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含有许多迷信的色彩,但正是这个民间习俗的形成,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吉祥的企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用传统的理念来诠释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概因旧时洛阳民众由于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落后,人们又往往抵抗不了外来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辟邪趋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传承,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思想、观念的一种被动接受,是代代相传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的积淀,表现为一种潜在的热衷和崇拜。它源自于人类对身家安定的基本需求,在面对无法控制的旦夕祸福时,总是需要具体的仪式作为辅助,才能完整表达趋吉辟邪的强烈期望。个中形态可谓千差万别,但他们大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其二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人自身力量的怀疑。借助于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东西,并赋予它超乎自然的威力,用于实现美好的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如前文所提“上梁钱”,洛阳民间在建造房屋时,有把铜钱悬挂在梁上的习俗。人们认为铜钱有发财致富、辟邪镇宅的作用。这种崇拜一方面反映出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屈服于所谓由鬼神造成的自然灾害。所以还要借以自己崇拜的鬼神来驱逐这些自然灾害,以祈取得和谐和平安。当然造成这种文化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当时科学技术落后和人们对自身缺少认识。
其二是人们对具有特殊功效物质的崇拜。尽管它有许多不科学,甚至带有愚昧性质,但在广大的民间,却把它看作是具有极其实用的意义。例如所谓撒“飘梁蛋(馒头)”,就是在上梁时,由木匠师傅从梁上把馒头抛下来,众人争相取食,习俗认为吃这样的馒头为大吉大利;也有人认为,馒头俗称“兴隆”、“发发”,众人抢食馒头,新屋落成后就会日日兴隆、年年昌盛。这种民俗举动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为了争取生存,希望发达兴旺、祈求吉利平安而进行的一种积极而又无力的抗争。
2.“上梁”风俗中阴阳五行相辅相承的平衡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依照阴阳五行说,所谓“一元生二极,二极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世间万物皆阴阳化生,天地、日月、山川、四时以及君臣、男女、夫妇都是阴阳相生,而世间万物则又都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构成,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自然、社会、人事的变化。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具体到洛阳旧时建筑习俗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诸如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习惯同五行对应起来,将阴阳五行理论运用到许多具象事物中,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解释居住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承的平衡说,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这种中和平衡说运用在建筑上的中和平衡现象,即以中和平衡所形成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而又坦然之感。古代匠人因之而产生这方面的构思往往又是很奇妙的,往往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人在观感上获得中和平衡的效果,也并以此来预言人的休咎福祸,所以人们对建筑中的阴阳五行现象是非常重视的。据《吕氏春秋》用五德终始说附会秦以前各代,并以五行配五色: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士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很显然,把历史的演进归结于五行相克,黄帝符土德以尚黄色;而禹之兴则以木克之,汤符金,商汤代夏桀,是金克木;周以火兴,火克金;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水当克火,故其文称“代火者必将水”。据说秦始皇正是受了这种理论的影响,施行了一套符合“水德”的制度教令,明李贽《史纲评要》论及事云:“初,齐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始皇采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皆尚黑。”此为五行帝王更替说。至于古以五行分主四时,春水、夏火、秋金、冬水,土则兼配四时。具体体现在洛阳的建房上梁习俗民谣中即有“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西方庚子金。三撒南方丙丁火,再撒北方壬癸水。四方撒罢了,再撒中央戊己土”之说。人们将五行配四方,即东为木、西为金、南为火、北为水、中央为土,再与天干对应起来,即民谣中所唱的“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此说来源既久。
东汉班固在撰《汉书》时,特辟《五行志》,将许多灾异事变同五行生克理论附会在一起,使阴阳五行之说流布更广,后世竞相取法,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及个人的吉凶福祸。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既相生,又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等。实际上它利用人们渴望预知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与前途的心理,借重于阴阳五行中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宿命论等文化观念的影响,尽可能把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事物,拟以具体化,并将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运用其间,以达到平衡中庸之目的,使人们将战胜自然的希望寄托在自身之外,增加了人们对神鬼等超自然力量产生的依附性,洛阳“上梁”民谣即为最好的诠释。这种以中庸思想强调天、地、人同步,重视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同构关系,构成了建筑发展中不定形的定式。中国建筑以特有的结构,线、面、色彩、光影,构成了有机的无限深邃空间。通过它使人感到一种愉悦的主客体相互的自由空间的体验,能体味到空间的感召力,能清晰、具体地感知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建筑、环境、人三者天然密合,一切顺乎天理的理想建筑理念,从而建造出一种极具理想的居住环境。
三、经久不衰的洛阳上梁风俗是中华文明起居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当然,建房上梁风俗中,人们利用这种仪式藉以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这是无可非议的,尽管实际上夹杂着许多迷信的成分。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人们在搞这类活动时,庆贺、祝福的仪式依然那样隆重热烈,但迷信的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趋消亡。随着高楼的林立,有些仪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上梁之类的风俗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如现在人们乔迁新居时,仍沿袭旧时上梁放“鞭炮”习俗,但这就只具有喜庆的作用了。人们对某些信仰习俗采取了自发的分辨和取舍,一部分已脱去了迷信的外衣,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上梁”的习俗中透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即使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各式各样的日常利礼仪活动来调节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潜动力所在。这种传统习俗文化的发展,正是构成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一种文明原动力。
作者简介
张秋茹,女,1973年出生,河南洛阳市人。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