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对健康状况的预报
正常人仅有一层薄白苔,干湿适中,既不太湿也不太干。中医学认为舌苔是胃气向上蒸腾所生成的,舌苔就是胃的一面镜子。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来自于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只有胃的功能正常,人体才会有充足的营养,舌苔才正常。反之,营养不足就会出现各种病变,同时舌苔也会出现异常变化。因此,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如果舌苔是白色的,但比正常人的要厚,而且看上去非常湿润,反光增强,称为白滑苔,一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常可见到这种现象。黄苔是指舌苔发黄,多半是得了浅表性胃炎,也许是胃溃疡又复发了。黄色的深浅与炎症的轻重成正比。
舌苔发黑,多见于正在使用各种广谱抗生素的人。因为抗生素把寄生在舌苔上的正常细菌都消灭了,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真菌,便乘机大量繁殖。真菌大多是棕黑色的,于是舌苔也就发黑了。所以不可滥用抗生素,也不要没有弄清楚病因就连续使用抗生素。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舌苔发黑,便惶惶不可终日,以为得了什么大病。因为古书中曾有记载:“舌见黑色,百无一治。”古书上所记载的这种黑苔,是由于长期高热不退,导致体内津液严重耗损所引起的,这和一般舌苔发黑是有区别的。如一些癌症病人经常进行化疗和放疗,导致体内津液枯竭,便会出现干燥的黑苔;有些慢性病,诸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这是病情危急的征象。
还有一种情况,当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也会出现黑苔。比如有些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的“恐癌症”患者,没有几天舌苔就黑了,舌根部的舌苔很厚,甚至像毛发那样由后向前倾倒,当医生检查排除了癌肿后,思想顾虑一解除,黑苔也就消失了。
此外,某些慢性病导致肾亏,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不全时,也可见到黑苔,但经过治疗后,肾亏好转,黑苔也自然消失了。
如果平时舌苔很少的人,早晨起来突然发现自己的舌苔变得特别厚腻,上面好像涂了一层油腻似的,不管吃什么东西都好像没有味道,可能还伴有腹胀、大便稀薄,这可能由于前两天吃得太多,过分油腻,使肠胃不能适应,造成功能失调,中医称之为食积。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饮食,限制饮食,使胃肠得到充分休息。
当然,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自然界气候环境改变而变化。夏季,特别是长夏,即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还十分炎热,地上的水经过一个夏季的蒸发,水气早已充斥着整个空间,因此这个时候的湿气最盛。
正如俗话所说:“一生猎雁,反被雁啄瞎了眼。”虽然脾胃能处理我们饮入的各种水液,但最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失常的也恰恰是由这些水液变化而来的湿气。湿气侵犯人体后,胃气与湿气一起上蒸,就会显示腻苔。
所以,夏秋之交,往往食欲不振,甚则拉稀腹泻,舌苔黏腻。这正是外界气候、水湿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独特表现。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千万不要用牙刷或筷子等去刮舌苔,因为这种腻苔是由内而生出的,并非外面染上去的。所以刮不掉,即使暂时刮掉,过不久又会长出来。如果用力刮舌,很容易刮伤味蕾,使味觉变得迟钝。
此时可用生苡米30克煎汤,或用鲜藿香15克、鲜佩兰15克泡水代茶喝,连用一周,清除体内的湿气,就可去腻苔,这才是根本解决之法。
警惕味觉的改变
我们的味觉有时会发生改变,有些变化是渐进式的,也有的是突发性的改变。尤其是突发性味觉丧失或错乱,往往是一些严重疾病的征兆,对此应当特别重视,有必要去医院作一些必要的检查和诊断。一般而言,比较常见的味觉变化有以下几种。
口中发苦
有些人早上起来突然觉得口中发苦,不管吃什么都觉得是苦的,这是胆气沿着少阳经向上漫溢而引起的。因为胆汁是非常苦的,胆气沿着少阳经向上漫溢就会导致口中发苦。
如果口中发苦,咽喉又很干涩,眼睛看东西发花,这就是典型的少阳的病,也就是胆经的病,中医一般会用小柴胡汤来治此病。而且,口中发苦的人还经常会唉声叹气,这是胆气被压抑的征象。胆经一旦被压抑,就有可能造成胆结石等病症。
口中发臭
口臭是由于胃气上冲引起的,是消化功能出了问题的反映。中医所说的胃气,是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体现。本来胃气是向下走的,这样才能把食物推到肠子里面去,如果胃气不往下走反而上壅,胃中腐熟的食物气味出于口,就会形成口臭。
口中有甜味
口中发甜,是脾脏疾病的特殊表现。中医常把脾与五味中的甘味相对应,甘也就是甜味。如果脾气向外散发太过、收敛不住的话,就会上溢到嘴唇、口、舌头等部位,便会出现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口中有咸味
如果总是觉得口中有咸味,犹如口中含盐粒一般,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或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口中发咸多是由于肾虚引起的,因为肾与五味中的咸味相对应,肾虚就容易导致肾气沿着肾经上行至舌,所以会觉得口中有咸味。
口中有酸味
口酸,是口中自觉有酸味,多见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认为,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常伴有胸闷、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口中淡而无味
口中淡而无味,是指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中医认为,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多是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还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味觉突然减弱或消失时,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当然,这要同老年人味觉退化、牙齿残缺不全使咀嚼不充分,甚至囫囵吞咽,食物不能和味觉感受器充分接触导致食不知味的情况区别开来。
