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群
洛阳旧时民间从商形式,有坐商、行商和小本小利之摊贩商,其中以行商较为普遍,民间统以“生意人”、“做生意的”、“跑生意的”相称。行商就是游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走街串巷、肩挑车推的小商小贩。
小商小贩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的时候,统治者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换,曾设立有固定的交易市场,规定交易的时间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其中的晚市,当时也称夕市,就是为小商小贩的零星售卖而设立的。在唐朝之前,“市”和“坊”(住宅区)是分开的,一直保持着两者之间的分设制度。到了宋朝,这种“坊市制度”被打破,在城市商业中,不受特定市区的限制,商人在缴纳一定的商税之后,可以随便在居民区设店摆摊、走街串巷叫卖。所以,小商小贩的活动也没有了任何限制,更为活跃。诸多走街串巷贩卖日用品的小商小贩构成了城市商业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阳民间小脚商减少,人们颇感不便。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小脚商又渐多见,尤其各种手工匠及收废品者最多,即使在城镇街道也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叫喊声。
一、货郎挑
货郎挑作为行商的重要商品承载工具,一直被民间行商广泛使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过去行商普遍使用的工具现已基本消失。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藏有一件极富代表性的行商承载商品工具——货郎挑。该货郎挑通高130厘米,由两个盛纳货物的长方形挑子和一根扁担组成。两个挑子规格大小一致,下部为一长方形的柜子,上为一提。柜高55厘米,长、宽均为44厘米,柜足高5厘米。柜分两层,上层为两个高11厘米、宽17厘米的抽屉,作为盛纳货物所用;下层高34厘米,由两扇宽20厘米的小门取放货物。在两层抽屉中间部位,一挑上书写“财源广进”,另一挑上书写“管鲍遗风”。与柜子相连的是高7厘米、边长为70厘米的正方形盒盘,作为摆放货物所用。该货郎挑的提高55厘米,宽44厘米,从盒盘与下部的柜子中间穿过。在距提柱头7厘米处有一横木相连,下有两根横木和三根短横木分成宽窄一致的三个小框,中框铆一铁柄,以便于扁担钩挂所用。提两侧的木柱上一侧书写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另一侧书写对联:“圣门高弟曾货殖,越国大夫亦生涯”。扁担长193厘米,在距扁担两端6.5厘米处各固定一铁钩,钩长9厘米。
“管鲍遗风”,此处的管鲍,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历史人物,即齐国的相国管仲和鲍叔牙。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年轻的时候合伙做生意,贩运粮食到齐国。适逢齐国大旱,管仲和鲍叔牙将粮食全部用于救济灾民,赢得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后人在称赞鲍叔牙高尚品德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商人仿效学习的楷模所称颂。因此,古代经商之人在供奉财神的同时,也往往在经商时所使用的器物上书写“管鲍遗风”等词句,以表明自己不是惟利是图的奸商,从而赢得顾客的信任,并将其作为经营之道和信奉哲理。
“圣门高弟曾货殖,越国大夫亦生涯”中提到历史上以经商有道的两位历史名人。越国大夫指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史记·列传第六十九》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献策七,越王用其五”。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雪会稽之耻后,弃官归隐,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即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与西施泛舟于吴越间,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用计然策,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后人以陶朱公尊称范蠡为经商的楷模。圣门高弟指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子贡。《史记·列传第六十九》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里财于曹、鲁之间,七十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之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至也。”后人也将子贡视为经商的能手。
从该货郎担的楹联,不难看出,这一副小小的楹联,却表达了旧时经商之人期望自己也能象范蠡、子贡那样尽职尽责,掌握经商之诀窍,从而生意兴隆、兴家立业的美好愿望。
二、货郎
货郎是一道遥远的风景,现在几乎看不到了。直到七十年代末,货郎在乡村还是常见的。那时的中国,还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公社一般只有一个供销社,货郎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现在不同了,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小卖部,即使有人还想念货郎,也没有他的市场了。因为货郎的利润,相对于店铺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而村里有了小卖部,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什么时候都可以去买,价钱也不高,就没有必要买货郎的东西了。
做货郎的人并不多,首先得有一点钱做资本,还得有力气,还得在农闲的时候。货郎一般都是外乡人,本地人不好做生意,
(一)货郎的经营范围
货郎只带一些日用的小百货,偏重女红用品和水果糖。货郎总是挑着两个箩筐行走天下,箩筐里装满了乡村小店里惯见的糖果和肥皂、牙膏、洗衣粉之类的日常用品。
货郎一般只卖一些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买进卖出,赢利并不丰厚,要靠长年累月的积攒。
货郎一般都在僻远的乡村走动。做货郎很不容易,要一天到晚不停地走,要吃百家饭,不管合不合口;还要睡百家炕,走到哪个村子天黑了,就在那个村子找一户人家住上一晚。货郎俗称“杂货佬”,多少都含有一点贬义的意思,大概说这个人专收垃圾的。货郎一进村子,小孩子们便奔走相告,大声地喊:“杂货佬来了,杂货佬来了!”“有垃圾的快点拿出来卖呀,杂货佬的糖果又香又甜!”
