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富华 邢建洛 司马国红
1995年7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洛阳铁路分局一街坊宿舍楼的基建考古时,清理发掘了两座明代墓葬。两座墓葬均为土洞墓,由斜坡式墓道、甬道和平面呈长方形的砖铺地洞室组成。两座墓中均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中还各出土了一方墓志,分别题为《明显考儒官孙公及母常氏合葬墓志铭》、《明直隶肃宁县知县先考荩一孙公暨配先妣段氏合葬墓志铭》。
这两方墓志主人为父、子关系。两方墓志均青石质,志石呈正方形,志盖均呈盝顶,而且均出土于墓道与墓室的结合部。其中《明显考儒官孙公及母常氏合葬墓志铭》墓志,盖长53、宽53、厚18厘米。阴刻篆书,自左至右共4行,16字。志石长84、宽84、厚18厘米。志石正面阴刻楷书,共33行,每满行32字。该志由其子孙向宸撰、孙卫宸书,其孙孙睥篆。《明直隶肃宁县知县先考荩甫孙公暨配先妣段氏合葬墓志铭》墓志,盖长44、宽44、厚8厘米。上阴刻篆书,自左至右共5行,25字。志石长64、宽64、厚26厘米。志石正面阴刻楷书,共26行,每满行30字。该志由其子孙睥撰文,孙唪书篆,石工陈得才刻。上述两方墓志均由本族人晚辈撰写。
这两方墓志虽未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但从现有资料看,已经出土的与其家族关系较为密切的孙氏家族墓志另有两方孙氏家族墓志,对于孙氏族系繁衍、官宦家族之间相互联姻及社会关系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孙震所任“伊府纪善”一职为研究有关洛阳伊藩王府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此外,这二方墓志的出土也为研究明代的官制、科举制度、历史地理沿革、人物等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故现就两方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如下。
一、孙氏一族世系
孙氏一族原籍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至孙震始,因“爱洛之风土,遂家洛焉”。据孙遇诰、孙拱宸父子两方墓志,并结合以往出土的孙震两个女儿的两方墓志:《明故上舍口公孺人孙氏合葬墓志铭》[1]、《明故敕封安人吴氏孙氏墓志铭》[2]可列出孙氏九代世表(不含夫人及女子)。
上述孙震两个女儿两方墓志也可弥补孙遇诰、孙拱宸两方墓志(以下简称二志)之阙,从而得知孙震至少有五女。两方墓志分别赞颂了孙震次女、第五女不仅知书达礼、贤孝、聪慧的懿行,而且次女“女红酒馔罔不精美州”[3];五女“罔专志女红其或纂组刺(绣)自合式度”[4]。
孙氏一族正史中未见记载,但在清龚松林编修的《洛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对孙日盛、孙拱宸、孙向宸、孙卫宸等均见有载。下面对二志中所涉及的孙氏一族中的几个人物,并结合《县志》略作考述。
1.孙日盛:《县志》载“以下举人……,成化,孙日盛,戊子南郑知县”[5]与二墓志分别云“日盛是我高祖,成化戊子(1468年)科举人,授陕西南郑知县”、“二祖讳日盛,中河南成化戊子(1468年)科举人,任陕西南郑知县”相符。《明故上舍口公孺人孙氏合葬墓志铭》志云“文林郎南郑尹日盛妹也”[6],其中“文林郎”一职可补二志与《县志》之阙。
2.孙遇诰:孙遇诰墓志详细记载了他与妻子常氏的生卒年月及他本人祖籍、族源、子孙及家世生平简介。志云“我父遇诰,松溪其别号也,庠生”,但《县志》未见有载,概因其功名并不是考取的,孙遇诰志云“父魁梧奇颖,夙抱壮心,五试棘围,未博一第。迨我长兄领乡荐督学,公嘉我父课子勤劳,拔之胶庠,授以儒官。”孙拱宸墓葬志也有“遇诰,授儒官”。志中“棘围”指科举考试。古代试士,用棘围试院,以防止弊端。孙遇诰墓志还赞扬其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品德高尚。“父性孝友,当我祖及我祖母在堂时,父食贫且幼。父拮据,供薪水不辍极得两尊人观心。我两伯父无子,以疾终。我父独襄事。父好俭素,一丝一粒不肯滥用,布衣布履。有余适焉乃其建桥梁、济孤贫,虽倾资弗恤也。督课诸孤无虚寸晷,诸孤是以有今日”。其死后与常氏“合葬之新茔去城北一里许,其地平原,其土肥润,其木郁森,后犹有古城遗址”。
3.孙拱宸:孙拱宸墓志详细记载了他与妻子常氏的生卒年月及他本人祖籍、族源、子孙及家世生平简介。《县志》载“以下举人……,万历,孙拱辰,戊子,肃宁知县”[7]。与孙拱宸墓志同,而墓志更为详尽。孙遇诰志云“拱宸,万历戊子(1588年)科举人,授直隶肃宁知县,卒于宦;娶处士段公朝女”;孙拱宸志文云“禀异质,喜阅百家诸书,更注意唐诗绝句注解,弱冠补庠增生,戊子荐乡书,固惟萤案是勤实赖鸡鸣,交警也。淬砺下帷期博南宫高第,以荣两尊,复念两尊景暮。遂谒铨捧檄肃宁,拮据卒痦在所不恤。三载荐剡一十一次,卓异有声”。其中“弱冠”当是指其二十或二十几岁时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日冠”。孔颖达书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日弱冠”。后遂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志中“淬砺下帷期博南宫高第”指孙拱宸发愤苦读终于考取进士。“南宫”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儒林外史》第七回:“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了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志文还颂扬了“我父,赋性孝友,宅心仁慈,义方庭训,世可式程。我母性沉慧,教不孝孤等,泊诸孙不焉,煦煦爱”。但是《县志》中“辰”字的写法与两方墓志“宸”字有别,当以墓志为准。孙拱宸死后和段氏“葬邙麓新茔之昭次,从父兆也”。