以上这些改变基本上都与脾、胃、肾、胆有关,最好去寻医问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如果不“辨证”就胡吃药,会出问题。假如元气已经大虚,还总用柴胡这些清阳的药调理,会使人越来越虚。因此,中医治病一定要看到人,望闻问切,药吃错了,可就难救了。
相对于吃药而言,按按揉揉总不会出大错。如果经常按摩腹部,而且忌冷饮,对脾胃的调治会有一定的效果。胃气不是一天就能恢复的,所以每天坚持按揉,它就会逐渐恢复。
(第六节) 口 腔
口腔与健康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要是没有口腔,情况恐怕是很难想象的。口腔就像汽车油箱的入口,每天需要源源不断地接受吃的和喝的,否则人就会像没有油的汽车,完全瘫痪了。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咽等,每一部分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口唇位于口的前端,在中医学中又被称为“飞门”。中医学上将我们整个消化道上的一些重要的部位叫做某某门,如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肛门为魄门,这就是中医的“七冲门”。
所谓的“七冲门”,它主要是强调这几个部位与人的消化过程有重要的关系,即当人进食时,必须通过七个阶段完成消化、吸收直到排泄等过程,才能吸收养分而供应整个循环体系。在七冲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唇”这第一门。如果口唇紧闭,食物就无法送入口中,养分无法输送,人就会“面黄肌瘦”。只要“开口”让食物进入,牙齿就跟着开启门“户”,会厌就吞下“吸”入,“胃”为贲门,直到肛门,这一路都会很顺畅。
在古代还未出现西医解剖学时,中医先贤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消化过程,让后人也能了解到,如何打开“口唇”,以迎接食物,然后经过消化系统将食物消化、吸收,最后再将“糟粕”排泄出去。这正是中医的奥妙之处,的确值得我们佩服!
口唇的两边有两个穴位,叫做“迎粮”,鼻翼两旁叫“迎香”。通过名字就显示得很清楚,鼻子是闻香气的,所以叫“迎香”,嘴是吃粮食的,所以这个穴位叫“迎粮”。
说到吃饭的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秋天是粮食丰收的时候,这个时候年轻人可以去吃新打下来的粮食,但老人最好不要吃新粮,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新打下的粮食的生发之机太旺,也就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落地生根。如果老人吃了的话,容易引发他的宿疾,意思就是老病根儿容易被勾出来,所以老人到了秋天在饮食上还是要偏于以旧粮为主,不要过度地吃新粮,这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口唇分上唇、下唇两部分,在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这一浅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中沟”,“人中沟”中上l/3交界处就是人中穴。民间习惯在人昏厥时掐“人中”穴,以此来进行初步抢救。为什么掐“人中”穴可以救命呢?这还得从经络作用谈起。
人中穴在鼻柱下,它是手阳明经和督脉交会的地方。由于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阳与足三阳的经脉都会于督脉,因此督脉具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阳气具有温煦调节正常体温,防御外邪入侵,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等作用。同时,督脉对人身元气有很大影响,而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中穴就在督脉经上,因此可以用来救命。
口腔下连气管、食道,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进食时,食物将在口腔中被初步磨细,这有助于食物的消化。磨细食物主要是牙齿的功劳,中医学认为,牙齿属于肾的范畴,牙齿的健康与病态反映了肾的健康与病态,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在表现,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衰老程度和疾病的客观标志。因此,牙齿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
牙龈发炎、出血、红肿、热、痛等,多数是由于肾虚造成的,治疗时当以补肾阴为主。牙齿松动移位,牙齿酸软,咬东西没有力,牙齿与牙龈分离甚至脱落,均属肾精不足,治疗当以补肾为主。补肾可以恢复牙周组织和牙槽骨生理机能,最终达到保护牙齿的目的。
口腔中的咽,又名嗌、咽嗌,一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二指食道。中医古代医籍常常咽、喉并称。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是呼吸出入的要道。
声音的发出,是在肺气的推动下,由喉咙、会厌、舌、口唇、悬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肾的经脉与舌相连,肾中精气充足,会厌才能鼓动声道而出声,所以中医学上将肺看成是发声的门户,而肾则是声音的根。总之,中医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有关。如果肺有病变,不仅可使喉咙通气不利,而且还可使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嘶哑或失音。
由于咽与胃相通,是饮食进入胃的通道,因此,当胃火太重时,胃火便可向上冲,导致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理变化。再加上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经络相连,因此咽喉与脾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脾胃的疾病,常常会在咽喉有所反映。
从唇到咽喉,口腔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作用,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能拥有健康的生活,我们应尽量维护口腔的健康。
口唇护理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