(二)货郎的经营方式
货郎有挑担的,一边一只大筐子,所有的货物都在筐子里。也有用背篼背着货物的。货郎其实是挣几个辛苦钱。货郎在谁家里吃饭、睡觉,都会留下他的一、两件货物,算作他的吃住费用。
货郎的经营方式有单纯的卖、以物换物换或者亦卖亦换三种。一般来说,货郎回收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如:破鞋、鸭毛、酒瓶等等。妇女们剪下的长辫子、鸡蛋、猪鬃毛……有什么就换什么。然后,货郎就将换到的东西带到山外,再卖掉。
货箱的一个边棱上刻着尺度,用以丈量鸡肠带、红头绳之类的东西。货郎习惯用手卡,一卡五寸,两卡一尺。人们信任货郎,也信他的手。
凭着两条腿,货郎挑着他的箩筐走南闯北,给每一个村子带来了糖果和故事,也养活了他的家人。
三、洛阳民间行商习俗
洛阳为豫西经济中心,商贸繁荣,市商贩客云集。洛阳人历来以善经营而著称。《隋书·地理志》云:“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洛阳民间行商颇重信义,在商业交易中,经商者为获取利润,虽比一般人稍显乖巧,但仍保持洛阳人淳厚的德行,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商习俗。
洛阳市商中有一些无固定营业店铺、专门从事贩运货物,以整批转卖给坐商,不做零售,从转卖中取利的商人,民间称为“脚商”,或称“行脚商”、“跑外装的”、“跑生意的”等等。小行脚商为小本买卖,无固定店面,往往单枪匹马四处寻找货物贩运,尤其贩运紧俏货物;大行脚商资本雄厚,多有自己的固定店面。他们或贩运货物上山下乡,或收取农产品贩往城镇,或于城镇之间往来贩运,此种脚商,民间多称为“客商”。清代及民国时期,在洛阳的客商,多为山西、陕西等地商人,他们都建有自己的会馆,如山西泽州府(今长治市)和潞安府(今晋城市)两地商人所建的潞泽会馆、山西与陕西商人合建的山陕会馆,至今还保存较为完好。
民间脚商经营都采取成批贩运、成批卖出的方法,把贩来的整批货物再整批地卖给坐商、小脚商,随贩随卖,一般多预先选好订货者。大脚商因多有固定的店面,贩来的大批货物可随到随卖,又可存入店中视行情的变化再一批一批的卖出。整批的出售货物现在称“批发”,过去脚商称自己成批卖出货物为“趸给别人”,购进者则称“趸下的货”。
脚商中颇多零售者,他们之中摊贩商和挑担推车贩卖者最多,大都本钱小,无固定营业点,有的经营内容也常更换,民间称他们为“卖啥吆喝啥”,或称为小商小贩,也就是做小本生意的。这种小商贩在农村有,一般出现在农村定期或不定期的集贸市场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进行零星叫卖。他们大都赶市追集,走乡串村。这种小商小贩资本微薄,所卖货物多是自产自销,所从事的行业以服务性的行业为最多。虽然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多数是一个人,一副担子、挑子或一辆推车、一只挎篮,但城乡居民离不开他们,他们繁荣了城乡的商业,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些人谋生是非常艰难的,夏天头顶烈日,冬天冒着风雪,为的是挣一点点小钱来养家糊口。为此,他们整天奔波劳顿,今天挣的钱明天就花掉了,至于明天的日子如何过得看今天的生意如何。
(一)洛阳民间行商的种类
旧时,在洛阳的街头巷尾,流动的小商贩就有十几类之多,小商品多达几百种。
1.卖铜铁器类的:铜罐、熨斗、火锹、火夹、香炉等。
2.家庭生活类:桌凳、凉床、交椅、杌子、竹椅、衣架、浴盆、浴桶等。
3.青白瓷器类:碟、盘、碗、蒸笼、水缸等。
