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玉器发现很少,主要是在江苏省江宁县牛首山南二陵中有玉哀册,浙江省杭州治山五代墓有两件青玉鸳鸯步摇,安徽省合肥西郊南唐墓出土两件银鎏金玉步摇,四川省成都前蜀王建永陵出土有玉哀册和玉带,另外在江苏省苏州市七子山五代墓也有少量玉坠和王佩饰。该时期玉器继承了唐代玉器的风格,镂空阴刻手法运用普遍,龙凤鸟图案比较盛行,绘画趣味相当浓厚而雕塑特点则相对减弱。
两宋时期虽然政治、军事极度赢弱,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却有了长足的进步,雕塑、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及金石学的兴起都对宋代玉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考古发掘出土的宋代玉器不算很多,但与唐代玉器一样,不以数量取胜而以精美见长。最重要的发现是1974年北京市房山县长沟峪石椁墓中出土的十几件玉器,主要有王双鹤衔草饰、折枝花饰、镂雕竹枝饰、孔雀形钗、双股钗、镯、政和通宝玉钱等,精巧别致,独具特色,具有典型的北宋玉器特色。
出土的南宋玉器主要见于浙江衢州市史绳祖墓中,计有白玉荷叶杯,青玉蛋形瓶,白玉兔镇纸,白玉兽形纽,青工笔架,玉合页状器等,另外在江西吉水县洞源村、湖北武汉卓刀泉等地的宋墓中也有玉带钩、玉镯等出土。但宋代传世玉器在民间多有流传,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大量的收藏。
宋代玉器的玉料多为白玉、青玉、墨玉、玛瑙等,其中尤以青玉和白玉为多。
宋代玉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两宋二百多年的统治,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极度繁盛时期,使城市工商业发展尤为迅猛,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商业的发达,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玉器为普通市民服务的倾向已呈现出一股锐不可当的时代潮流。这种倾向在唐代初露端倪,宋元以后已成为玉器发展的主要趋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的玉器,除装饰功能外,或服务于宗教,或象征等级,或宣传伦理道德,除系统性的礼玉外,多为一些神秘色彩、怪诞不经的龙螭鸠风等奇鸟怪兽,再加上诡秘的云纹、雷纹、蒲纹、谷纹等纹饰,形成一种既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理念化境界,一方面这种被赋于特定含义的玉器长期以来一直被上层统治阶级所垄断,另一方面,这类玄妙莫测的玉器也不可能被民间广泛地理解和接受。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新的消费需求,玉器不可避免地要走上世俗的道路。宋代玉器在这种背景下,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已抛弃了前代凭空的制作,而是迎合社会的消费心理,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其中的标志就是玉雕童子、工折枝花、玉兔荷叶等作品的普遍出现。
宋代玉器是在唐代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变化,在雕琢技艺上,镂雕法被应用得极为广泛,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是宋代琢玉工艺的一个显著特点。宋玉的品种也相当广泛,既有宫廷的艺术珍品又有民间普遍使用的小件玉饰,实用品也有发现,主要种类有玉钗、玉镯、玉带钩、玉镇纸、玉笔架等;其题材多选用日常多见的花卉。飞禽,花乌图案,清新雅致,比例协调,形神兼备,极富绘画情趣,明显受到宋代高度发达的人物、山水、禽鸟、花卉等题材绘画的影响。宋玉在形制和纹饰上讲求对称均衡,在图案化的形体上透露出浓郁生活气息,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在宋代,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权,建立了严格的伦理纲常,鼓励研究经学以图恢复礼制,厚古之风盛行,一些官宦学者均热衷于古代礼物器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金石学产生并发展起来,玉器作为古代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列人研究范围之内,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就是我国古代收录玉器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在这种厚古薄今思潮的影响下,古物身价倍增,一些市贾就通过模仿古代器物来牟取暴利,仿古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据清代学者陈性在《玉纪》载:“更有宋宣和。政和年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失辨,或因之获重价焉。”所谓仿古玉就是通过模仿古代玉器或其他器物加工碾磨的玉器。仿古玉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不惜损害玉器的本来面目以达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这类仿古玉多为民间制品,由市贾销售给那些爱好古玉的顾客;另一种是尊崇古玉质朴。典雅的风格,纯粹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仿造,只在器物的次要部位做少量伤残,力求保证器物的整体风格不受损害,有些还专门注有。仿古”的题款。这类仿古玉多为宫廷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仿古玉是我国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是以古代器物为蓝本进行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其价值,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仿古玉是在某一历史阶段模拟另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无论是在雕琢方式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统一,即使形制惟妙惟肖,其神韵也相去甚远,可以这样说,仿古玉实质上是以间接的方式反映本时代特征的作品,时代的烙印根深蒂固,归根到底是一种披着仿古的外衣的时代玉器而已。
