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26706600000010

第10章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1)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面罩”

早在1982年国家就提出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引起了我们教育界的许多一线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大门口几乎都张贴着同一句标语,那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全国上下都在为素质教育摇旗呐喊,擂鼓助威。素质教育抢尽了风头。可我们看看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

我们口口声声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可许多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却卖着应试教育的“狗肉”。学生的课外辅导更多了,学生的考试科目更多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更重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更强了。考试和分数带来的升学率的压力不仅让孩子们难以承受,就是老师们也渐渐不堪重负。郑州一女教师因教学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广东佛山市的一位教师因公开反对补课而被学校评为全校唯一不称职教师;一位退休老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令人吃惊的话:“我不希望再提什么素质教育了!提一次素质教育就加大一次考试的难度,升学率的要求一点没减!原来的一道题拐三道弯,提倡素质教育之后拐五道弯了,这哪是什么素质教育?”各位家长,你要不相信这位老教师说的话,就回家看看孩子的书包,你找一本小学生的习题,我看你都未必答得出来,一道题通常都是好几个答案,甚至有的习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更有甚者就像赵本山小品里的“经典问题”:树上骑着猴……这到底是对孩子的误导还是创新呢?

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创新,我看这句话不假,说的有道理。但教育的创新不能光从孩子的习题解答上入手,我们要把精力用在孩子的创新能力上。我们的孩子分数再高,会解再难的习题,国际奥林匹克数学赛上拿再多的奖,我们的孩子也只是个考试机器,充其量是个模仿秀,培养再多这样的孩子对祖国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国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想起了素质教育,宁愿花点儿钱,陪上点儿精力,在孩子做完学校的作业之后,还挤出点儿时间把孩子送去学学钢琴呀、舞蹈呀、画画呀、书法呀、跆拳道呀。可孩子刚刚上学入了门,就进入中学了,就再也没有时间把这些东西继续下去了。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的孩子都是这样半途而废的。这真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是对父母如意算盘的嘲讽,是对我们所谓素质教育的捉弄。

近年来,素质教育愈演愈烈,可孩子们的身心素质却急剧下降!试想,不给孩子一点儿时间,他们如何自由创造?不给孩子一点儿空间,他们如何自由想象?长此以往,家长花费再多的心血与金钱,也不可能培养出爱迪生、牛顿那样的科学家;中国将永远是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孩子只能做最苦最累的世界劳工!

(第二节)我的第三种教育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专家型”校长王书奎。他是一位在当地口碑极好的校长。我们俩共事五年,就像电视连续剧《亮剑》里的李云龙和赵刚,有时也像李云龙和魏和尚,有时也像李云龙和张大彪,还有的时候像李云龙和骑兵连长孙得胜,不变的是校长,我们内部人员都和他叫王团,善变的当然就是我了。或许是因为我姓孙,抑或是我的冲劲更像骑兵连连长,所以大家都叫我“孙连长”,我对这一美誉也欣然默认。

王校长还真有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和锐气,他的确是我最尊敬最佩服的校长。我们俩都立志在教育界干出一番事业来,决定在学校管理中实施品牌战略,按照王校长的话就是:借船出海,扬帆远航,踏上航空母舰。在王校长的推荐下,我首次登上了全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讲台,我的助教马玉坤老师面对全省20多个省级专家、评委及300多位来自全省参加评选的老师和观众大声宣布:“下边让我们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孙启老师为我们激情授课。”每个选手只有25分钟的时间,我记得当时我讲了45分钟,省专家组刘笑梅老师给了我天大的面子,别人超时3分钟就叫停,而我超了20多分钟。

我的课程结束以后,现场的老师都起立给我鼓掌,好多老师围在我身边要我的联系方式,还有的老师和学生让我签名。让我更感到惊喜的是:会后省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刘凤华老师找到了我,邀请我加入省专家组。那次我获得了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这就更增强了我的信心,去研究和推广我的“第三种教育”。

