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说万事由来
26716100000097

第97章 艺术门类篇(5)

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一位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

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后来,好莱坞终于变成了尽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米老鼠的由来

“米老鼠”诞生在1928年,首先出现在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轮船威利》中。这个“米老鼠”的形象,是沃特·迪斯尼在火车上偶然想到的,并给它起名叫“莫梯默尔”。但他的太太莉莲觉得这名字华而不实,就取名叫“米老鼠”,结果一炮打响。

“米老鼠”从此走红,街头巷尾到处是身着红绒短裤的“米老鼠”广告,电影观众在买票前都要问问“米老鼠”是否印在节目单上。

几十年来,“米老鼠”担当过各种不同角色,从牧童到发明家,从侦探到管道工,从消防队员到能打败强大对手的斗士……1932年,它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鸭》后,“米老鼠”立即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

唐老鸭的由来

“唐老鸭”是美国好莱坞迪斯尼动画片中与米老鼠齐名的一个角色,它的配音者是美国一位名叫克拉伦斯·纳什的艺术家。纳什爱鸟成嗜,从小练就了一身模仿鸟鸣和各种家禽家畜啼叫的本领。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纳什同妻子来到洛杉矶谋生,在一家牛奶公司受雇为牛奶推销员。可是,酷爱表演艺术的纳什却时时向往能重返舞台。

一天,纳什在前往推销牛奶的路上,来到经常路过的沃尔特迪斯尼动画片制片厂摄影棚,自荐可单口表演百鸟大合唱。一位导演会见了他,并让他即席模仿鸭子的说话声音说话。

纳什做了表演,模仿鸭子的声音从厂内通讯机上传出,被该制片厂经理沃尔特·迪斯尼听到,他喜出望外地说道:“这不就是我们寻找已久的鸭子嘛。”

从那以后,纳什开始了他在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艺术生涯。1934年6月9日,迪斯尼放映了一部名为《聪明的小母鸡》的动画片,片中首次出现了一只身穿破烂水兵服、跳着号笛舞(英国水兵跳的一种活泼的民间舞)的鸭子形象,由纳什为其配音,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唐老鸭”。

“唐老鸭”在银幕上出现后,很快就赢得了小观众的欢心与喜爱,成为动画世界中的明星。

动画片的由来

1906年,美国纽约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图瓦特·布拉克顿拍摄了世界上首部动画片,取名为《奇怪的脸》。

这部电影底稿漫画有8000张。影片中大都是些简单的动作,比如男人的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着,女人吹着香烟上的烟,狗推着轮子转着。此后,英国、法国相继出现了动画片,如《描画的手》、《幻景》。

1916年,美国纽约布雷伊·皮克丘亚兹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天然色动画电影《托马斯·卡特首次登台》。1918年8月15日,在美国公演的《鲁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动画故事片。1928年9月19日,由沃特·迪斯尼公司摄制的动画片《汽船维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声动画电影。

肥皂剧与连续剧的由来

最初,电视连续剧并不是文学连续剧,而是为了拍摄广告而制作的商业片。它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肥皂剧”。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一些冗长无味的适合家庭主妇看的电视连续剧称为“肥皂剧”。

人们把它叫“肥皂剧”是有一段来历的。原来,早在电视刚刚问世后不久,外国的一些肥皂厂商就发现利用电视宣传、推销其产品比其他广告更有效。但好景不长,单凭干巴巴的广告不仅不能吸引观众,而且会使观众感到厌烦。

为此,个别厂商别出心裁,与电视台协商出重金聘请剧作家为其编写故事性很强、情节动人的剧本,然后拍成电视连续剧,每天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在播放过程中,再巧妙地把肥皂广告加进去。这样,观众既欣赏了电视连续剧,又看到了广告。“肥皂剧”因此而得名。

广播剧的由来

广播剧的出现,使戏剧艺术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它满足了广大劳动人民无力支付剧场门票的情况下又能欣赏世界名剧的愿望。

1922年5月28日,英国广播公司别开生面地在它的播音室里,演播了根据莎士比亚原作改编的《第十二夜》,并向全国进行了转播。当时有人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成为严肃的艺术。

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担任角色的波里费埃,邀请23岁的剧作家理查德·休斯编写专门为广播电台播出用的剧本。经过商量,决定以威路斯矿塌方事件作为素材,创作一部在黑暗中发生的故事——人们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形象的剧作,并定名叫《危险》。理查德·休斯从听觉出发,运用声音构思剧情和安排人物。

《危险》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发表长篇评论,积极介绍这个剧目。此后,许多国家都相继播出广播剧,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剧种。理查德·休斯作为广播剧的开山鼻祖也被载入史册。

话剧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话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老舍的《茶馆》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那么,话剧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1907年,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剧。同年,“春柳社”回国在上海演出,是为中国最早的话剧演出。从此,话剧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种戏剧采用写实手法,完全口语化,没有歌唱、舞蹈、音乐伴奏,这与中国传统戏剧完全不同,所以,一开始就被人们称为“新剧”,后来又被称为“真新剧”、“白话剧”、“爱美剧”等。