另外,仿古玉作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到一定的特殊产物,在选材。磨制方法方面都有独到之外,如古代玉器在长期受到土埋、水浸等不同条件的影响下,玉质、玉色或多或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工匠在选材时就必须把握住这个特点,往往要选用那些苍黄、杂色、葱色或边皮的类似出土的玉材,有些必须经过染色等特殊技法来仿制古玉的沁色。另外,古玉历经千年的沧桑,多少会留下一些残痕,玉匠们在仿制过程中发明了以砣碾钻凿,细砂磨划或敲击等多种致残方法,这些染色、致残的方法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玉器制作技术。
总之,宋代玉器在继承唐代玉器的基础上,以其出神人化的镂雕技术,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以及别开生面的仿古工,对后世玉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明代学者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盛赞“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是不无道理的。
宋代玉器主要作品介绍
双鹤衔草王饰件:宋代玉器,1974年北京市房山县长沟峪石椁墓中出土,首都博物馆藏。玉饰通长8.2厘米,高6厘米,厚0.6厘米,青玉质,以镂雕和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出两只完全对称,比翼齐飞的高足长颈仙鹤,鹤口衔卷草,嘴尖相对,鹤足合并且互相交叉,整幅作品玲珑剔透,造型雅致,充满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的寓意。
玉龙把釭
玉龙把釭:宋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馆藏。高7.3厘米,口径14厘米,乳白色玉质上有褐色浸斑,通体呈六瓣花形,敞口,微鼓腹,圈足,皿口至腹间镂雕一螭龙为把,口沿饰连续三角纹,腹部在回纹的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风纹,近足外各圈足上通饰莲瓣纹。
玉兽耳云龙纹簋:宋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馆藏。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口微鼓腹圈足,两侧雕琢出兽耳衔云纹,器腹在满饰“工”字纹的锦地上隐起—对蜿蜒盘旋的龙纹,龙下饰有水波纹,侧有云纹陪衬,在器形上仿效商周的青铜簋,但器身所饰的龙纹,云纹图案却极有宋代特征。
这几件仿古玉器皿仅是在造型上参考了前代器物,在纹饰和细部刻画上则保留了鲜明的宋代玉器风格,这也是早期仿古玉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七、民族化的辽、金、元时期玉器
辽、金、元时期玉器评述
辽、金是雄踞我国北方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契丹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在与内地的长期交往中,一方面大量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因素,另一方面又保存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两者互相融合,相辅相承,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的辽代玉器较少,主要出土于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翁中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另外在辽宁朝阳县耶律延墓、义县西山村辽墓,吉林双辽县高力戈辽墓群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中也有少量发现,其玉器种类主要有王飞天、玉带、王水盂、玉盒、玉砚、象生玉器、王佩及一些水晶、玛瑙、琥珀制品。从种类、造型风格来看,辽代玉器明显继承唐及五代玉器的传统而受宋玉影响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在北宋建立时辽玉已基本形成体系,故宋玉风格很难再渗透进去。辽代玉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仔细琢磨却又觉得韵味无穷,其造型不拘一格,随意性很强。辽代玉器中的象生玉器神态自然,不以夸张的形态来吸引人;玉器器皿不以繁缛的纹饰来渲染陪衬,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淡素雅,其创作题材大多也是选自日常常见的事物,写实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价值。