我提出了应试教育病毒,但是并不代表应试教育毫无可取之处;我戏谈了素质教育,并不是歪曲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我们中国虽然提了许多年素质教育,而实际我们做得还很少,特别是在农村的中小学,仍然是以过去老一套的教学理念培养走向未来的人才。我们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成长;我们下大力气开发学生的智力,却往往忽视学生独特的内心情感;我们以为只要学生能考高分,将来就能成就大业,但事实上高分低能者却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育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此,我们要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寻找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我称它为“第三种教育”——就是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合二为一的教育。目前,人类的知识几乎每隔两年就要翻一倍,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变化更为迅捷的社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这就是授之以渔!通过我们的第三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具有迎接未来各种挑战所需的精神与素质。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拿破仑·希尔曾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习惯于用消极心态面对人生。中学生是一个心态比较脆弱的群体,生活中、学习中的每一次微小失败,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心态,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消极心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学不好,是老师眼中的差学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新找回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他们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2)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美国汉诺威保险公司总裁比尔·奥伯莱恩说:“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每个人都是一座富矿,都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以一种不为人知的程序利用了无穷的智慧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促使人不断进步,直达成功的彼岸。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也都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开发。如果我们能以正确的方法(如目标管理、时间管理、语言暗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感情丰富,思维敏锐,情绪波动较大,心里很不稳定,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可能造成他们情绪的巨大波动,而这种波动又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一些消极情绪,如忧虑、愤怒、嫉妒、压抑、紧张等,对学生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情感的变化,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激励他们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4)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几乎所有中学生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这句名言,都知道时间对于他们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但浪费时间的现象却总是伴随着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对于他们而言,问题的关鍵是没有真正掌握控制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方法。

(5)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考试并不是一无是处,考试是学习最好的验证手段。通过考试,不但可以有效验证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还能增强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状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如果光从以上5个方面着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我们反反复复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让我们再来听听一个高中生是怎么说的:“面对未来世界的竞争,高分低能者如何能常胜不败?只会背公式、解题目的我们又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所学的公式、定理,到社会上真正能够用多少?当我们步入社会时,会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拼命学的东西都没有很大的用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独立生存与竞争的能力,是一门专业的实用科学。转过头再来学、再来培养,时间早已流逝了。所以有时我们很矛盾,如果现在不拼命学习就不可能考取理想的高等学府。可是当我们步入社会时,自己真正需要的却并不是以前学到的一切。”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困扰着许多孩子。他们仿佛被束在蚕茧中不能自拔。对此,王校长指出,现在的孩子需要培养三种能力:一是孩子的生存能力,二是孩子的实践能力,三是孩子的创新能力。我深以为然!

针对他提出的三种能力,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编写了轰动一时的校本课程《明日强者》,王校长也欣然为该书做了序,并认为该书是教育界的一大幸事,它定会扎根、开花、结果。《明日强者》训练课程,适时、及时的开启了素质教育的先河。王校长希望我能够带出一个“连”,当然不是骑兵连,而是让我带出明日强者训练课程的一个教师团队。我当然希望能够担起这副重担。经过几年的重复性授课和研究,我研发了一整套青少年成功素质训练系统课程。我的学生受益匪浅,成绩显著。

我对青少年成功素质训练的痴迷让我的团长看在了眼里,那时候我们学校早已经是河北省的明星校。王校长把我叫到了校长室,语重心长地说:“我不能太自私,你需要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去实现你的抱负吧!”可我没有选择晋升,而是选择了隐退,我去北京拜名师交贵友,在全国各地学取真经。但不管走多远,我的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要把我的“第三种教育”亮剑全中国!

(第三节)中日夏令营的较量

19年前,孙云晓撰写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引起全中国教育界的震动。文章这样写道: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经核实应为11公斤以下——作者1994年更正),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经核实应为19~21公里——作者1994年更正),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累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但替女孩儿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起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十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经核实应改为日方队长————作者1994年更正)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同上)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的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