4.孙向宸:《县志》载“以下举人……,万历,孙向辰,丙午”[8]。孙遇诰志云“向宸,万历丙午科举人(1586年)”;孙拱宸志文云“向宸,丙午举人”。《县志》载与二志同,不同的是《县志》中“辰”子的写法与二志“宸”字有别。当以墓志为准。
5.孙卫宸:《县志》载“崇祯,孙卫宸,温县教渝”[9]。孙遇诰墓志云“卫宸,庠廪生”;孙拱宸志云“卫宸,邑庠廪生”。由此可知《县志》与二志可互补。
6.孙啤:《县志》载“以下举人……,孙晫,乙卯未仕”[10]。孙遇诰志云“晫万历乙卯(1579年)科举人”;孙拱宸志云“晫,举人”。《县志》与二志可互补。
7.孙晋锦:孙遇诰志之“呈锦、晋锦并女、俱晫出”;而由孙睥撰文的孙拱宸志文中,却没有关于“晋锦”的记载。究其原因,有可能“晋锦”后改名为“瑞锦”。
二、有关地名考
孙遇诰志云“孤祖籍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孙拱宸志言“孤原籍南直隶上海人。”而《明故敕封安人吴氏孙氏墓志铭》志则云“籍燕京名宦侨寓于洛”[11]。查《中国地名大辞典》只有“直隶省”[12]而无“南直隶省”条,而《明史》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日京师,日南京”[13]。由此得知,明代称隶属京师地区为直隶,当时有南北两京(即今北京和南京),因此有南北两个直隶省。又载“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府直隶中书省,卫所直隶大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元年正月仍称南京。统府十四,直隶州四,属州十七,县九十有七。北至丰、沛(与山东、河南界),西至英山(与河南、湖广界),南至婺源,东至海”[14]。清初,南直隶改江南省,北直隶称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故此可知,孙氏祖籍南直隶(或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应是在今上海左近。由上所述,孙遇诰、孙拱宸二志可证《明故敕封安人吴氏孙氏墓志铭》所云“籍燕京名宦侨寓于洛”[15],应当是错误的。孙遇诰志云“合葬之新茔去城北一里许,其地平原,其土肥润,其木郁森,后犹有古城遗址”。这里的“古城遗址”当指的是隋唐东都城遗址。孙拱宸所任“直隶肃宁知县”中的“肃宁”一地,隋置,今阙当在甘肃境隋唐河间县地。宋肃宁城,金升为县。明清皆属直隶河间府民国初属直隶海道。
三、孙遇诰、孙拱宸先辈孙震伊府纪善一职
二志分别云“震,宣德壬子(1432年)科举人,历官至伊府纪善”、“始祖讳震,中直隶宣德壬子(1432年)科举人。任伊藩纪善”。纪善是明代亲王府属官的官名,主要掌管王府内讲授、幕僚等事务。《明史》载:“纪善,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16]。《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就曾在荆王府中做过纪善一职。其职相当于现在家庭教师。王府内“凡宗室年十岁以上,入宗学,教授与纪善为之师。引礼,掌接对宾客,赞相威仪”[17]。孙震任纪善一职当为当时正八品官员。《明史》载“洪武三年,置王相府,……正七品纪善一人。……九年,……寻改王相府所属奉祠,典宝,典膳,良医,工正并纪善俱正八品,副从八品”[18]。此外还规定了用印尺寸、所着官服名称。“王府纪善、典宝、典膳、奉祀、良正、工正各所,宣抚司经历司,俱正八品,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引。“镇国将军以下至奉国中尉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俱用忠静冠服。依其品服之。丁宾及余官不许概服。夫忠静冠服之异式,尊贤之等也”[20]。
“伊府”应指明代伊藩王府。朱元章建立明王朝后,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地,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洛阳为伊藩王所镇居之地。伊王就藩洛阳后,世代子孙承袭王位。凡五代七王。他们分别是伊励王朱彝、简王颐炔、安王勉塣、悼王浞钒、定王浞锊、庄王讦渊、敬王訐淳和其子末代嫡系伊王典模。孙震所任“伊府纪善”之职应是在考取举人之后,据二志云“震,宣德壬子(1432年)科举人”,以及就各伊藩王在位时间计算,与其年代较吻合的是简王颙炔、安王勉塣、悼王浞钒。
伊藩王开基第一王是伊励王朱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明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彝病死。伊励王朱彝死后十年,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伊励王之子伊简王颙炔承袭伊王之爵受封,天顺六年(1462年)死。其子安王勉望正统八年(1443年)八月五日封为洛阳王,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初十死。其子悼王浞钒嗣,成化十一年(1475年)死。其睦弟定王浞锊嗣,成化十三年(1477年)进封,正德三年(1508年)死。又据孙震次女墓志,进一步推算出孙震任职时间。该志云“孺人孙氏,伊府纪善孙君震之次女,文林郎南郑尹日盛妹也……孺人生于正统辛酉(1441年)六月二十九日,终于正德庚辰(1520年)八月二十九日,享年八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