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26706600000011

第11章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2)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

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可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炼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承办或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怎能不落伍?

那次夏令营的12年后,2004年8月19日,《长江日报》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中、日、韩3国青少年在8月份组织了一场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时值当地罕见高温,整个行程十分艰苦,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行囊,随行人员看到瘦小的他们背着与身材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帮忙,立即遭到拒绝,日本小孩觉得受到了侮辱。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如果说孩子们在草原探险夏令营里做的是一次意志毅力和身体素质的较量,那么,输了的无疑又是中国孩子。

两次较量的结果,大同小异。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孩子怎么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孩子的较量就是国家的较量,孩子的较量就是教育的比拼。从相对单纯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较量其实也就是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理念的较量。下边我请各位朋友看看下面的几个镜头,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

镜头一

地点:中国广州时间:9月23日

5岁的彭鹏一早起床,妈妈帮他穿好衣服,把仍眯着眼的他抱到客厅,拿来装满水的牙缸、挤好牙膏的牙刷,端到彭鹏面前,温和地说:“彭鹏乖,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帮你刷牙。”彭鹏扭捏地张开嘴,妈妈好不容易帮他刷完牙,又迫不及待地剥开熟鸡蛋,打开牛奶盒,喂到他嘴里。

地点:日本东京时间:10月8日

大街上最平常的行人都随身背着一个包,不论大人、孩子,甚至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也背一个小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都是孩子自己用的衣服、水,甚至包括奶瓶、尿布。原来,日本孩子从小被教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大人。

评析

包办代替让孩子从小有了依赖,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间接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告诉他“你不行,只有大人帮助才能干好事情”。等孩子长大后,到了被认为他该自己干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却根本还没有学会怎么做,他能做的只能是自卑与逃避。

镜头二

地点:中国北京时间:10月3日

程程的外婆是退休小学老师,平时总教育程程要帮妈妈做家务,热爱劳动。这天程程从幼儿园回到家,高兴地告诉外婆:“外婆,今天我在幼儿园包饺子了,还放在电饭锅里煮呢。我会用电饭锅,今晚我煮饭。”说着,程程就卷起袖子拿起电饭锅。外婆急忙跑过去拦住程程:“别别,这煮饭啊,电啊、火啊、刀啊的都很危险,你就扫扫地、擦擦桌子行了,别的等以后长大再说吧。”

地点:日本京都时间:9月16日

日本人很重视通过一些由孩子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生存训练。在一些远离城镇的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没有淡水的艰苦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评析

拥有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不是天生的,小时候的实践,能让孩子在广泛的尝试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和学会多种技能,从而为孩子面临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镜头三

地点:中国深圳时间:10月19日

佳佳的父母很有钱,家里什么高级玩具都有,可她玩一会儿就腻了。但只要在商场见到什么新鲜东西,都要妈妈买。这天,母女俩来到商场,佳佳看中一个穿着粉红纱裙的洋娃娃,指着要妈妈买。妈妈一看:“宝贝,这个娃娃咱家不是有吗?”佳佳说:“咱家那个是穿白衣服的,我没有穿红衣服的。”妈妈说:“就衣服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啊,买一样的多没意思啊!”佳佳嘟着嘴跺着脚说:“我就要!”这时候,妈妈开始觉得佳佳真有点过分了,但看着孩子难过的样子,她只好掏钱买下那个娃娃。

地点:韩国汉城时间:11月28日

在市中心一家商场里,30岁的金英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5岁的儿子朴正天坐在地上大哭,哭声让旁人关注起这母子俩。原来,孩子想要那辆红色的遥控车。妈妈说:“在出门时,我们已经商量好,不再买遥控车了,你不该不遵守协议。”儿子委屈地说:“我是小孩子……”但金英斩钉截铁地说:“孩子也必须遵守诺言,没有商量的余地。”

评析

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幸福和满足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下一次的满足感就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获得,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贪婪,使他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只有通过挑战和争取赢得的幸福感,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可靠、最稳定、最有意义的。

镜头四

地点:中国上海时间:10月21日

小莉在重点中学上高中。一天,她突然不想上学了,事情的导火索是由一顿饭引起的。平时每天放学一进家门,小莉妈妈都会把已经做好的饭菜摆上桌。这天,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小莉回来没有饭吃,她不仅没有问妈妈的病情,反而铁青着脸,对着生病的妈妈说:“你是猪呀,怎么不起来做饭?你不做饭,我再也不上学了!”看着面无表情的女儿,妈妈突然觉得非常陌生,泪流满面。

地点:日本东京时间:10月4日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但没告诉孩子可以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出门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回家进门说一声“我回来了”。尊重长辈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孩子的习惯。

评析

没有情感的培养是失败的教育,孩子不但丧失对他人的同情、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割断了联系的情感纽带,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缺乏对社会情感的认知能力,长大后也会丧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父母和孩子,究竟谁应该得到帮助和改变?弄清这些问题,才能疏通和化解教育的疑难。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一种父母将爱理解为用自己的臂膀为孩子遮风挡雨,无论自己要忍受多少艰辛;另一种父母将爱理解为让孩子长出一对坚强的翅膀,逐渐学会自己去搏击风雨,无论其间看到孩子经受多少磨炼。前一种父母的不断“给予”和“照顾”,使孩子与生俱有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在父母“爱”的羽翼下,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

