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者为了让对方动摇或改变原持的立场和态度,利用一些略带贬损意义的、不太公正的话,给对方罩上一顶“帽子”,而对方一旦被罩上这顶帽子,就会激起一种极力维护自我良好形象的欲望,从而用语言或行动表示自己不是这样,自动地去改变原持的立场和态度。
唐天佑年间,叛臣朱全忠用计诱骗五路兵马,反对驻守太原的唐晋王李克。叛军中有一骁将高思继异常勇猛,善用飞刀,百步取人,后来被晋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
晋王本意留他在帐前听用,可高思继却执意要回山东老家,去过“苦身三顷地,付手一张犁”的田园生活,以此来改恶从善。
两年后,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信所害。朱全忠闻李存孝已死,又发兵来犯,帐前卫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闻风丧胆,畏敌如虎。
晋王问何人愿意出战,众将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见状,痛哭一场。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农村,直奔高家庄寻高思继。
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存孝擒我,饶了性命,回到老家,‘苦身三顷地’,与世无争,今已数年,早把争战之事置之度外。今日相见,别谈这些。”
高思继是一个典型的“犟眼子”,这时李嗣源如果运用一般的吹捧方法,说他如何武功盖世云云都不会管用。
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收效,何不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
于是,李嗣源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侯,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我与王彦章交兵被他赶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来赶我,不是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枪白马高思继,盖世英杰,有万夫不当之勇,待我请来,与你对敌。”
“王彦章见我阵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这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
高思继经此一说,不禁激得心头火起,大叫家丁:“快备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望宝鸡山飞驰而去。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土亦是异常振奋。
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晋王引高思继出马迎敌,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三百回合,难分胜负,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兵。
这次虽战了个平手,却是唐营军士出师以来的第一次,于是军威大振,信心倍增。
高思继本来已经看破沙场红尘,决心弃武从耕,安享田园生活。李家虽对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面动员他出山,重返军旅时,他却以自己“与世无争”加以拒绝。
然而,当李嗣源借用谎言激他时,他却毅然披挂上马,重返战场,一斗就是二百回合。可见,这种激将起兴就是一种变相的“吹捧”。
在中国的军事斗争中,激将起兴多采用反激法。如果对方是自己人,就用反面的刺激性语言去激励他,以唤起他那受到压抑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荣誉感,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这种自尊心、荣誉感受到了压抑,此时开导与说服往往不能使之振奋。如果有意识地运用反面的刺激性语言“将”他一军,便会使其自尊心从自我压抑下解脱出来,产生新的兴奋。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以激燃自尊火花为目标的求人方法,往往能激发起巨大的动力。
激之以道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讲求道义、气节。对于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旗,竖在做人道德的领地。
“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刺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管自己愿不愿意去干,都应该而且必须去干。
激之以道义,就是去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让他认为,对方“求助”的实质是道义的行为。三国时期的刘备,凭着“礼”,求来了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智慧;凭着“义”,求得了关羽、张飞的忠肝义胆、生死相随,为他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势单力孤,继续与曹军对抗显然缺乏实力,除与盘踞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外已别无他计。
存亡之际,诸葛亮自荐过江,求取吴国出兵抗曹。此时诸葛亮已是胸有成竹,见到孙权就说出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备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争夺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威震天下,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好生斟酌才对。”
“如果将军能与曹操对抗,就即刻与他断交;如果无力与其对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很急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定下主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回答说:“将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刘备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不断地来投奔他。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与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东吴拥有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此时的孙权是一个26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的这个特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最后诸葛亮终于说动了孙权,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毅然下定决心,联军抗曹,以至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一举促成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可见,求人求得妙,也能创造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激将法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分寸。如果出言过早,时机不成熟,反而容易使人泄气,出言过迟,良机错过,又成了“马后炮”,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激将法要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但出发点要正确,应体现对对方的尊重、信任,如果出言过于尖刻,会引起对立情绪,甚至让人产生反感。
以屈求伸,以退求进
“屈”的退让态度可显示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进而达到求助目的。
求人矮三分
狼是捕猎的好手,它有着异常敏捷的身手,但是它在捕食时,并不轻易出击。它会夹着尾巴,伏下身段,紧盯着目标,寻找最佳时机。
因此,求人时“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要多几种优势,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能吸收各种资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多姿多彩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任何顾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不过,在具体交往中,由于双方各自的交际目的不同,会使求助之间出现暂时的尊卑差别,求方为卑,助方为尊。俗话说“求人矮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求人要矮三分,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愿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都表达了人们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卑微地位上的心态。但求人的时候,正可以利用这一人性中的弱点,达到求人的目的。
