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22

第22章 中国古代民问美术欣赏——河洛民间剪纸(1)

章代明

一、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艺术形式。它朴实生动,取材广泛,表现夸张,以独特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像一朵朵绚丽多姿的花朵,装点着居室环境,美化着生活,用一种亲切、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着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

我国早在西汉时代就已经开始造纸,随之剪纸便在民众中产生。然而,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还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如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园前476—前221年):①1950—1952年在河南辉县古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刻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雏形。

北朝(公元618—534年):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金银花团花。

唐代(公元618—907年):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灿的花纹。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1279年):关于宋代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元1368—1644年)的夹纱灯是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剪纸流传下来的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

二、河洛剪纸的题材与样式

河洛地区一般是指黄河中游地区及其最大的支流洛河流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河洛地区诞生,标志着华夏民族由“野蛮”跨入农耕“文明”。从夏以后,经历了十三个朝代建都洛阳,故称十三朝古都。“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诗句,道出了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因此,河洛民间剪纸与河洛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河洛地区普通劳动民俗生活形象化、艺术化的反映,它的题材内容大多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关。如喜花(结婚时贴用的)“鸳鸯戏莲”是表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白手偕老”;窗花“金虎送钱”(把老虎看作是万能的吉祥物),则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牧羊人”、“庄稼汉”、“喂猪”、“拉洋车”,它们不仅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民间艺人的剪刀之下,一些令人生畏的动物被创造成可爱、美好的艺术形象,如老虎狮子,艺人们把它们处理成为稚拙和逗人发笑的形象。在以“老鼠偷油”,“老鼠嫁女”为题材的剪纸中,作为四害之一的老鼠,其灵巧、胆怯的特点得到夸张,整个画面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调,使人感到很有趣。还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的取材于戏曲人物、连环画。然而,剪的最多的却是她们眼中的大自然,她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剪纸,一般都是借物寓意,讲究艺术夸张,刻意追求形似和神似,用以表现生活环境和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活跃在河洛地区民间的巧手们,虽然在剪纸的表现形式方面有他们的共性,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三门峡陕县南沟村剪纸艺人们现场边唱边剪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坑文化”特色,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琳琅满目、巧夺天工的剪纸作品张贴在身后的窑畔的窗棂上、土炕上。十多位艺人一字排开,纷纷拿出各自的绝活儿,手起剪落之间一幅幅蕴涵着美好愿望的金鸡报春、十二生肖、富贵牡丹及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的剪纸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当代河洛地区剪纸艺术家当推李笑白先生,他的剪纸以传统故事和农村题材居多,如《小放牛》等作品,风格刚柔相济,线条内圆外方,造型概括冼练,具有传统魏碑书法的韵味。青年剪纸家李滔的剪纸作品则是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如《花媳妇》、《好电视》等作品,人物造型夸张,黑白对比强烈、善于捕捉人物一瞬间的动作情感,似有国画大写的笔法。

河洛民间剪纸从具体用途和样式特点上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美化生活环境的剪纸

窗花 窗花是指贴在窗子上的剪纸。在农村老式房屋的窗户上,多用木头制成的方格,讲究的还做成带有几何形的花窗,窗户上多贴有“皮纸”或“麻纸”。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换一次窗纸,再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给人以清新亮堂的感觉。窗花的样式大多比较自由一些,除了“角花”和“团花”之外,在形式上都没有什么限制,但幅面不适合太大,画面上也不能有太多的块面,以免影响光线透过。窗花的取材多样而丰富,有单个的动物、花草和人物,也有成套的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

顶棚花 顶棚花是指贴在天花板上的大幅剪纸。过去,在农村习惯于在天花板上裱糊白纸,人们把它叫做顶糊。顶棚花的幅面较大,多在节日或婚、寿喜庆日子里使用。粘贴时,中间贴一圆形或多角形团花剪纸,四边再饰以三角形或花边剪纸。顶棚花剪纸在制作时,多将纸折叠起来,剪成对称的形式。

喜笺 喜笺是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的剪纸。在门楣上悬挂门笺的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称之谓“门彩”、“斋牒”,现在则称为“挂笺”、“挂钱”、“门笺”等。其形式特点是状如旗幡,天头较大,外缘较宽,下缘为流苏。画面的图案一般不太复杂,多为吉祥图案或几何纹,也有在几何纹上衬以文字的。有的须成套悬挂。

②装饰民俗活动的剪纸

喜花 喜花是指婚嫁喜庆时用于装饰器物等的剪纸。在使用时多半是摆在器物上的,而不是贴上的。有的是由新娘亲手剪制的,有的则是由专业艺人制作的。一般的喜花剪纸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外形,或是以器物、果物等为外形。题材大多与婚恋有关的,有吉祥图案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果物和器物等。

礼花 礼花是用来装饰礼品的剪纸。还有一些地方称礼花剪纸为“圈盆花”,而还有一些地方将它称为“糕饼花”和“果花”。在过去,农村中的人情往来都要带些礼品,大多是一些糕点、寿面和鸡蛋等。人们为了表示郑重,要在这些带有乡土特点的礼品上摆衬上一些剪纸。剪纸的题材以吉祥图案为多,制作比较工整。还有的地方,人们有将收到的礼花剪纸贴在窗户上的习惯。

