桥”、“郑村”、“花庄”、“高龙”、“董家村”、“石人村”、“东岗”、“铁匠村”、“太白庄”、“孙庄”、“南关盐店口猪行”、“白马寺”、“后石罢”。

这些地方有城内的、城外的、洛河南北岸、孟津县、偃师县,范围还是较为广泛的。另外在业务往来中还有许多的商号,其中清朝末年的有:“辅仁和”、“协同盛”、“仁和永”、“育生堂”、“德典万”、“成典太”、“和典永”、“德茂祥”、“丰聚昌”、“万典恒”、“魁典号”、“天义和”、“魁西典”、“济仁堂”、“德典万”、“祥顺隆”、“永典太”、“福显德”、“吉星照”、“恒德堂”、“德泰祥”、“崇仁堂”。

民国时期的有:“祥聚公”、“并立堂”、“魁西典”、“成典泰”、“顺典楼”、“忠义德”、“万典恒”、“永典太”、“祥升长”、“祥生堂”(内城窑院口)、“和典楼”、“万和堂”、“中兴隆”、“天义合”、“万典楼”、“全典公”、“中华楼”、“生典发”、“天乙堂”、“义典泰”、“仁义长”、“天发长”、“顺典馆”、“後典永”、“立盛魁”。

这些商号也说明了敬胜堂业务的广泛,也反映了当时洛阳城内店铺的有关情况,应该是珍贵的资料,但并没有如今鼎盛的“真不同”的记载,个中原因尚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