1928年4月,在一次为欧阳予倩举行的聚会上,田汉提出“新剧”的名称不合适,洪深当即建议改成“话剧”,以区别于戏曲和歌剧。

这个建议受到与会者的赞同,话剧这个名称从此通行起来。

歌剧的由来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并综合音乐、诗歌、舞蹈艺术的一种戏剧形式。它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

在1600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佛罗伦萨着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玛丽娅·梅迪奇结婚。为了表示祝贺,伯里和卡西尼编排了歌剧在婚礼中表演。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歌剧。

在歌剧中,他们大胆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把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结合到一起,并突出歌唱,创造了世界第一部歌剧《伏丽狄西》。歌剧公开演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意大利为中心兴盛起来。

17世纪上半叶,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人的感情生活从教会和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使歌剧的发展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到了17世纪末期,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创立了完整的咏叹调和美声艺术,这种意大利式歌剧的影响达100年之久。

我国的歌剧是从“五四”以后开始的。黎锦晖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剧是歌剧的早期作品。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歌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45年间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功的标志。

哑剧的由来

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每逢盛典和重大节日,人类的祖先就模仿狩猎、采摘等活动,表演一种只舞不言的原始舞蹈,为节日助兴,这就是哑剧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代印度和埃及,原始的近似于哑剧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一种无声表演的艺术形式。当时,哑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只表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诸如老年人、年轻恋人等的滑稽动作。

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专职的哑剧演员,演出时戴面具,并有合唱队伴唱,从表演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哑剧也销声匿迹了。

在我国,像哑剧这种表演形式的戏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百戏之中就有一种只跳舞不唱歌的“哑杂剧”,在市井勾栏中演出,很受下层民众的欢迎。

后来,这种歌剧传入宫廷,文武官员乃至皇帝也很爱看。南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说道:“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身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还有一些一场靠演员的表情、手势、形体动作表达剧情,塑造人物的场面,而没有任何语言,也可看做是哑剧,如《拾玉镯》、《三岔口》中的许多场面。

我们现在所说的哑剧,指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的现代哑剧。它是15世纪后期,经过对古代哑剧的改革创新而兴盛起来的。这时的哑剧已从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发展成为绚丽多姿的舞台艺术,成为欧洲的主要剧种之一。

京剧的由来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先后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的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步冷落下来。

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184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着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节奏感。自从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生旦净丑的由来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曾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

但是,这种说法已有人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那么,“生、旦、净、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如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等。

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再由“妲”简笔为“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而“旦”即“姐”之讹,也即代表女子。

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

“丑”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评剧的由来

评剧最开始叫“奉天落子”、“蹦蹦戏”,诞生于河北省乐亭、丰润县一带。最初是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后发展成为较复杂的大戏。这个剧种从河北省发芽,到了东北三省开花结果。东北的“奉天落子”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

那时的京剧也叫“平剧”,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北平,京剧是国戏,所以才能叫“平剧”。而评剧当时是刚进城的小剧种,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剧”,这就引起京剧班主的嫉妒,开始挑衅。

这时,有一位报界的人士出来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的“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字。他说,京剧是国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市景状况,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主的意思。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姓李的先生就是李大钊。

从那以后,评剧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昆曲的由来

1998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宣布“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自200年前便已露败相的昆曲终于证明了自己“百戏之祖”的地位和价值。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剧”。据明朝《南词引正》记载,是由元代末年的顾坚开创。大多数戏曲研究者认为昆曲中昆山腔是在明代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以及各地的民歌小调、各兄弟民族的曲调予以加工而来的,后来被称为昆腔、昆曲和昆剧。

昆曲继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南北曲的精华,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昆曲在它鼎盛时期曾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剧坛霸主,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了一种声腔系统。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昆曲采取了保护措施,使它重获新生。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的迅速变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优势,而且昆曲艺术家相继去世,所传承人日渐减少。自1990年以后,只有零星演出,所以昆曲有面临失传的危险。

越剧的由来

起初,越剧被称做“落地唱书”,以后,又被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

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10多家,各戏班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称之“绍兴文戏”,有的则称“的笃班”、“女子文戏”或“小歌班”。

当时,《大公报》记者樊迪民(1895~1984),想把“绍兴女子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

一次,他正在读李白的诗集以自娱。李诗中有几首《越女词》,描写了越女美丽的容貌,也描写了剡溪的青山绿水。樊迪民从这里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

同时,他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积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

于是,樊迪民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了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从那以后,各报的“女子文戏”的广告便统改称为“越剧”。

现在,“越剧”已经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

秦腔的由来

“秦”指的是现在的陕西等地。古代,秦人性格粗犷,为人豪爽,而且骁勇善战,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地的文化也深深烙上了这种特点,“秦腔”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关于秦腔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秦腔是《秦王破阵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简称,故名“秦腔”;一说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剧劲激昂之风,故取名“秦腔”。

秦腔历史悠久,有很多名称,变化也很大。有人考证:除“秦腔”正名以外,还有秦声、秦音、西音、西曲、西调、西秦腔、陕川调、梆子腔、山陕梆子、陕西腔等。

秦腔的这么多名称,代表秦腔酝酿发展和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