③结合实用工艺的剪纸

鞋花 鞋花是作鞋面刺绣纹样用的剪纸。它的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绣于鞋头的,大多剪成小团花,叫做“鞋头花”;第二种是绣在鞋面上的,外轮廓为月牙形,幅面比鞋尖花稍大,画面比鞋尖花复杂,这种叫作“鞋面花”;第三种是可以绣满整个鞋面的,是在鞋头花的基础上延伸到鞋的两端,叫作“鞋帮花”,这种多用于寿鞋。其中以鞋头花的数量最多,人们用的也比较普遍。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它画面的设计大多适应鞋底的形状,较多用于寿鞋的绣花。也有绣在袜底上的,顾名思义又叫作“袜底花”。鞋花剪纸的外形严整,画面的结构比较疏朗、均称,有的部位仅剪开而不回刀掏空,也可供刺绣时作为针法参考使用。

三、河洛民间剪纸的纹饰及涵意

河洛剪纸的图案大致可分为几大类,在这里主要介绍民间常用的两大类,即花草植物类、动物类。

1.植物类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同时和我们的生活是形影不离的。在过去农村艺人们常用花草植物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牡丹

洛阳是闻名世界的牡丹之乡。作为具有“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之称的牡丹,以富丽饱满的形态和艳丽夺目的色泽,在人们心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本民族精神象征,它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良好祝愿。寓意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正因为艺术家将此主观意愿生动地融注在牡丹的形态之中,才使牡丹纹样的生命力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牡丹图案象征富贵,宋代周茂叔《爱莲说》有“牡丹,花之富贵也。”

(2)莲花

莲花在剪纸图案中出现也较多,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在过去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观念,因莲花果实莲蓬多籽,人们用其形及谐音,表示“连生贵子”之义。第二是因为在中国,莲花与佛教是密不可分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它洁净、清纯,没有枝干,只空空地开一朵花,昂头傲视,这些品质使莲花成为纯洁的象征,成为佛教和道教的众多“珍宝”之一,也是何仙姑的标志物。第三是因为青莲往往使人联想到“洁净”,因为“青”字与汉语里的“清”字同音;“莲”字因为与“廉”谐音。人们用“一品清廉”寓公正廉洁,表示了旧时对清官的期盼和赞同。第四是因为旧中国的大家闺秀把自己双脚用布包裹起来,目的是要把它们弄成“曲莲”,人们认为这样妇女走路和跳舞的姿势才算优雅好看。这种残酷的风俗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被法律禁止。

(3)桃

在中国文化中,粉红色又叫桃花色。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究其根由,是女子为修饰自己而施用粉红色胭脂,脸色白中透红,可与美丽的桃花相比之故。粉红色(桃色)可以象征女性,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青年男子把心爱的女子称为“红颜知己”。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至今民间还认为桃木制品可驱除鬼怪,辟邪。而桃子则寓意长寿,《诗经·周南》上云“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给老年人祝寿,送上一盘寿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4)石榴

在中国人们借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石榴树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其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祥者。

(5)菊花

菊,古作“鞠”。《礼记》中就有“鞠有黄华”的记载,周代后服中也有“鞠衣”之称,可见其历史之悠久。著名的西晋诗人陶潜的《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颂菊的千古绝唱。又因菊花盛开在重阳节前后,故旧时人们把菊花赋予敬老、长寿的寓意。在我国人们还把菊花与其他音韵相同的花草、物象以及文字等相搭配,组成种种内涵丰富的“吉祥图案”,点缀生活,求得幸福长寿。

(6)梅花

梅花作为吉祥图案,体现出它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德情操,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古寒来”的坚贞气节。古往今来,在文学艺术史上,有多少赞颂梅花的诗画,数量之多,令其他品类的花都自愧不如,望尘莫及。可想而知,梅花的美,是多么与众不同。梅花不如玫瑰的娇艳,也不及荷花的婀娜多姿,却得到了无数诗画家的青睐。这都要归功于梅花所特有的崇高品质。

2.动物类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愿望,不仅用语言,还常常通过某种动物的寓意、谐音等形式来表达,其表现内容极为丰富。

(1)虎

在河洛剪纸的图案纹饰和种类中,不乏老虎的形象。在中国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历来是威武勇猛的象征。许慎《说文解字》对虎字的解释是:“虎,百兽之君也。”在民间将虎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如盼望孩子茁壮成长,谓之虎子,观察对方为虎视,盘座威风谓之虎踞,叫之有力为虎啸生风等。总之虎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信仰观念中不仅仅是威猛,还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文化涵义。汉代就有画虎于门的风俗记载。借虎避邪是民间传说信仰意识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观念。所以民间艺人们喜欢做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来象征乞虎辟邪之意。宋代陆游《忆菊》诗:“虎头空有相,麟阁竞无缘。”由于对虎的崇拜,以致于形成了特有的民间信仰文化。

(2)狮子

狮子的性格是具有权威性,有所谓王者的气质,是英雄原型和权利原型的结合。与老虎相比,狮子更有团体性,权威性的另一面是喜欢保护弱者,保护自己的朋友。狮子是一个威严的、也是慈爱的家长。狮子实际上也有妩媚的一面,有“狮子”人格的女性,是那种妩媚起来光彩四射的女人。狮子于西汉时期经丝绸之路引入,汉苟悦《汉纪·武帝纪三》:“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因狮子是猛兽之一,凶猛威严,人们塑其像以驱邪避灾,旧时上至皇宫衙门,下至大户人家,门外两边多放石狮作镇宅之用;狮子逐渐演变成权威的象征,人们通常以石狮祝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在河洛剪纸的作品中以“狮子滚绣球”作为吉祥图案广为流传,它亦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舞蹈,通常有两人合扮狮子,其中一只为武狮,一只为文狮,武狮主要表现狮子勇猛强悍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翻转、踩球等动作;文狮主要刻划狮子温驯的神态,有瘙痒、舔毛、打滚等动作。

(3)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