考古发现金代玉器的主要地点在黑龙江绥滨县中兴故城及附近的金代墓葬,绥化县奥里米古城附近墓葬,哈尔滨香坊墓葬,北京市丰台区乌古论窝墓及吉林农安金代窖藏等,其种类主要为象生玉器、玉器皿、及大量的花鸟鱼虫图案的装饰艺术品。金代继辽代以后而雄踞中国北部,玉器工艺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上承辽代玉器的传统,同时又受到宋代玉雕工艺的影响,其艺术风格颇具特色。金代玉器既有近似辽代清素平淡的玉制器皿,又有高度发达的镂雕作品,其接雕作品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丝毫不逊于宋代玉器,其题材既有宋玉中常有的花鸟形象,又有极富民族传统特色的虎鹿山林、鹰鹃雁鹅,图案装饰兼具有绘画和雕塑两重特性,物像比例恰当,形态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传世的玉器中常可见到这样两种题材的作品,一种以鹘攫天鹅为主要图案,陪衬以按雕的花卉、水草,鹘体态小巧,矫捷勇猛,天鹅则惊慌失措,仓皇躲匿;另一种以虎鹿为主要内容,附琢以山石柞林,或单面雕,或双面雕,虎多作蹲状,鹿有个体也有群体的,多作奔驰状。这两类作品充满了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与传统的玉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我国北方契丹、女真民族春秋季节游牧射猎生活的具体反映,是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这两种图案在金代的服饰中也有反映。金史中将有鹘攫天鹅图案的服饰称为“春水之饰”,将虎鹿山林图案的服饰称为。秋山之饰”,故现在学术界一般将具有这两种图案的玉器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这两种作品虽然内容都大体一致,但每件的具体形式却是千差万别的,绝无重复之感,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艺术境界。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传世的“春水玉”和“秋山玉”在年代上暂定是金代,但不排除辽代已有这类性质的作品,可能未发现或未能辨认出来。“春水玉”和“秋山玉”在元代考古发掘和传世品中都能见到,其“春水玉”和“秋山玉”与金代颇为相似。明清两代也多有仿制,但因缺乏那种必要的游猎体验,失去了生活基础的“春水玉”和“秋山工”已逐渐失去那种古道幽静的山林野趣,日趋华丽轻浮,模仿工艺甚佳,却徒具有形骸而缺乏神韵。
考古发掘出土元代玉器的墓葬主要有江苏省无锡市钱裕墓和安徽省安庆市模盘山范文虎墓,另在北京、辽宁喀左、江苏苏州等地也有少量出土,主要种类有王杯、壶、印、带钩和其他一些小型装饰饰品,另在故宫博物馆等处还珍藏有玉海、玉尊、王镇纸等器物,制作都相当精美,基本上可以反映了元代玉器的特色。元代玉器在宋、金玉器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逐渐把中国玉器推向前进。元代在大都、杭州等地都设有官办玉器作坊,专向皇室提供宫廷用玉,民间玉器作坊也蓬勃发展起来。元代玉器吸收了宋、金高超的接雕技艺,同时浮雕技法也被应用得出神人化,图案纹饰主要有花鸟、山水、螭虎、海兽等,有些玉器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的特色,即对表面琢磨一丝不苟,而在侧面、内璧或底部则不太精细。元代玉器最具代表性的是读山大玉海,又称黑王酒瓮。元代玉器器皿中重要的还有玉双耳礼乐杯、玉贯耳盖瓶。元代花鸟图案的玉器以凌霄艳嵌饰最具特色,这件嵌饰虽出土于清代初期墓葬中,但从雕琢方式、图案装饰和整体的风格当为元代遗物。具有契丹、女真族游牧民族特色的“春水玉”在元代仍有发现,在无锡钱裕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镂空椭圆环托杂以草卉的鹘攫天鹅玉雕。在传世元代玉器中这类题材的作品也偶有发现,其风格与金代十分相似,只是图案纹饰稍显繁杂,做工也不及金代“春水玉”细致。仿古玉在元代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形制多模仿商周青铜器,但纹饰仍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以故宫所藏的玉龙纹活环尊最具有代表性。
综上所述,辽、金、元在继承唐代玉器传统的基础上,在种类、纹饰和雕琢技艺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明显具有民族特色,同时也为明清玉器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
辽、金、元时期玉器主要作品介绍
青玉镂空鹘攫天鹅:金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器呈椭圆形,长8厘米,宽6.5厘米,厚2厘米,饰一天鹅隐身于荷叶之中,一鹃俯冲而下作追逐状,通体镂空分层处理,细部以阴线刻划,立体感极强,将鹃冲向猎物的瞬间把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玉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观察力。
青玉虎鹿鹰鹊双玉雕:金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器呈长方形,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1.6厘米,扁平体双面浮雕,细部以阴线刻划,正面下部雕一蹲坐回首凝望的猛虎,上部雕两只在林中奔跑的鹿,背面下部为一雄鹰屹立于苍松之下,其上有双鹊飞翔,精新爽目,意境优美。
青玉镂空鹘攫天鹅
荷叶双龟王佩饰:金代玉器,1980年北京丰台乌古论墓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藏。长10厘米,宽7厘米,厚1.3厘米,青白色,镂雕成多层次荷叶和水草,于两片宽大的荷叶中央,各雕有一只昂首爬行的乌龟,相觅相呼,情态;
生动。龟自古以来就是吉祥、长寿的象征,以龟为题材的玉器大概也就是取此层的含义。
荷叶双龟玉佩饰
玉龙纹活环尊:元代玉器,传世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22.9厘米,口径6.4—8.2厘米,足径6.8—9.9厘米,玉质闪青灰色,有绺纹,圆雕、直颈、阔腹,长方口,口沿外饰弦纹,颈部两面浮雕云龙纹,肩部有弦纹两道,内有两组凸起的回纹,在两组中间又琢一卧于上字上的夔龙纹,腹部回纹勾连云纹,长方形底足,足上部有相对的重复三角纹,足下部阴刻回纹,颈两侧有双兽活环耳。这件玉樽是仿古玉器,所以在颈、肩、腹部饰有龙纹,夔龙纹和回纹以附和古制。
元代出土和传世的立体玉雕陈设品极少,此玉樽可称之为绝品。