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洛阳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
2668300000072

第72章 二十四孝在洛阳的发展与影响(2)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此,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如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卧冰求鲤

王祥,晋洛阳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以期感动上天,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西汉时洛阳与长安并称东西二京,东汉的国都即为洛阳,洛阳是两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后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诸朝,洛阳的经济文化地位依然如故,因此,二十四孝的发萌、形成和发展,都与洛阳这块土地密不可分。二十四孝中的许多人物都与洛阳有着颇多联系,郯子、王祥便是洛阳人,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更是绘声绘色,据传就发生在西晋时洛阳西郊,在这一带,至今还有王祥孝母的遗迹存在,洛阳城西有条小河,孝子王祥一家就住在河边。后来,王祥卧冰的这条河,人们就叫它王祥河(又叫孝水)。至今河边还有处断土崖,颜色赤红,传说是火龙下界破冰形成的。在孝水河畔建有“王祥祠”。

三、二十四孝在洛阳的影响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二十四孝的遗存,大部分是在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古墓葬中。子棺上的石刻线画是北魏时期最为精美的世俗艺术之一,其表现孝子故事的题材,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时民俗的宝贵例证。现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保存了一座北宋砖雕孝子图墓。该墓原址在洛阳市涧西区耐火材料厂内,墓为砖筑仿木结构,左右壁和后壁的斗拱间雕刻有六幅孝子图,依次为曹娥、董永、鲁义姑、丁兰、王祥、孟宗等人。另外,洛阳古墓博物馆还保存着23块“二十四孝”砖雕,每块砖雕上都有榜题,像这样砖刻榜题非常完整的“二十四孝图”砖雕在全国也不多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1986年嵩县城关镇北元村发掘了一座宋代壁画墓,墓内用墨线勾画孝子图十五幅,分别是韩伯俞、刘殷、丁兰、汉文帝、董永、曹娥、舜帝、王祥、田真、郯子、元觉、郭巨、老莱子、孟宗、赵孝宗行孝的故事。洛阳古代艺术馆现藏有北宋徽宗崇宁五年张某石棺,棺上刻有二十四孝图。武汉中山公园存有洛阳出土的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孙王十三秀寿棺,棺上刻有十五幅孝子图。虽然墓葬中发现的孝子图或有不全,或与现在通行的二十四孝有差别,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二十四孝的原型。

关于洛阳民间孝行的记载,还散见于地方志中,其中著名的有《偃师县志》中关于任天笃奉行孝义观念九世同居,受乾隆皇帝嘉奖的记载。所谓九世同居,就是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体现了家族成员的和睦,这一切都是以孝为基础的。任天笃,河南偃师人,恪守祖训,“上溯开昌祖光玉。下见玄孙瑞丰,通九世男妇百六十馀人共爨。”乾隆五十一年,巡抚何裕城言天笃九世同居,御赐诗章、匾额,以旌其门。清朝人张桓,“性孝,母殁,庐墓三年。事父教授尔绘,色养弥笃,父病剧时,桓年已六旬,尝粪以验病势。殁后,庐墓如母丧。”李彦道,“穷乡村民……以贫受佣于人。愚鲁不识字,独能孝父母……如是者五十余年。恐父母寂处,工少息,必急趋归膝下,抚摩笑舞,呼曰:‘儿在!儿在!’人称‘血性孝子’。”关于洛阳民间的孝子故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四、二十四孝的现实意义

二十四孝得以广泛流传,一方面敬老养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源远流长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历代统治者实行儒家的政教思想和宋元以后程朱理学的倡导。二十四孝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对邻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镰仓末期至室町初期(1300—1338年),《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已传入日本,起源于9世纪中叶的日本故都京都每年盛夏7月都有要举行盛大的祗园祭神社活动中,32辆山车有2辆山车描述的故事就是来源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孟宗山”与“郭巨山”;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在高丽(朝鲜)编纂有《孝行录》一书流传。该书分前后二章,前章就是“二十四孝”。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二十四孝所倡导的孝道精神是否仍有借鉴意义,是否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答案是肯定的。“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是继续发扬光大的,“孝”也是家庭团结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些过火的行为我们应该是辩证地去学习的,像“郭巨埋儿”、“戏彩娱亲”、“尝粪忧心”等,但是我们大可不必去计较郭巨等人的做法是否恰当,那只是古人对孝道的一种夸张的表现,大部分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去赞美和提倡的。另外,故事中多次提到的继母虐待儿子、儿子以德报怨的故事,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宽容和理解,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王成秋,男,1981年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