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账页的记录,长盛会成立之初,实际上全体参会人员也就是上下班会首的那十人,所以说,参会人员都是会首之一,都参与管理具体日常事宜,确实符合公平透明的原则,在成立后有每人每月添钱兑会的数目,大致是每月200文,未见有缺失或不兑的,也有得会的记录,得会的钱在二万文,应该是能办一些大事的,在得钱后,专门标注有“立有质业字一张”,这是为了避免有人在先得会后不再参加了,因为总有个先后,你先得了会,别人还没有得,所以你得继续参加,而且将你的土地作为参会的抵押品,并立有字据,这一点在账本中标注的特别清楚。
二、日行流水账
此账有二本,分为元号和二号。元号即首号,时间从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在这本账中,可以看出长盛会的运作就像其“序”中所说的那样,是比较规范和正常的,每人按月兑会。违规了有罚款,受到罚款的人不多,但确实执行了。
这时据账本透露的信息,参会的人员多了,不是像起会时的那十人,但增加幅度不大。此时有用兑会之钱放款的现象,因为有利息的收入,利息的钱数是每千文每月按三分收息。每月的月末还会将本月存款作一下统计。
此时还有一个特点,即开始兑会时每人每月须200文,但到宣统二年后,参加的人兑会数大幅增加,一般是一千文,也有高达6000文的,这些大额款项的以原发起人的会首为主,这说明在长盛会开办后规模加大,钱数增大,影响面宽,实力增加了。
二号账从宣统三年十二月底始,直到民国十七年止,持续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这中间除务继续开办,人数据统计已达数百人之多了,特别至民国十年以前,一直是长盛会的兴盛期,不过有些已经有人会者无力继续参加兑会而发生了当地的现象,即无钱交纳每月应交的款项,只好将地当与长盛会,待有钱时再将地赎回,这些账本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此时特点是兑会钱数额大幅增加,基本上是几千文以上,还有近万文的,这些长盛会掌握的钱大都放贷生息。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是此时长盛会经营的特点,此时,以孝为先,助丧为主,不许争兢吃喝的宗旨,已被大大的扭曲,基本上变成了以钱放贷生利的地下钱庄的性质。在宣统三年以前,长盛会的利息每月不过才几百文,其钱也确实是用在了轮流得会、扶丧助丧助人的方面。但此时每月利息已高达数仟文,而且账本中不再出现得会的记录。前来捐钱的人多了,利息多了,当地赎地的多了,中间还有会首们将当地无力赎回的土地卖掉充公,然后将款项分掉的记录,如民国十三年三月十三日,七位会首每人共分得卖地款一万文,可真不是个小数目。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因还不起借钱的本金和利息而丧失土地,而这些会首们此时也确实大捞了一笔,成了地地道道的财主了,此时不见有任何因违犯会规而罚款的记录,也不见有任何会员出殡相助的文字,长盛会的性质已彻底改变了。
在当初长盛会成立之始有一项规定,即每年正月初六是温会日,不能缺席,雷打不动,从账本中看,也确实如此,只不过是从民国九年开始,由每年的正月初六改为正月初九温会,为何改没有说明,所谓的温会,是一年一度会首们相聚为商长盛会的日常事务的聚会。会首应悉数参加,但从每年温会的情况来看,温会应有几层意思:一是对过去的旧账,收入和支出进行审查。借贷、得会,是讨论的重点。还有就是要借此大宴一次,从温会花费的钱数来看,宴请的人数和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其每年温会反映的花费款项很有意思,现将列出于下:
宣统元年温会,买渠纸七张,撕蓝布81文。
“宣统二年温会,花费1475文。
宣统三年温会,花费1690文。
民国元年温会,花费3080文。
民国二年温会,花费2894文。
民国三年温会,花费4161文。
民国四年温会,花费3261文。
民国五年温会,花费4858文。
民国六年温会,花费4310文。
民国六年温会,花费2518文。
民国七年温会,花费5742文。
民国八年温会,花费3754文。
民国九年正月初九温会,花费4989文。
民国十年温会,花费6652文。
民国十一年温会,花费5495文。
民国十二年温会,花费6437文。
民国十三年温会,花费6728文。
民国十四年温会,花费6921文。
民国十五年温会,花费9522文。
民国十六年温会,花费8620文。”
民国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停止温会。
从上得知,其第一次温会,也就是成立之始初的那次,只买了七张纸,撕了一块布,纸是用来裁开装订为账册的,布是用来当桌布用的,花费甚少。此时的长盛会,应是团结一心,心存大志,作一番事业,至少从节俭情况上看是如此。在其后的四年中,每年温费的花费程度均未超过3000文,这说明其经济实力尚不够雄厚,再者处于发展阶段。温会的费用用作什么,应是聚会时庆祝一番,离不了大吃大喝。从民国三年后温会费用大幅提高,最高的在民国十五年已达到近万文,这里面有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是吃喝的费用多了,会员多了,收入多了,场面大了,此时已不再谈什么节俭了,也不是首会时买了几张纸,撕了一块布就可以温会了。一天的温会要花掉近万文钱,可谓是出手大方阔绰了。在民国六年有两次温会,这是唯一的例外,这种情况有一种可能,就是有重大的事项需在年中再开一次会进行商讨,才能解决。温会的主要内容除了吃喝叙旧外,每人分利存钱也是要讨论的一件大事,开始还有讨论违规罚款的内容,后来则主要是当地、赎地,生利及分配成为主要事宜。
由于过度的浪费,加上性质改变,从当初的助丧出殡到后期的疯狂放债敛财,长盛会终于暴露了本质,脱离了宗旨,其走下坡路也是必然的,在民国十七年,甚至连一直坚持的温会都没有进行,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这年的账本记录从笔迹上看换了一个人,此前连续十几年的记账都出自一人之手,此人肯定是会首中的重要一员,或许是主会者,人变了,会亡了,长盛会走到了尽头。
三、行利老账
此账是记录长盛会自成立之初到结束时的生利账。时间跨起近二十年,但奇怪的是,虽然账上确实记载有捐钱生利的款项,但总的特点是记录少、数量少、数目少,近二十年却只有近百笔记账,疑是一本假账。从长盛会二十年的经营与温会的规模,及会首分钱的数额,此账的记录太不完整和简单了,说穿了长盛会毕竟是私人组织,开始说是做好事尽孝心,但不可避免的蜕变为一种地下钱庄性质的敛财组织,其操作运行权掌握在极少一部分人手中,为了给众人一个交代,出现假账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对最重要的行利老账,都如此简单潦草,应是其长盛会本质所决定的,是故意操作的结果。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及运行情况都记录在那二本日行流水账上,而二本账则是不公开的,对内不对外,对上不对下。
综观长盛会的全程,分析其始与终、兴与衰的全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成立之初以助人为乐、集资助丧为宗旨,提倡公平节俭、规章详细、奖罚分明,到中后期以放贷为主,生息赢利,取地夺房,变卖还债,分取钱财,温会一次花费近万文钱;从一个民间互惠组织演变成一个标准的地下钱庄,说其是地下钱庄是因其见不到交纳一分钱契税的记录,完全是地下运行,所以,其走向消亡也是必然的。
作者简介
王支援,男,1955年2月出生,河南信阳人,洛阳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周明霞,女,1966年12月出生,安徽宣城人,洛阳都城博物馆文博馆员。
王丽红,女,1968年生,河北人,洛阳古墓博物馆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