(第四节)“狼人”的遐想

我崇拜很多科学家,像牛顿、爱因斯坦等等,但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达尔文,他在他的《进化论》里提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我把这个法则定性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西方国家普遍用优胜劣汰来形容社会的残酷竞争,而在我们中国则用弱肉强食来形容。其实意思都一样,都道出了自然界的这一生存法则。我们总以为人类创造了社会,是社会人。我们与动物不属于同类,对那些把人类归于动物的观点愤愤不平。其实我们的社会是在自然中存在的,无论人类多么聪明,人总是动物中的一种,就算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一种,也要遵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足够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对我发火之前,你要先学会什么是丛林法则!”

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因为,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上一级生物口中餐。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就是对这一现象最通俗的描述。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会早早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被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为自己的孩子进行着早训:“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肯定会被他们吃掉。”这就是自然界生存竞争最真实的写照。

在自然界里,只要是存在的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鹰有锐利的眼睛,羚羊有奔跑的速度,小鸟有飞翔的翅膀,鱼儿有游泳的本领。而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狼的生存本领。可以说,狼在陆地动物中体型算是瘦小的一种,可是狼却是陆地动物的强者,草原上的霸主。

自古生物时代,食肉性动物中进化最为完美的三种顶级动物,为恐怖鸟(泰坦鸟)、剑齿虎、狼,今天我们只能看见其中的狼,而恐怖鸟(泰坦鸟)、剑齿虎都已灭绝!狼在距今500万年的时候开始起源于地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较具备强者实力的动物已灭绝,可狼却生存了下来,也许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说,如果非要用一种动物来代表强者的话,我认为狼是最合适的。我们可以从狼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找到其答案。

狼过着群居生活,每个狼群都有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公狼作为领袖,这只狼称为头狼。头狼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狼群成员的次序,也需领导捕猎活动。作为领袖,自然有作为领袖的特权,那就是头狼总是能优先享用猎物。狼群的其他成员包括头狼的配偶,它的幼崽,以及头狼的兄弟姐妹。每当狼群成员遇见头狼时,它们会使用身体语言向头狼表示尊敬,具体动作是俯下身子,耷拉下耳朵,垂下尾巴。大概意思是说:“你是我们的头!”每次捕杀之后在分享猎物时,狼群都是按照长辈次序来分享,先是首领享用,然后就是最年长的老狼,以此类推。

每一只狼在享用猎物的时候都尽可能地少吃一口,留给老弱病残的狼。狼之所以成为狼,是因为它一生下来就强烈地意识到“我要吃肉”,并倾尽全力去吃肉,从而磨砺出了锋利的牙齿,练就了高超的生存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它们在险恶中抗争,在竞争中成长,在它们自信的眼神里永远洋溢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可以说,在狼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对每一只狼来说,它的世界里从不缺少残酷!它们需要勇敢、需要团结,同时它们还要强忍孤独,在狼的意志里,没有正义也没有罪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生存。

就为了生存,它们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狼捕食时,它们总是能够耐心地等待时机,从不盲目出击。一旦发现目标就会穷追不舍,永不放弃。如果遇到强手,狼也不会蛮干,它们会召唤其他的伙伴,群起而攻之。狼相当地团结,面对强大的对手,狼表现得非常冷静,狼群分工也很细腻,他们会迅速制定攻击方案,有条不紊地作战最终以胜利而告终。

面对逆境,面对强大的对手,懦弱的动物选择逃避和放弃,而狼选择的是冲锋,因为在它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字眼,它只会专注眼前的挑战,即使是失败了也不会放弃,它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奋斗。狼有着森严的等级关系和超强的团结协作能力,捕食时体现的勇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人类去借鉴。

我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儿,我对女儿充满着期望,我曾不止一次的遐想:女儿如果是“狼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想做这样一个实验。为了达成实验成功,我宁愿不要做“羊爸”,我要做“狼爸”,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狼性”十足的孩子。我不会过多的相信中国的应试教育,我就是把孩子放在校园里,我也不会让孩子失去原有的个性和自由。我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她知道应试教育也是弱肉强食的教育,考试也要考第一,即使是倒数第一的水平,也不要气馁,坚定自己的信念,永远比第一名还努力,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高考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要高考没有结束,就决不放弃战斗,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纵然是敌众我寡,也敢于亮剑,死也要死在冲锋的战场上,因为我不是懦夫,我是勇敢者的化身——狼人家族。我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有冒险精神!现在的孩子都天生胆小,比如有的孩子从来不敢外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绝不敢独自一人留在家中,甚至晚上洗澡或去卫生间都要大人陪着,晚上更不会独自睡觉。我要让我的“狼人”孩子知道,学会独立是生存之本。从小就让她一个人睡觉,自己能干的事大人绝不帮忙,我会经常训练她的胆量,让她知道在未来的社会上要想成功,想战胜竞争对手,必须有常人没有的胆量和冒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