4.文具类:砚台、笔、墨、裁刀、簿子等。
5.瓜果蔬菜类:苹果、梨、西瓜、香瓜、姜、葱、蒜等。
6.鱼虾类:鲤鱼、鲫鱼、河蟹、河虾、田鸡等。
7.肉类:熟猪羊肉、鸡、鸭、鹅等。
8.四时花卉类:春天卖瑞香、木香,夏天卖茉莉、榴花,秋天卖茶花、菊花,冬天卖梅花、兰花等。
9.妇女用品类。
10.小儿玩具类。
还有各式各样的小食品、风味小吃、针头线脑等日用百货。
民间走乡串村的小脚商,人们均按其经营内容直呼其名:如卖豆腐的、卖芝麻糖的、卖山楂串的,还有换糖人的、捏面人的、卖篦子的、崩爆米花的、收破烂的、卖鸡娃的、卖针的、卖老鼠药的、卖京广杂货的等等。
(二)洛阳民间行商的经营方式
小商小贩之中有使用担挑装盛商品的,其所用器具有箩头、竹篓、荆筐、木箱、纸箱、盆子、布袋、坛罐等,大都根据经营内容配置。如卖鸡娃的,他们将自己孵出的雏鸡装在一对特制的直径约一米多的圆形带盖大竹簸箩内挑着。吹糖人的挑子,前头是一只约二尺高的荆条筐,上盖一挖有半圆形孔洞的长方形薄木板,内放一小煤炉,上坐小铁锅,用以熬制“糖稀”,荆条筐上配有一小木架,上插用糖稀吹成的诸如“小猴耍棒”、“黄鼠狼拉鸡”、“长虫吸蛤蟆”等糖人造型,挑子后为一箩筐,专用于盛放用糖人换来的旧衣旧衫、麻绳、头发之类。还有一种所谓的“货郎挑”,一头是用五、六层长方形的扁纸盒或木盒做成的货箱,各层分别盛放首饰、鞋袜、小儿用品、化妆品等。另一头为一二市尺高的竹篓,内放各色绸缎、衣料、被面、布匹等。
在小贩中,使用推车者而不用挑担者,人称“推脚的”,他们在推车上放置各种货品器具,随时可以移动。
在走乡串户的小脚商中,也有既不担挑也不推车的。他们以背、擓经销货物。如民间捏面人的,多背一长方形小木箱,箱盖上横摆着各种颜色的江米面条,以备“捏面人”时使用。卖花米团、酥糕多背一盛装货物的布袋,卖时以个或根论价。卖焦花生的用口袋背着或用篮子擓至一地时,摆在地上叫卖。卖蒸馍的多用一草制的圆箱,俗称“馍箱”。专门卖纸烟的营业时用一方形木质的“合盘”或一篮子相盛,置于路边街道旁出售,俗称“纸烟摊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纸烟摊一般论“根”出售,因顾客买整盒烟者甚少。
走乡串户的小脚商中,有许多小手工业者。他们之中,有离开自己作坊下乡出售各种手工制品和生产生活器具的;也有肩挑手推手工器具和原料,游乡串村边制作边售出的,其中也有以修理为主的,常见的有小炉匠、补锅的、锔缸的、掌箩修笼的、剃刀磨剪的(为牲口)、钉蹄子的等等。他们或担或挑或背或捱,在乡里街巷展现自己的技艺。
摆摊设位者称“摆摊的”,多为饮食摊贩,经营各种“地方小吃”,经营点多搭一草棚。经常移动者多撑一布蓬子遮阳和防尘,如卖水煎包的常用白布为蓬,俗称“包子蓬”。各种摊贩所用器具、灶具都较简单,且便于活动。卖糊辣汤、羊肉汤的炉火多用泥土垒就,随时可拆除或弃之不用。卖馄炖、卖汤面条的多用担挑,一头置炉灶,一头设置屉厨和案板,营业时将案板置于两担之间。摊贩商人大多凌晨便出摊营业,如早起生火做饭,炸油条、糖糕、卖豆浆、油茶等,民间称其为“勤行”。
各种商贩经营时,一般边走边以梆声、锣声、钟声、鼓声以及高亢的叫卖声招徕顾客。也有一些直接到买主家中服务的。乡村的小脚商经营交易,既可使用现金,也可以物换物。小脚商经营灵活,且所贩商品多为大店铺不甚经心者。
这些小商小贩经过长期的经营,后来逐渐在使用工具、售卖方式,甚至穿着打扮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如剃头的用彩色涂画牙齿作为标记;卖水果的用荆条筐盛装水果;卖食品的用带抽屉的红漆方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