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做的10件事
26690600000005

第5章 正确认识小学生(2)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和劳动,亦有赖于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班主任要信任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要大胆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尝试,要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创造条件和契机。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如在班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班主任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强调尊重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特色之一,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四、获取儿童世界的“通行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集体中,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这句教育名言值得我们班主任好好思考。作为新世纪的班主任,要试着以赏识、宽容的眼光重新打量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尤其是调皮的学生,引领他们前进的脚步。

1.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少成功的机会,处境不良;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者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或者受到某种挫折(如考试成绩差)后没有应有的指导和具体帮助,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而后,其表现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贬抑,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

有一个小男孩父母双亡,跟一个傻哥哥一起过。这个傻哥哥经常打他、骂他,不给他饭吃。他学习不好,班上同学看不起他。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一位班主任接班以后,了解了情况,经常到他家里帮他收拾屋子、做饭,让他穿上整洁的衣服。傻哥哥看到老师的做法,也慢慢转变了对他的态度。这个男孩学习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表扬、鼓励他,他的成绩越来越好。这个男孩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我感觉在我的班主任面前我是一个人,我的头上也有一颗太阳。”这事例多么引人深思啊!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那个男孩的境遇,但是,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当他有缺点、有错误、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这时候,作为班主任,你应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老师的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管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班主任的语言里消失。

打孩子最伤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惩罚孩子也伤害孩子的自尊。请班主任们记住,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钉好一枚钮扣,他都有成绩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班主任,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可是,班主任往往只看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不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建议班主任从小事抓起,多帮孩子一把。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教师们经常贬斥孩子,伤害自尊,降低自信,与他们思想的片面性有直接关系。本来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有的班主任不相信孩子,说不出鼓励孩子的话,常常是因为他们自身也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够成功,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看来,班主任的自信非常重要。

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家长配合,让孩子在家里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2.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相对薄弱,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经常犯错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这样那样的曲折,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用关爱和帮助去引导去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这么做,学生在教育中才能端正自己,学会宽容和理解。

人不可能尽善尽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人不犯错误,尤其是班主任,面对正在成长、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学生,应当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任何人都是在错误和失败中接受教育而逐渐成长起来的。而学生,正是在错误中接受教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当然,作为班主任,我们都恨不得把他们每一个人教育得如自己所想,如自己所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校领导也要求我们把学生管理得最好、教得最好。但总是事与愿违,我们总有恨铁不成钢的不平衡心理,于是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耐心、方法简单,甚至违反教育教学原则出口伤人、出手打人。这样做的结果我们都可意料得到。要平衡我们这种心理,就要时时告诫自己,要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

例如,某次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读课文,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了哼歌的声音。这声音之大,全班都能听到,以至于正在讲课的老师不得不停下来,当时,老师没有严厉地训斥他,而是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说:“这么美妙的歌声真把我给陶醉了。这首歌曲我也特别喜欢,就是自己唱不好,我们今天下午抽个时间,一起请这位同学该我们唱一遍,好不好?”班里一片掌声,“那么,我们继续来看课文……。”这样,既维护了在课堂上随便唱歌的学生的自尊心与面子,又巧妙地解决了这“小插曲”,化险为夷,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一举两得。

这只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常理,只是好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恨铁不成钢”地急于让学生成才的心理导致任课教师在办公室、在课堂上训斥答错题或做错事的学生。如果每一名学生都乖乖的,不越雷池一步,那教育的作用怎样才能体现呢?说明白点,学生不犯错就不是你的学生。试想想,学生在知识上不犯错,他们岂不是可做你的老师;在行为上不犯错,他们岂不都成了圣人!所以在课堂上,要不断地勉励学生,只要有想法、有意见,就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第一步要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如果孩子连一次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那他怎么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呢?我们也不能把经常犯错误的孩子定义为“坏”孩子。我认为:孩子都是好的,他们可塑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教育,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使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孩子。第二步是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孩子的错误都是美丽的,美在纯真,美在坦诚。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怒视受批评者。我们要大方一点,“恩赐”我们的表扬,从侧面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温暖,去体会更多的快乐。

最近,某学校正在扩建校舍,有一天,一位男生欲用工地的砖头砸同学,正好被路过的老师看到,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办公室……故事讲到这里,假设:要是遇到此现象的是你,那么你会怎么做?也许我们会立刻冲上去,夺下男生手中的砖头,并怒斥:“你在干什么?小小年纪,就这么大胆,这里是学校,拿砖头干什么?砸伤了同学怎么办?”再将他叫到办公室教训、做思想教育,甚至在全班作检讨或者叫他把家长请到学校请他们管教孩子……

那么,当故事中的老师成了中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等男生走后,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站在那里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用这种方式。”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知错能改,再奖励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从陶行知处理学生犯错误的方法看:

一是,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或闪光点。作为班主任,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客观的不完善,如果班主任一味地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班主任要学会表扬,并且要善于运用表扬。但我们许多班主任正是因为从“差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后就怒斥、驯骂,不给学生留面子,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何才能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呢?首先要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陶行知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不断积聚的过程。学生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学历阶段,其思想认识、心态变化、美的鉴赏和道德水准都有所不同,学生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上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以至步入误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走出误区,校正他们的思想行为呢?只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否则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其次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不能只因学生成绩差就完全否定他,其实很多同学在爱劳动、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助人为乐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在艺术、体育上也有特长,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了解同学,及时发现优点和闪光点,及时正面鼓励,学生自然会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

二是,陶行知善于用犯错误学生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诱因,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因产生变化,而不是靠校长或老师的威严与权职从外在因素上迫使学生改正错误。所以,学生一旦出现缺点、错误,甚至违规犯纪,教师要有遇事不惊的冷静态度,要有善于“冷处理”的工作技巧,要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却有不少教师,就是缺乏这种处理技巧。每当遇到学生有错时,往往是动辄发怒,简单地训斥与指责。对犯错误的学生有的教师一味责怪训斥谩骂;有的横眉怒目,变相体罚;有的则望之兴叹,撒手不管,一句话很难宽容。其结果呢?看起来学生是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今后不再重犯,但实际上,有的口服心不服,有的则敷衍眼前,过后就忘,学生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教育。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后,班主任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态度谦和,要以对待好学生那样的亲切、热情的态度去亲近他、关心他、温暖他,使他不至产生反感、敌意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耐心诱导和听取他说出心里想法,并让他把话说完,从中把握准他的思想动机、违纪过程、后果影响。要在他的错误过程中尽量发现他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分为二地帮他分析、认识,等到他认识上有所转机时,再一步步诱导他掂量后果和影响,逐步调动他的内因起作用,使他对所犯的错误作出批评和自我否定。

组织先进同学亲近他、关心他、和他做朋友,使他心理上感到未被排斥、未被“一棒子打死”,尽量为他创设一个有利改错的环境。

一般性的错误,教师教育,同学帮助,即可了之。严重错误要及时联系家长,和家长商讨共同教育帮助他改错的良好办法。

对他改错过程中出现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及时肯定,以增强他的信心和决心。要尽量上他感受到“旧我”的耻辱和“新我”的自豪。

作为班主任,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我们要做的不是怎样去禁止学生犯错,而是如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给点时间让他们反省自己的错误,创造机会让他们改正错误。只有这么做,学生在教育中不但端正了自己,还学到了宽容和理解、掌握到了从失败到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