求人时放不下架子就是放不下脸面,但要想达到目的,脸面也是可以由薄变厚的。李宗吾说:“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并说:“脸皮一厚,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饭,也比别人多讨点。”可见,在用以屈求伸求人方法的时候,放下自己的脸面是必要的前提。
那么,在以屈求伸求人的时候,需要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应该清楚谁是求方,谁是助方,这种求助关系搞清之后,尊卑差别就搞清了。
其次,应该根据这种尊卑差别,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作为求方,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卑”的位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的地位相吻合。如果把尊卑关系误认为是平等关系,甚至于颠倒了尊卑关系,以卑为尊,就会做出失礼之举,有碍正常交际。
懂得这些,那么在求人的时候,你应该主动到对方那里去求见,而不应被动地等待,或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让别人到你这里来。
诸葛亮是一介布衣,而刘备是皇室之胄,两人社会地位的尊卑是不言自明的。不过诸葛亮彼时并不是刘备的属下,所以尽管尊卑差别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刘备眷顾诸葛亮的目的,是想让他“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是求方,诸葛亮是助方。
刘备不以原来的尊卑差别为念,只讲求助关系上的尊卑差别,屈千乘之尊三顾茅庐,把尊的地位让给了诸葛亮,这是为人们所称道的。
如果只讲原来的尊卑差别,不顾交际上的尊卑差别,像张飞所说的那样:使人唤来,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那么刘备就不可能得到诸葛亮这一大贤。
在求人的时候,无论是你约见对方,还是对方约见你,你都得要先行到达等待对方,不要让被求者等你。
此时此事你求人,彼时彼事别人也会求你,求助双方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论是求方还是助方,都应该既自尊又尊人,在求助与助人的双向交流中把握好各自的尺度。
以退求进,路越走越宽
求人办事时,如果你首先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往往会把对方吓住,于是一口回绝了你,这样你就没有机会了。如果你能够妙用“以屈为伸”的策略,把条件开得很低,使对方接纳你的要求,而后再利用有利机会,逐步达到你的目的。
一位计算机博士虽说拿到了响当当的博土文凭,却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多次被各大公司拒绝后,他苦思冥想,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求职。
这个法子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了程序输入员。这项工作很简单,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着。
不久,老板发现这个新来的程序输入员非同一般,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小伙子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二话没说,立刻给他换了个高一些的岗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小伙子时常还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呀!这时,小伙子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书,老板看了之后又提升了他。
他在新的岗位上仍然干得相当出色,老板觉得他非同小可。于是,他又拿出了博士证。老板吃惊之余,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凭借着这种求职方法,博士最终获得了成功。
博士的点子好就好在以退为攻,看上去是自己降低了自己,也让别人看低了,但是身处低位,被人看轻,不要紧,一旦有机会,就可以大放异彩,展露才华,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便会慢慢高大起来。
相反,一上来就亮个博士证书,容易被人看高。看高了,希望值过高,容易引起失望。况且,上来亮个最高学位证书,假如人人都这样求职,高职位又不是空在那里等你,倒是别出心裁,以屈求伸更容易达到目的。
“以屈求伸”还意味着主动退却,从经营上说,就是先行妥协,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企业经营中,英国联合利华公司总经理G·柯尔有一个基本信条,即不拘泥于体面,而以相互利益为前提。依照这个信条,他在企业经营、生意谈判中常采用退让策略。在一定情况下,甘愿妥协退步,以赢得时机发展,结果会获得巨大利益。
联合利华公司在非洲东海岸设有大规模的友那蒂特公司,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这里有丰富的肥皂原料,并适于栽培食用油原料落花生,是联合利华公司的一块宝地,也是公司财富的主要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地的独立运动如火如荼,结果,联合利华这些肥沃的落花生栽培地,一块块被非洲国家没收,公司的财富来源被切断,这就使联合利华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这时,经验丰富的总经理柯尔亲自来到了非洲,找那些老朋友办理交涉。针对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实际情况,柯尔对友那蒂特非洲公司发出了六条指令:
第一,非洲各地所有友那蒂特非洲子公司系统的首席经理人员,迅速启用非洲人。
第二,原来非洲人与白人在薪水上的差异,立即取消,实行同工同酬。
第三,为了培养非洲技术人员,在尼日利亚设立经营干部培训所。
第四,采取利益共享的政策。
第五,以寻找生存之道为主要目的。
第六,不可拘泥于体面问题,以创造最大利益为要务。
上述六条,似乎是妥协退让、示弱于人的下策,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柯尔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柯尔在与加纳政府交涉中,为了表示尊重对方的利益,主动把自己的栽培地提供给加纳政府。柯尔的主动退让,获得了加纳政府对他的好感。
后来,加纳政府为了报答他,指定联合利华公司为加纳政府食用油原料的代理人,这就使柯尔在加纳独占了食用油原料的经营权利。
在与几内亚政府的交涉中,柯尔表示自行撤出公司,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使几内亚政府大受感动,因而极力挽留柯尔的公司,希望它继续存在。
除此之外,柯尔在非洲各地都采用了退让策略,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非洲独立运动的高潮中,其他一些欧洲公司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联合利华在实质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不仅平安地渡过了难关,还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后撤,是为了保存实力
在求人过程中,如果情况不妙,连自己的本钱都保不住,一切希望就只能成为奢望。所以,以屈求伸就要仔细评估可能面临的困难,慎之又慎地作出是否撤退的决定。
后撤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可见,作出这种决定必须要慎之又慎。
一旦情况不妙时,就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当机立断,主动撤退,这时如果还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可能就会输得血本无归。
武则天在14岁时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到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
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李家皇朝将遭“女祸”之乱,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将武姓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铅,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正风华绝代,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
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这时的武则天当然不会考虑“撤退”,她还在考虑如何大举进攻,攀附上未来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